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年過6旬的“夫妻檔”,每月做豆腐360小時,收入3000元夠花銷


隋唐大運河把河南滑縣縣城與所轄道口鎮軍呂莊村一分為二,縣城裡的人們都喜歡吃呂莊村張貴良夫婦兩人做的豆腐。這對年過6旬的夫婦每天都在家中作坊做手工豆腐,天不亮就出發的老張騎著電動三輪車穿街過巷,隨著他的一聲吆喝“豆腐嘞”,大家便三五成群地來買豆腐,豆腐便會很快銷售一空。(李剛)

張貴良和老伴同齡,今年都是63歲,他們的三個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平時家裡只剩下他們夫婦兩人,平常以做傳統手工豆腐為生。做豆腐30年來,家裡房子還是老房子,僅僅大門擴建了一下,換成了貼瓷磚新門。

多年來,軍呂莊村有一半的村民在從事做豆腐工作。每天下午6點鐘,張大娘會在院子裡把50斤黃豆洗乾淨,然後放進水缸裡浸泡,等到第二天再打碎和老伴一起製做豆腐。

張大娘比愛人張貴良力氣還要大,她把重一點的活自己攬起,站在凳子上不停地攪拌豆粉即使是年輕人也會感到吃力。自打結婚起,她就和老張做豆腐,一晃30年多年過去了,每天都在做著“夜班”工作。

豆粉越攪越稠,這是做手工豆腐的第一道工序。剛稀釋磨好的豆渣漿,需要用開水按一定的比例稀釋,再把稀釋好的豆渣漿倒入的網布中空水,空出來的是大家日常喝的豆漿,豆渣則會被他人賣走餵豬。

一斤黃豆可以出一斤半豆渣,夫妻倆會以很低的價格賣出,畢竟他們主要是收入是來自豆腐、豆腐皮和豆漿的利潤。

張貴良做豆腐的活雖然很輕,但掌握火候、煮豆時間等核心工作是由他來決定的,這工作看似簡單,其實每一項都關乎著豆腐的質量。老張的手藝是村裡首屈一指的,該縣好幾家大型做豆腐企業都高薪聘請過他,他都一一回絕了,他喜歡“夫妻檔”的安逸工作。

圖中老張背後有記者在拍攝。“夫妻檔”做出味美的豆腐在當地出了名,多家美食媒體競相採訪。老張在鏡頭前面一點也不緊張,他按部就班地做著日常的一切,中間有休息的空隙他會邀請來訪者和他一起吃著豆腐皮,喝上幾小口白酒,喝酒是老張最大的嗜好。

夫妻兩人小作坊中的每件器具都是“老物件”。老張說,只有在這些木製品中做出的豆腐才好吃,近年來除了胡云章道口燒雞的大名外,現在他做的豆腐也成了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道口豆腐皮”“。

張大娘在煮豆漿,放鍋進行3小時熬製期間,她必須一直攪拌,期間豆漿開了後就可以直接喝。

張大娘能熟練地從逐漸涼下來的豆漿表面挑出豆腐皮。老張兩口子為使做出來的豆腐好吃,每鍋只挑出10張豆腐皮,這個工作由妻子負責。每張豆腐皮2斤左右,每張賣10元錢。

老張心疼妻子,兩個共同把做好的豆腐抬到三輪上後,就讓愛人睡覺去了,他自個一人去賣豆腐。“滷水點豆腐”後,豆腐成品就出來,每天做豆腐時間要在12小時左右,每月做豆腐時間超過360時小時,這對兒“夫妻檔”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想睡一會也得輪流休息。

張貴良每天早上五點出發,他需要繞過大運河到縣城販賣,穿著老伴給他披上的鴨絨襖,頂著寒冷的北風騎行。

幾十分鐘後,老張到了縣城一個較大的小區前叫賣,30年如一日,無論春夏秋冬,天天如此。2元1斤還冒著熱氣的豆腐很快被銷售一空。

買老張豆腐的都是回頭客,每天會準時等著他。張貴良說,現在他們兩口子年紀大了,每天50斤黃豆做出100斤的豆腐,除去成本後能每天掙100塊,每月3000元的穩定收入,足夠他們兩口日常開銷了,回到家裡後就著老伴調好的豆腐皮,再喝上幾杯白酒,心裡十分舒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