民以食为天,种粮还是天大的事吗?

知褔乐


粮食自给自足,是永远不变的国策!经过这次疫情,明显感到,无准备之战是多么的被动,应该时刻准备,备战备荒备疫情!中国的粮食,绝大部分靠进口,若愚特殊情况,进口一旦受阻,国民的吃饭问题靠什么解决?这是一件必须考虑的大问题!


满都拉图46242307


你好,我是渝香诱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种粮还是天等大事吗?

我认为是的,你也说了民以食为天,没有哪天我们是不吃食物的。人,活着都要吃,不管是吃米饭,面条,包子还是玉米等,都是要种植才有各种各样的加工食物。

在我们南方,种水稻,不单单是我们人吃,还可用来喂鸡鸭各种家禽,家畜都离不开粮食,更何况是我们人类。

在我们村,还是有三四个种田大户的,平均每户种有二十亩左右(在我们这里算多了),我觉得他们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村里的田地就少荒了很多。

我家4口人,种4亩水稻,每年都能吃完,喂完,人畜共同食用。然后我们再食用蛋和肉。粮食,在农村,在农民这里显得更为不可缺少。

在城市,人们的主食有很多的选择,每餐吃的不单单是米饭或面食,还有很多用大米或小麦加工的食物。我们知道,这些经过加工的食品,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庄稼。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有不同观点的朋友,欢迎进来评论,让我们一起讨论。





渝香诱惑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种粮就是天大的事情,因为我小时候我们家里种了十几亩地的粮食,尤其是那个时候我们这边没有收割机这些大型的收割机器都是靠人工,家里老少全部出动把自己地里的粮食弄回家,自己经历的心酸自己知道,而且农民全部不种粮食了,整个国家人民拿什么吃馒头,大米。整个国家都是民以食为天。

农民不种粮食干什么,以什么来养活家里,让家里变得越来越好啊!再说现在都是机械化了种粮和收粮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那么捞叻了,那么辛苦了。



居学生活记


民以食为天,种粮还是天大的事吗?种粮当然是天大的事,系立国之本,是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从今年的众多文件、通知、讲话中会发现以下内容:“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猪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持恢复双季稻生产”等,都着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种业公司总裁及华大农业总裁刘石发表了一篇《后疫情时期的粮食安全》,深度剖析中国粮食安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是对“粮食安全的代价应该由谁来承担”的解析深有感触,唯有种粮有钱赚,粮食安全才会有保障!下面说说个人观点:

首先,我国粮食的确有较大的库存,粮食供过于求,但据相关统计表明,2019年我国三大谷物播种面积14.2亿亩,同比下滑5579万亩,其幅度巨大,甚至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强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但种植若赚不到钱,特别近两年种植早稻,基本没啥收益甚至亏本,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早稻面积减幅大,继续下去将有可能影响粮食安全。好在国家层面及时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双季早稻生产,既提高了水稻最低收购价,给种植补贴,还给种植户买保险,降低农民种植的市场、灾害风险。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有弊,可能弊端会更大。从2019年开始,全球自然灾害(旱涝、地震、蝗灾、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发生数有所增加,粮食稳产要历经一场大考。有机构预测说,草地贪夜蛾对我国玉米总产的产量影响评估为700万吨左右。

第四,自古以来,粮食危机是人类的最大危机,丁戊奇荒的历史、2000年俄罗斯的至暗时刻都是粮食危机引发的苦难。因为一旦粮食不足,社会便会发生动荡,所以“粮食安全”是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老话说的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综上,若我国耕地红线能稳住,在正常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条件下,粮食安全是能保障的,但是问题是:农民付出了劳动赚钱得仅是微薄的收益,还得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不受尊重;其次,是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云众地


人活着就要吃饭,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吃少了饿肚子,容易营养不良,没力气,爱得病。没有吃的,会饿死,很凄惨。

所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一穷二白,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温饱而奋斗。兴修水利,垦筑梯田,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被忘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化肥和杂交种子广泛使用,亩产量大幅提高了。我国大多数人吃饱穿暖了。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粮食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国际形势虽然总体和平,但是战争和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主粮必须要自己生产,实现自给自足,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国家在2008年提出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15.46亿亩。

然而,城市扩大需要占地,工业生产需要占地,农民种地不赚钱,也导致部分农田抛荒。所以,粮食生产形势严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勇哥家在重安镇


我是“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行者萌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所谓民以食为天,我认为种粮还是很重大的事情。为什么什么这个说呢?这是我的以下一些观点。

国家政策方面


一是加大财政补贴

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粮食,每年都会给种粮食的农民发放粮食补贴,由于地区情况的不同,补贴是从50元到200元每亩不等。我们家的小麦是每亩补贴110元,玉米每亩是105元,其他的农作物每亩补贴100元,基本就是这样的。

二是保障种粮的收益

现在国家调控对粮食市场定价也所调整。例如:我们家的玉米,年前的价格才几毛钱一斤,看着都心寒,于是都囤起来了,可是到了年后涨到1块多了。包括其他的农作物都有所增加,国家的这些利好力度真正保护种粮的积极性。

辛勤的劳动者


自古以来土地种粮就是农民生存的一切源,而且粮食作为人们最为基础的生活物资,饿肚子的千百年的历史使得农民对粮食有着莫名的感情,不管以后粮食价格受到市场价格怎么样的冲击,农民种地养人的初心是不会变的。

假设农民都不种地了,农村的土地就要面临无人耕种的局面,也会造成国家恐慌,一个国家生存是需要靠粮食支撑的,所以就有了这句话,民以食为天。那么如果农民不去种地了,我们今后吃什么呢?靠什么来养活我们十四亿人口呢?大家对我所说的有什么看法?欢迎仔评论中留言。


行者萌仔


民以食为天,种粮还是天大的事吗?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不管哪朝哪代,“民以食为天",种粮永远都是天大天大的事。

《汉书 郦书其传》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理解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君者以老百姓为国家的根本,老百姓则以粮食为赖以生存的根本。

看似简单朴素的一句话,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他表白了一个国家及人民之间赖以生存的本质。要知道,古代中国,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那样的环境下,那些贤明之士都意识到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稳定是多么的重要。纵观古代王朝兴衰,没有哪朝哪代的灭亡,不都是因为老百姓的民不聊生,被迫起义,推翻无道君主。这就是荀子所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具体体现。

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这么多人,活着就要吃饭,今天的粮食安全尤显重要。去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量达到1.1亿吨,其中大豆8800万吨,实质纯粮食进口2300万吨,我们来算一个账,如果平均每个人一年消费1000斤粮食,就意味着我们国家每年有4600万人捧的是外国人的碗。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字,摆在国人的面前,你有什么感想!毛主席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在建国初期,我国能从一穷二白,通过努力奋斗,改天换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为的就是吃饱。今天,我们更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种粮永远都是天大天大的事,一时也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随时随地应对各种挑战!


青山胡家hza123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国的粮食不够吃了”只是一种不安的揣测,实际上,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将17% 至 18% 的储备率设为粮食库存和消费的安全线,中国现在是超额储备。科技的进步让吃饱变成了常态,幸福地填饱肚子,自由自在地大快朵颐的时刻,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

能不能吃饱饭在古代可是件看运气的事。倘若你幸运地生在了两汉时期,那你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可以填饱肚子的,在两汉长达426年的统治中,只有49年闹过饥荒,平均下来一年也发生不了一次。但若你不幸生在了元朝,就很大概率要每天为食物奔波了,维持了97年的元王朝有高达81年是饥荒年份,共发生了839次饥荒,平均每年发生近9次……侥幸活下来的人,都是饥饿游戏的获胜者。


农业固然靠天吃饭,却也仰赖科技和制度的加持。时间快进到近现代,科技和制度的进步给饥饿者带来了曙光。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1976年起,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差不多同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实施开来,“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70年代后我国的水稻产量陡然上升,从一亿多公吨攀爬至90年代的接近两亿公吨,几乎翻番,并在2010年突破了两亿大关,稳定地占据着水稻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和世界第二名的印度、世界第三名的印度尼西亚都拉开了较大差距。

如今,填饱肚子早已不是国人的烦恼,随着经济和收入的提升,他们琢磨的是从哪里可以吃到健康的粗粮。饥馑年代聊以充饥的粗糙玉米面,成了价格比细粮还贵的香饽饽。


社会的发展投射在个体身上,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2018年亚太地区食物安全和营养报告》,贫穷导致饥饿,饥饿则导致发育迟缓。

观察各国数据,我们发现收入的提升和发育迟缓的下跌是正相关的。在下面的散点图中,中国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一骑绝尘,将其他亚太地区远远甩在后面,相应地,发育迟缓的年降低率也比较领先,仅次于常食奶钙制品的蒙古。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对中国居民近10年的身高体重变化的分析,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相比,2002年我国各年龄组居民的身高和体重均有所增加。

既然中国的粮食产量从2004年到2015年连年递增,为什么还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

进口量的确是迅猛增加的。据我国农业部统计,2016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1467.6万吨,较 2006 年 的 3713.8万吨相比,增长了208.8%。同时,净进口量(即进口量减去出口量)从 2006年的2939.4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1277.5万吨,增长了 283.7%。

根据《农村经济与科技》的观点,粮食进口量的逐年递增是有原因的。

一是国家为了避免“谷贱伤农”,设定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使得从农民手里收粮的价格远远高于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价格,使得国内农产品相关行业倾向于从国外进口粮食。

二是国内的粮食以“量”取胜,重视吃“饱”,却缺乏高质量的粮食。比如国内自产的稻米也足够消费,但优质的泰国大米更受欢迎,市场需求促进了粮食进口。

三是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农产品关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农产品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使得外国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我国的粮食不够吃了”只是一种不安的揣测,实际上,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将17% 至 18% 的储备率设为粮食库存和消费的安全线,中国现在是超额储备。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中的描述成真了。


三农法规速递员


虽然说现在电视剧比较多,自媒体也比较火,但是可以说农业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基础,如果没有农业,没有粮食,我们国民将无法生活,你所知道的一切副产品加工都是通过农业所有的动植物的养殖都是靠农业,如果没有农业,没有粮食,其他的一切科技都是白谈,所以说我们的国家每年都会战略性的储备各种物资,包括粮食肉类各种应急的食物,都会进行战略性的储备,所以说农民作为我国,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重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的这种重梁式的模式会在后期进行改革,比如说可能一个人承包一片土地进行机械化的收割和播种,对于提高机械效率以及农民增收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闲下来的那一部分农民可以进入工厂挣工资。

2019年全国高考题首当其冲的作文题目,全国一卷的就是劳动书名,从国家层面上已经开始重视青少年对劳动的认识,并不是说小孩读书了,就可以,不劳动,就可以不种地了,就可以抛弃原来农业,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而且未来农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扶持项目,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O^/。

所以说无论什么时候,农业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工作,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吃饭。





壮壮的乡村校园生活


民以食为天,种粮还是天大的事。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东耕西牧”是我国的农业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其中,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经济建设的首要基础.近年来,粮食供过于求,粮价长期低迷,食物供给充裕的表象,致使不少地方盲目乐观、甚至陶醉地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