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豆浆的“前世今生”:从大众饮品走向国际舞台


豆浆:从大众饮品登上“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单”


豆浆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日常饮品了。很多人都曾把“豆浆配油条”作为自己的早餐首选。


中国豆浆的“前世今生”:从大众饮品走向国际舞台


2018年,我国台湾地区的“阜杭豆浆”被法国美食指标米其林指南当中被选上成为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单。

米其林指南是世界高级美食餐厅的最重要指南,是全球美食家的指标,登上这个推介名单的食物,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食物美味,二是价格亲民。

这么一说的话,那豆浆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用当下的话来说,阜杭的豆浆油条,已经是得到法国米其林背书世界知名小吃了。

虽然我们经常喝豆浆,那你知道豆浆背后的故事吗?


01 豆浆的起源


中国豆浆的“前世今生”:从大众饮品走向国际舞台


豆浆的起源于1900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他每日用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给母亲饮用,母亲开始喝豆浆之后,病体也逐渐好转,之后豆浆也随之传入民间。

汉乐府诗《淮南王篇》云: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其中寒浆便有人作为豆浆来解释。一般确信刘安是豆腐的发明者,而将大豆磨成豆浆后过滤是在制作豆腐前所需要的步骤,所以相信豆浆也是刘安发明的。

宋朝豆腐诗亦有:「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的说法。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完整的说明了豆浆跟豆腐的制作。其中也提到「豆腐之法,始于前汉刘安」。


02 豆浆分类: 甜豆浆与咸豆浆


一般的豆浆,多是喝甜的。唯有江浙地区喝起了咸豆浆,由于上述的这段历史渊源,咸豆浆也传入台湾,成为许多台湾人的心头好。

如同豆腐脑儿的甜咸论战,甜咸豆浆之争也相当有趣。

台式咸豆浆的制作方式:取白醋跟酱油放在碗里,加入热豆浆之后,依序放入白萝卜干,虾皮,油条,青葱,最后再洒上辣油。

咸豆浆除了有豆浆醇厚的豆味,因为加了醋会微微的凝结成许多小颗粒,混合着萝卜干,油条,虾皮的口感。口味上,微酸,微咸,微鲜,微辣,滋味深奥繁复。许多人一尝惊艳,从此欲罢不能。

不能接受咸豆浆的人有两个理由:

1.因为从小开始喝豆浆就是甜的,这种印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喝到咸豆浆的时候,认知与感官的冲突导致难受。

2.因为豆浆加了醋产生的凝结物实在不太美观,看起来颇似呕吐物,许多人因此不喜。


由于豆浆油条已经成为台湾的代表早餐店,许多来台湾旅游的人也会去吃豆浆油条当早餐。日本人尤其喜欢,咸豆浆作为一种奇特的食物,非常受到日本人欢迎,许多人慕名而来一尝,在日本开设的台式早餐也卖起了咸豆浆了。


中国豆浆的“前世今生”:从大众饮品走向国际舞台


03 豆浆油条成为主流早餐


豆浆作为豆腐的前制品,历史上随着豆腐在神州大地推广开来,豆浆也渐渐的变成一华人区域特有的饮料,广泛作为一种早餐。油条豆浆便是这个世代最受华人欢迎的早餐,起源是那里已经不可考。但是应该来自于山东跟江浙一带。

这是怎么推演来的呢?这又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有来过台湾的朋友会常常看到台湾有些早餐店外招牌挂着永和豆浆,就知道里面大致卖着烧饼,油条,蛋饼,饭团,小笼包等早餐食物,如同沙县小吃代表着拌面跟扁肉。

但是其实台湾人是不吃烧饼油条的。

台湾人的传统早餐还是以白粥搭配一些小菜。豆浆油条当作早餐是六零年代之后才开始在台湾流行的。

五零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划了许多区域作为外省人及其眷属的住处,就是现在所称的眷村。眷村的组成包含了大江南北,其中山东跟江浙就占了约三分之一。又因许多公务员及商人来自于江浙沪,江浙菜系于是在台湾大行其道,山东大馒头及包子也开始进入台湾的饮食生活。

许多出身于眷村的人开始开起了餐馆,卖起了早餐。阜杭豆浆的老板徐先生来自于江苏阜宁,而永和豆浆的发源店家世界豆浆大王的老板李云增来自于山东。

永和其实并没有生产豆浆,永和的人也不一定都吃豆浆油条,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在1955年的时候,李云增老板跟几个退伍的老兵兄弟们在永和的中正桥头开始卖起了豆浆油条,开了世界豆浆大王这家店。


中国豆浆的“前世今生”:从大众饮品走向国际舞台

当时中正桥(台湾有许多的中正路跟中正桥,是因为蒋介石又叫做蒋中正的关系)正在兴建,有许多的工人群集。工人对于豆浆油条这样的早餐接受度非常高,营养又饱腹,吃了有力气。等到工程结束,工人四散回家,仍然想念在永和吃的豆浆的滋味,所以后来的豆浆店多以永和豆浆之名经营,并在1995年推广到大陆。将永和之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04 豆浆变成现代饮品并走向全世界


豆浆作为中国人喜好的传统食物,也一样的传到了周遭的国家,韩国,日本,越南及东南亚诸国。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有一个公司把豆浆做成了现代化的饮料推广到全世界并且成为了一间重要的上市公司,它就是香港的维他奶。

维他奶的创办人是香港的罗桂祥博士,他在上海听到派驻中国的美国商务参赞雅诺氏的「大豆——中国之牛」公开演讲,启发了他运用豆浆来替代价格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的想法,于是在1940年便开发出以豆浆为基础的产品,因为富含维他命,又用来作为牛奶的替代品,所以取名为维他奶。

维他奶的销售一直不好。直到联合国给香港政府一笔钱要求提供给学童牛奶协助发育成长,但是牛奶不为本地学童所接受,所以改以维他奶为替代品,从此维他奶借着学校市场真正的茁壮长大,并行销到全球四十多个国家。

维他奶由于其健康的形象,作为饮料可以在学校的小卖部贩售,而冬天喝一瓶热的维他奶,变成许多香港人的童年回忆。随着香港戏剧跟电影的输出与流行,维他奶也渐渐的变成了港式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豆浆的“前世今生”:从大众饮品走向国际舞台

牛奶作为近世纪最被认同的营养饮品,在二十世纪末期之后逐渐受到挑战。由于素食的兴起,乳糖不耐症的存在(许多人喝了牛奶会拉肚子),以及对于牛奶生产过程需要强迫乳牛分泌牛奶的反感。许多西方人的目光转向了牛奶的替代品:豆奶,也就是我们说的豆浆。

星巴克于2004年开始贩售豆浆,让客人可以用豆浆取代牛奶来制作拿铁咖啡。豆浆渐渐的从牛奶的廉价替代品变成了更好的替代品。


结语

豆浆是一种饮品,一种食材,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文化象征。豆浆现在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引起了一阵文化风潮,代表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文化输出的一种形式。那么,你喜欢喝豆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