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死”还是“无敌”?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继续狂奔

摘要:

亏损70亿换得1万亿GMV。



三年上市,四年在用户体量上赶超京东,拼多多一直被视为电商江湖里的一匹“黑马”。


美国东部时间3月11日盘前,拼多多公布2019年四季度财报和全年财报,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

2019年,拼多多总成交额(GMV)达10066亿元,突破万亿,较上一年的4716亿元增长113%;


全年营收301.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0%,但仍亏损70亿


同时,拼多多的活跃买家规模和客单价都增长亮眼


截至2019年底,

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5.852亿,平均月活用户达到4.81亿,单季度净增4890万,较上一年同期净增1.67亿。


阿里不久前的财报显示,年活跃用户达8.24亿,Q4比Q3增长了1800万京东年活跃用户为3.62亿,Q4用户增长数字则为2760万


这表明,从单季度活跃买家的增速看,拼多多冲在了首位。


另一个亮点是,2019年,拼多多活跃买家年平均消费额增长至1720元,同比增长了53%,公司净亏损也缩小到17.51亿。


2019年,亏损70亿换来GMV过万亿,成为“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


财报发布后,金融分析师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拼多多“必死”还是“无敌”?“看空”还是“看多”?


在投资界外,消费市场、制造业内内拼多多也一直存在争议:商家入驻拼多多是不是一个好生意?


争议无法阻挡拼多多前进的脚步,从商家的角度来看,拼多多正成为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选择。


“必死”还是“无敌”?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继续狂奔

正反方针锋相对

拼多多的争论从未停止


空方:历史级泡沫

股价仍有62%下行空间


“拼多多当前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泡沫。”


继去年给出“拼多多或火不过三年”的结论后,3月11日晚间,国盛证券再度看空拼多多。


“必死”还是“无敌”?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继续狂奔


为何如此坚定看空立场?


在国盛证券分析师吴凡看来,核心在于拼多多的模式成本远远高于阿里、京东等同行,居高不下的商品流通全链路,加上商品毛利又难以匹配成本,未来很难盈利。


通过将各品类商品占销售额GMV的权重×此类商品通常的毛利率,吴凡测算拼多多全平台商品毛利率24.9%,只略高于其全链路渠道成本率23.8%。


相比之下,阿里为12.8%,京东为15.2%,拼多多要高出10%左右,甚至接近或略高于20%-25%的线下零售。


“必死”还是“无敌”?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继续狂奔


“拼多多宣传的C2M相较于其千万级体量的商品来说影响力非常有限,拼多多的成本与竞争平台差距甚远,创造的价值存疑。”吴凡如是说。


此外吴凡计算,拼多多上市近两年,其全链路成本始终在23%-26%浮动,成本率并没有因“规模效应”而分摊降低。


吴凡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可以赚钱的高价值商品加入拼多多,拼多多用以吸引客户的低价商品的曝光度就将随之下降。“拼多多无法在低价引客与商品盈利上‘雨露均沾’,最终要回到全价值链上与同行竞争。”


结合电商行业未来竞争,研报认为,电商收费变现比率没有较大向上的空间。因此拼多多应当适当做“减法”,将推升规模扩张的资源抽回来,投入到降低全链路成本的工作中,并深入供应链。


多方:“没有什么力量

能阻止拼多多继续前进”


同样是在3月11日晚间,国金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裴培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从现在直至2021年底,应该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拼多多继续前进了。”


裴培在个人公众号文章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分析:对于拼多多,其上市以来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两个——GMV和用户(MAU和年度活跃买家)。


通过拼多多披露的财务报表看,2019年全年GMV同比增长113%,可以推算出2019四季度拼多多GMV同比增长60%-70%;MAU(月活用户)达到4.82亿,同比增长77%;年度活跃买家5.85亿,同比增长40%;年度活跃买家平均消费1720元,同比增长53%。


裴培认为,无论从MAU还是活跃买家人数看,拼多多已经是中国第二大的电商平台;拼多多的ARPU(用户平均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活跃买家的增长速度,其很可能已经成为大城市中产阶级的第二选择(第一选择要么是淘宝,要么是京东)。


“从财报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没有什么能阻止拼多多的年化GMV向1.5万亿、2万亿乃至更高水平冲击;没有什么能阻止拼多多的‘主流化’和‘全用户覆盖’;也没有什么能阻止拼多多在2021年之前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这也要看管理层的意志)。”裴培如是说。


对于空方提出的百亿级补贴难持续问题,裴培经调查指出,在“双11”期间,在拼多多上购买过百亿补贴iPhone手机的用户,此后一个月内出现复购行为的比例很可能达到了40%-50%。


复购率也成为拼多多取得上述成就的首要因素。


“复购率的提高一直是拼多多致力解决的事情,且拼多多拥有任何其他平台都不具备的优势——能为一个第三方的白牌爆款输出几乎无限的流量,也就是创造尽可能高的GMV。”裴培指出。


“必死”还是“无敌”?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继续狂奔

对电商人来说

入局拼多多逐渐成为必选题


在金融投资界,拼多多备受争议。在电商届也一直如此。


拼多多2019年Q4和全年财报发布后,有电商媒体也表示:“拼多多用户和收入增长双双放缓,‘百亿补贴’穿帮了?”


随后,有媒体指出:拼多多财报发布后,股价下跌4.66%,市值蒸发20亿美金。拼多多下跌不能怪大环境,而是自身业绩显著不及市场预期。


对于这种论调,瓜妹并不赞同!


因为仅从股价表现来看,受近期全球爆发的疫情影响,海外股市震荡,中概股普遍下跌,拼多多当然也不例外,仅看一日的交易数据可能并不准确。


而且,拼多多在2019年的股市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全年涨幅达68.5%。


截至发稿时为止,同样在美上市的阿里、京东、拼多多的各项数据如下:


2020年初至今的涨跌幅度

总市值(人民币)

营收增速

净利增速

市赢(TTM)

阿里

-6.22%

3.71万亿

35.69%

49.56%

21.59

京东

+17.88%

4240.32亿

30.72%

-

34.79

拼多多

-7.30%

2845.73亿

290.84%

187.90%

亏损


可以看到,除了京东受物流的正向影响增长较大外,拼多多和阿里的跌幅接近;虽然在盈利能力和规模上与两位电商大哥仍有差距,但“小弟”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净利增速已在大幅度提升。


对于电商这种前期靠烧钱换用户、换规模的市场来说,用低价拼团、“百亿补贴”抢到了近6亿用户的拼多多,绝没有唱衰的理由。


“百亿补贴”后期,获客效率的降低,根本原因是电商用户增量不足,大盘子里已经没有多少新增用户了,对比阿里8.24亿和京东3.62亿的用户规模,拼多多利用“百亿补贴”取得了非常棒的成绩。


只要拼多多可以用有效的手段、打法,持续提高复购率和用户消费金额,作为一个年轻的电商平台,它值得拥有未来。


因此,对于商家来说,拼多多会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不可忽视的选择。毕竟,哪里有用户,哪里就有市场,哪里就可能有成交、增长和利润。


“必死”还是“无敌”?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继续狂奔

做不好拼多多

还是做不好电商?


之前,瓜妹也写过一些跟拼多多相关的文章,曾有读者和用户反映:拼多多不好做,从发货规则、价格设定、物流、账期、商品流量曝光情况等各个方面,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此,瓜妹要说几点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一,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熟悉规则、遵守规则、在规则范围内利用好规则,是做生意的必修课。不能一有问题就觉得是平台的问题,不管在哪个平台都有做的好的人,当然,也有做的不好的人。


事实上,拼多多在吸引商家入驻方面的门槛是很低的,所以,有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商的人入驻了拼多多,随后对电商的一系列玩法、规则不熟悉、不适应。


以开淘宝店、入驻天猫来比较,拼多多不论是入驻条件、启动资金规模、还是运营规则都要简单很多,当然,也可能有还不完善的地方。但想在早期抓住机遇,意味着要和平台一起奔跑、一起成长。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的,轻而易举的成功需要非凡的运气,非凡的运气也需要绝对的实力作为支撑。


第二,目前,拼多多的产品客单价不高,利润可能也微薄,但是近6亿用户的流量,能有效获取自己的用户群体,还怕没有钱赚吗?


在渠道利润、运营成本被压缩的情况下,拼多多平台上,更考验“货”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理解为性价比。



目前,拼多多最有优势的产品是借力“精准扶贫”战略推出的农副产品。


此外,拼多多也已出现了很多白牌爆款。未来,C2M可能是拼多多长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看点。


C2M 的核心是通过大数据匹配供给和需求,平台一方面收集用户需求,一方面寻找能力匹配的工厂,实现定制化生产。


2018年 12 月,拼多多正式推出“新品牌计划”。


截至 2019 年 9 月,拼多多新品牌计划成员已达 85 家,超过 800 家包括知名品牌在内的企业参与了 C2M定制化生产,累计推出超过 1800 款定制化产品,订单量超过 7000 万单。


拥有供应链能力的中小商家,如果想借势平台一起长跑,那么找到自己有优势的品类、产品,打磨供应链效率,一定是有机会的。


第三,用户、流量见顶,未来的电商平台也会不断寻找新的方向,商业形式的迭代已经开始。


最近,阿里频频动作,加码本地生活消费市场,电商平台将逐渐变为消费的基础设施之一,与支付宝、菜鸟、饿了么等金融、物流、外卖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商业的形态。


目前,在淘系平台内,货品丰富、用户稳定,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凸显。


京东则是在物流领域发力,打磨供应链能力,实现真正的下沉,在3C产品等高价格高利润的品类建立了护城河。


拼多多,在拼命做大规模的同时,也在多管齐下,多多直播、拼小圈、线下团购工具“快团团”已经上线,还有在酝酿中的新物流计划……


未来,拼多多大概率会走出有别于淘宝、京东的差异化道路。这条路,可能是C2M,也可能是其他,值得商家一起探索。


“必死”还是“无敌”?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继续狂奔

能否补齐物流短板

拼多多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低价突袭崛起的电商平台拼多多,流量是其优势,但如果物流服务无法提供支持,这些流量很可能会流失。


疫情之下,业界、商家、用户都对此表达了诸多担心。


有拼多多商家表示:

做拼多多本就是薄利多销,这样一来我们都是亏本在发货。此外,快递是慢慢在恢复,但不少地方的快递都发不了,订单一直显示揽收中,很多客户等得不耐烦了,直接申请退款,但快递费还要给物流公司,我们真的是有苦说不出。


物流时间延长、用户体验不佳,成为了疫情期间电商行业的普遍现象。


这也进一步暴露了拼多多在物流布局上的短板——京东有自建物流,阿里有菜鸟联盟,而当前拼多多的包裹全部由第三方快递公司寄送,主要合作的是阿里投资的通达系。


从资源、资本,到产业整合方面,拼多多在物流上下游领域涉足都十分有限,这也跟拼多多的成长速度有关,成立不过五年时间,拼多多高速成长的代价是,在物流领域还没来得及布局。


据国家邮政总局1月14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635.2亿件。而这里面,拼多多2019年一共贡献了197亿个订单包裹,占比超三成。


摆在拼多多面前的两条路是:一是跟二级市场的一些快递公司进行股权合作;二是与其他有资源优势的企业结成联盟行动。


拼多多的新物流计划已经计划半年多时间了,快递物流专家赵小敏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曾透露,在2020年6、7月份之前,拼多多的物流方案大概会尘埃落定。


2020年拉开序幕,拥有近6亿用户的拼多多不会停止奔跑。


如今,拼多多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用户获客难度、成本都在加大。这意味着,拼多多以往采用的、用户扩张拉动增长的野蛮生长会逐渐告一段落,未来,是平台供应链、精细化运营的较量。


对商家来说,多多直播、拼小圈、快团团等工具要研究并重视起来。巨头在上,拼多多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