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风月-终于撕下我们“礼崩乐坏”的遮羞布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抗击疫情。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危难时为我们带来很多医药物资,相比那些袖手旁观的国家可叫人好生感动。

不过,刷爆微信朋友圈和各网站的是写在捐赠物资的那些情真义重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在病毒肆虐的初春,这些诗句有着直抵人心的感动,消散了我们面对疫情的恐惧和生死别离的悲恸,也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感动过后,有人挖掘真相,说这也都是中国人想出来的诗句;

有人反思,我们何时才能这样;

更有人造谣生事。

将我们的“中国、武汉加油”与其相比较,得出我们孤陋寡闻、言辞匮乏的结论。

诗句的出现,引起舆论及媒体的关注,也露出了人心万象,众生百态。可是,我们这究竟是为何啊。

难道我们上千年的文化传承还抵不过这句诗吗?其实还真不是,这其中还需要从浅入深的分析。原因大可分为三点。

一是诗文呈现出千年的文化渊源。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东征传》。

日本长屋亲王赠送大唐上千件袈裟,而袈裟边缘都绣着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唐朝名僧鉴真大师看后大为感动,于是东渡日本。

山川风月-终于撕下我们“礼崩乐坏”的遮羞布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

这是秦国将士抗击入侵者的英雄赞歌,表达了秦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

山川风月-终于撕下我们“礼崩乐坏”的遮羞布

二是中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没落。

现在,社会形态高度发展,数据信息大爆炸,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安静下来,去思考,去沉淀,去积累。

试想,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会去主动看书,可能大部分人一年之中的阅读量也就寥寥几本。更别提去触及那传统文化。

其实,中华文化之源点尽在千古,“仁、义、礼、智、信、勇”都为传统文化之精髓,后人无不奉为信念,为世人所敬仰。

三是心浮气躁、世风日下的铜臭崇拜。

社会形态发生转变,在这个过渡期,价值观会以利益、金钱作为导向,人们没有信仰,没有真正去探求,去追寻自己内心的。这个会导致人们金钱至上,物欲横流。

其实,我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艺术所属于它的时代,而自由所属于它的艺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可能一切的文化与梦想会显得苍白无力,生存和欲望往往会排在首位。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些原因,才至使我们去惊讶于诗句,不屑于文雅。我们要认识到不足,更不用妄自菲薄。当下,我们的文化教育也在开创当中,出现了不少的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和创业者。未来,我们的教育会重拾经典,开拓出文化之大国。而且我们的经济也是处于强国之列。

近几年,我们的城市书店正在崛起。由于资本力量,很多实体书店正在回归,未来书店会承载更多的平台,人们又会回到那个书香笔墨的时代。

山川风月-终于撕下我们“礼崩乐坏”的遮羞布

就目前而言,在我们国家机会是有很多的,所谓的“阶层固化”还只是初现。在中国,至少会比较公平、公正、公开。有些机会,普通人还是能够接触到的。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未来我们将拥有无限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