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我的作品的題材範圍,大都是我稱之為城鄉交叉地帶的生活。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路遙

路遙《人生》這部作品,最早發表於1982年的《收穫》雜誌第3期上。中國80年代初期的改革文學是那個時期的特殊產物,帶著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反映了走向改革開放中的民眾的心理願望。

路遙筆下的農村青年高加林,在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一位農村知識青年,面對農村和城市之間的“交叉時期”的矛盾困惑,以及在在環境變化中尋求自身價值觀的過程。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一、城鄉交叉帶背景下的年輕人們困境:“嚮往”與“迴歸”的矛盾

“城鄉交叉帶”一詞,是由路遙在1981 年10月在西安召開的“關於農村題材小說的創作座談會上”首先提出來的。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年代初的中國,是一段特殊的經歷,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城市和鄉村的生活發生著百態人間悲喜劇。

1、對城市的嚮往

路遙筆下的主人公《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和《人生》的高加林,都是代表著嚮往城市生活的農村青年。

農村的黃土地是主人公出生的根源,路遙對農村生活充滿了熱愛和讚美。但對於接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來說,更向往城市在的開放教育、發展迅速、機遇良多。

路遙筆下的高加林作為農村知識分子,高職畢業後,做了鄉村民辦教師,但被大隊支部書記的兒子三星頂替下來後,陷入了極度的精神危機中。

面對殘酷的現實,高加林認為“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徹底破滅了。”但“其實他內心那種對自己未來生活的幻想之後,根本沒有熄滅”。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高加林的城市情結有著深深的社會文化背景,城市物質精神文明的發達、自我價值的實現、城市代表的身份和地位都讓高加林對城市生活有著深深的嚮往。

城市文化蘊含著濃厚的現代意識,瞬息萬變的商業活動充滿著利益、競爭、嚴酷性。開放和流動性也是城市進步的常態。

2、對鄉村的返樸迴歸

作為一位從黃土地裡走出來的作家,路遙在自己的作品中處處顯示著對鄉村土地的熱情與感恩。高加林從黃土地上出走,到迴歸鄉土的人物設定,處處展現著年輕人追求現代城市夢想,但心底深深的戀土之情。

路遙在文中寫到:“千千萬萬的高加林們還要離開土地,而且可能再不返回,但是,我敢肯定地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和土地的感情也仍能只能是惋惜地告別而不會無情的斬斷。”

農村文化是倫理本位的主體,在傳統的農業自然經濟基礎上,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有穩定性和束縛性。但同時也能給農村的青年,帶來巨大的包容和迴歸感受。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這種“嚮往”與“迴歸”是矛盾的,而這種矛盾性,一直充斥在《人生》這部小說中。

路遙在這本書中,不僅表現了人物生活、行動的地理空間,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空時。

遙和高加林一同站在城鄉交叉的立交橋上,面對現代文明與傳統生活的劇烈衝擊,感受著城市生活與農村生活相互滲透,構成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的境遇

二、城鄉文化生活的對立抉擇:"取"亞萍和"舍"巧珍

在“城鄉交叉地帶”生存下的青年們,愛情的選擇不僅僅是情感的依託,還滲透著多種文化生活的因素。

路遙在《人生》中並沒有對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有過多的平衡和對比,而是展現了兩種文化深層的各具特色,更加體現出高加林黃亞萍和劉巧珍兩位女性選擇的心理矛盾。

1、"取"亞萍

黃亞萍作為城市女性的代表,有氣質、有膽量、自強自立,和高加林有共同的話題。她也有城市女孩的特點:刁蠻、任性。

接受了黃亞萍給他編織了一個大大的理想藍圖,也就意味著捨棄了鄉村的迴歸與掙扎。黃亞萍是他留在城市錦上添花的籌碼。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城鄉交叉帶”中的年輕人同樣會遇到很多個黃亞萍,黃亞萍代表著城市的誘惑和迷思,當文化生活和情感無法清晰辨別利弊之時,往往會趨近於“未來方向”更傾倒的一邊。

高加林選擇和黃亞萍在一起,是現實主義的愛情觀,在城鄉交叉帶中的青年中普遍存在。

2、舍"巧珍

高加林的城市夢想跌落之時,接受了巧珍的愛意。溫柔入水、體貼入微的農村姑娘巧珍給了高加林“第一次”愛情體驗,在他的人生低谷中,給予了溫暖和鼓勵。

在高加林被迫從教師回到鄉村種地,外部和內部都遭受著巨大的壓力,自尊心嚴重受挫,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國年。這時候巧珍的愛就像母親的愛,包容、接納,毫無雜質,只希望高加林能夠快樂。

巧珍正如黃土地一樣,即便漂泊在外的年輕人無論受了多少挫折和委屈,都會敞開懷抱,等待著他。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但他太想城市現代生活了,期待到大地方去發展自己的前途,他反覆思考下,做出了捨棄巧珍的決定“他不能為了巧珍的愛情,而貽誤了自己生活道路上這個重要的轉折。”

但他又是矛盾的,捨棄了巧珍,又充滿內疚和不安。“有時正當他們愉悅至極的時候,他就猛然會想起巧珍來,心頓時像刀絞一般疼痛,情緒一下子從沸點降到冰點。”

高加林是處於這樣一個“城鄉交叉帶”的上年輕人,思想矛盾,導致愛情已經不能隨從本心,感情的抉擇,牽扯著日後的生活、文化等多重因素,權衡下的結果。

這種自我譴責是對巧珍的不捨,也是對鄉土生活的依戀,捨棄巧珍,是雙重的痛苦抉擇的過程。

三、面對矛盾與困局該如何做出抉擇?

作家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①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心態決定成敗

高加林雖然是農民的兒子,但作為一位知識青年,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不想像父輩那樣侷限於狹隘的天地間。

他在被高明樓以權謀私,失去了民辦教師的工作後落寞之時,內心憤恨但不敢表示,默默發誓總有一天要比高明樓強,要出人頭地。

他不要命的勞動,只想證明給別人看,自己可以有所作為。好勝心而自卑的心理矛盾重重,他並沒有失望中繼續學習,等待機會,而是輕而易舉的選擇了一條成就他又毀了他的“走後門”的門路。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18歲的馬雲第一次參加高考時,數學只得了1分,只得外出打散工掙錢。在為雜誌社蹬三輪車送書,每天賺一元錢。偶然的機會,他讀到了路遙的《人生》這本書,他突然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總要經歷坎坷與苦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於是,他決定再次備戰高考,復讀一年,可惜數學還是19分。

當父母都勸說他放棄高考,不是讀書的材料時,馬雲沒有放棄,邊復讀邊打工,終於在第三次高考考入了杭州師範學院。

馬雲說:“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影響你,重要的是你能從每一個影響過你的人身上找到各種機會,然後不斷學習,從而反過來影響別人。”

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時,才表現出一個人真正的承受心態與能力。

②確立和堅定有原則,選擇就不會有解不開的困局。

高加林雖然很鄙夷現代社會的不正之風,厭惡高明樓、馬佔勝等人的以權謀私。但當自己有機會利用職權人際關係進入城市發展,卻被不正之風所俘虜。

他面臨亞萍和巧珍的感情猶豫不決,似乎總是在兩難之間充滿矛盾。高加林充滿著人性的弱點,對傳統道德觀有深厚的依存關係,帶在誘惑和卑俗之下,沒有原則支撐,走向低俗和屈服。

路遙在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生活對於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如果她不確立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她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她選擇。不選擇也不行!”

原則是建立在底線之上的做人處世的規則與規範及寬容度。心中有堅定的原則,是與非,對與錯,取與舍都會自在心中。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③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在於是否有勇氣在矛盾中做出選擇並有勇氣承擔一切後果。

路遙在《人生》中對於高加林沒有做任何評判,只是講述了一個處於城鄉交叉帶的青年知識分子,所經歷的困境和生機,矛盾與突破,而這些經歷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無關對錯。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作家柳青說過: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

年輕是一箇中性詞,它代表著很多缺點:缺乏經驗、少不更事、容易衝動。但是也有很多優點,其中之一就是有大把的時間去遺忘那些不該記住的事情。

“勇氣”和“承擔“才是所有人在矛盾選擇中所堅守的底線,人的一生路很長,摔一跤不算什麼,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不起來。

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馬傑曾說過:“如果你不確定要去哪裡,你會很容易去了別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的地方,最精緻的地圖也幫不了你。”

路遙《人生》對城鄉知識青年說:出走有大千世界,回頭有母愛家鄉

路遙曾說過“我的生活經歷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從農村到城市的這樣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種種情態與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因此也明顯地影響了我的創傷活動。”

“我的作品的題材範圍,大都是我稱之為城鄉交叉地帶的生活。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在這個區域生活的人們一邊有對鄉土的眷顧,一邊是對城市的嚮往。一邊是跌倒,一邊是爬起,而無論怎樣,出走有大千世界的期盼,回頭有塵土家鄉的等待。

透過影視看世界,透過閱讀看人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