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路遥

路遥《人生》这部作品,最早发表于1982年的《收获》杂志第3期上。中国80年代初期的改革文学是那个时期的特殊产物,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反映了走向改革开放中的民众的心理愿望。

路遥笔下的农村青年高加林,在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位农村知识青年,面对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叉时期”的矛盾困惑,以及在在环境变化中寻求自身价值观的过程。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一、城乡交叉带背景下的年轻人们困境:“向往”与“回归”的矛盾

“城乡交叉带”一词,是由路遥在1981 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上”首先提出来的。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年代初的中国,是一段特殊的经历,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发生着百态人间悲喜剧。

1、对城市的向往

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人生》的高加林,都是代表着向往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

农村的黄土地是主人公出生的根源,路遥对农村生活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但对于接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来说,更向往城市在的开放教育、发展迅速、机遇良多。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作为农村知识分子,高职毕业后,做了乡村民办教师,但被大队支部书记的儿子三星顶替下来后,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危机中。

面对残酷的现实,高加林认为“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但“其实他内心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后,根本没有熄灭”。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高加林的城市情结有着深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城市物质精神文明的发达、自我价值的实现、城市代表的身份和地位都让高加林对城市生活有着深深的向往。

城市文化蕴含着浓厚的现代意识,瞬息万变的商业活动充满着利益、竞争、严酷性。开放和流动性也是城市进步的常态。

2、对乡村的返朴回归

作为一位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作家,路遥在自己的作品中处处显示着对乡村土地的热情与感恩。高加林从黄土地上出走,到回归乡土的人物设定,处处展现着年轻人追求现代城市梦想,但心底深深的恋土之情。

路遥在文中写到:“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还要离开土地,而且可能再不返回,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土地的感情也仍能只能是惋惜地告别而不会无情的斩断。”

农村文化是伦理本位的主体,在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有稳定性和束缚性。但同时也能给农村的青年,带来巨大的包容和回归感受。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这种“向往”与“回归”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性,一直充斥在《人生》这部小说中。

路遥在这本书中,不仅表现了人物生活、行动的地理空间,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空时。

遥和高加林一同站在城乡交叉的立交桥上,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的剧烈冲击,感受着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相互渗透,构成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的境遇

二、城乡文化生活的对立抉择:"取"亚萍和"舍"巧珍

在“城乡交叉地带”生存下的青年们,爱情的选择不仅仅是情感的依托,还渗透着多种文化生活的因素。

路遥在《人生》中并没有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有过多的平衡和对比,而是展现了两种文化深层的各具特色,更加体现出高加林黄亚萍和刘巧珍两位女性选择的心理矛盾。

1、"取"亚萍

黄亚萍作为城市女性的代表,有气质、有胆量、自强自立,和高加林有共同的话题。她也有城市女孩的特点:刁蛮、任性。

接受了黄亚萍给他编织了一个大大的理想蓝图,也就意味着舍弃了乡村的回归与挣扎。黄亚萍是他留在城市锦上添花的筹码。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城乡交叉带”中的年轻人同样会遇到很多个黄亚萍,黄亚萍代表着城市的诱惑和迷思,当文化生活和情感无法清晰辨别利弊之时,往往会趋近于“未来方向”更倾倒的一边。

高加林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是现实主义的爱情观,在城乡交叉带中的青年中普遍存在。

2、舍"巧珍

高加林的城市梦想跌落之时,接受了巧珍的爱意。温柔入水、体贴入微的农村姑娘巧珍给了高加林“第一次”爱情体验,在他的人生低谷中,给予了温暖和鼓励。

在高加林被迫从教师回到乡村种地,外部和内部都遭受着巨大的压力,自尊心严重受挫,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国年。这时候巧珍的爱就像母亲的爱,包容、接纳,毫无杂质,只希望高加林能够快乐。

巧珍正如黄土地一样,即便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无论受了多少挫折和委屈,都会敞开怀抱,等待着他。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但他太想城市现代生活了,期待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他反复思考下,做出了舍弃巧珍的决定“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

但他又是矛盾的,舍弃了巧珍,又充满内疚和不安。“有时正当他们愉悦至极的时候,他就猛然会想起巧珍来,心顿时像刀绞一般疼痛,情绪一下子从沸点降到冰点。”

高加林是处于这样一个“城乡交叉带”的上年轻人,思想矛盾,导致爱情已经不能随从本心,感情的抉择,牵扯着日后的生活、文化等多重因素,权衡下的结果。

这种自我谴责是对巧珍的不舍,也是对乡土生活的依恋,舍弃巧珍,是双重的痛苦抉择的过程。

三、面对矛盾与困局该如何做出抉择?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①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心态决定成败

高加林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作为一位知识青年,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不想像父辈那样局限于狭隘的天地间。

他在被高明楼以权谋私,失去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后落寞之时,内心愤恨但不敢表示,默默发誓总有一天要比高明楼强,要出人头地。

他不要命的劳动,只想证明给别人看,自己可以有所作为。好胜心而自卑的心理矛盾重重,他并没有失望中继续学习,等待机会,而是轻而易举的选择了一条成就他又毁了他的“走后门”的门路。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数学只得了1分,只得外出打散工挣钱。在为杂志社蹬三轮车送书,每天赚一元钱。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路遥的《人生》这本书,他突然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要经历坎坷与苦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决定再次备战高考,复读一年,可惜数学还是19分。

当父母都劝说他放弃高考,不是读书的材料时,马云没有放弃,边复读边打工,终于在第三次高考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

马云说:“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影响你,重要的是你能从每一个影响过你的人身上找到各种机会,然后不断学习,从而反过来影响别人。”

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时,才表现出一个人真正的承受心态与能力。

②确立和坚定有原则,选择就不会有解不开的困局。

高加林虽然很鄙夷现代社会的不正之风,厌恶高明楼、马占胜等人的以权谋私。但当自己有机会利用职权人际关系进入城市发展,却被不正之风所俘虏。

他面临亚萍和巧珍的感情犹豫不决,似乎总是在两难之间充满矛盾。高加林充满着人性的弱点,对传统道德观有深厚的依存关系,带在诱惑和卑俗之下,没有原则支撑,走向低俗和屈服。

路遥在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生活对于她这样的人总是无情的。如果她不确立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她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她选择。不选择也不行!”

原则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做人处世的规则与规范及宽容度。心中有坚定的原则,是与非,对与错,取与舍都会自在心中。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③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在于是否有勇气在矛盾中做出选择并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

路遥在《人生》中对于高加林没有做任何评判,只是讲述了一个处于城乡交叉带的青年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困境和生机,矛盾与突破,而这些经历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无关对错。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作家柳青说过: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

年轻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着很多缺点:缺乏经验、少不更事、容易冲动。但是也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有大把的时间去遗忘那些不该记住的事情。

“勇气”和“承担“才是所有人在矛盾选择中所坚守的底线,人的一生路很长,摔一跤不算什么,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不起来。

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马杰曾说过:“如果你不确定要去哪里,你会很容易去了别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的地方,最精致的地图也帮不了你。”

路遥《人生》对城乡知识青年说:出走有大千世界,回头有母爱家乡

路遥曾说过“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伤活动。”

“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在这个区域生活的人们一边有对乡土的眷顾,一边是对城市的向往。一边是跌倒,一边是爬起,而无论怎样,出走有大千世界的期盼,回头有尘土家乡的等待。

透过影视看世界,透过阅读看人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