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能”幾何?

by 楊學成

要做分享,拉個提綱先:

數“能”幾何?

1 數據是一種能

如果說數據是一種類似於電能的新能源的話,那麼中國的數能資源極其龐大。據IDC預計,2025年我國數據量將達到48.6ZB,佔全球(175ZB)的27.8%,發數量世界第一,且增長速度迅猛。

就像電力重塑了白天和黑夜,數據作為一種能的作用是融合現實和虛擬。現實世界裡的不可見,在虛擬世界裡變得可見了。電力讓暗處發光,而數據讓睜大眼睛也看不見的東西可見。

2 數能依賴基礎設施

大數據中心是新時代的發電廠,可以稱作「發數廠」。5G等基礎網絡是新時代的電網,可以稱之為「國家數網」。這樣一來,分佈式發數、集中式輸數、分散式配數,就構成了整套數能基礎設施。

這些年,我國推行了國家大數據戰略、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戰略、人工智能戰略、區塊鏈戰略,這些國家級的戰略舉措,再加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造就了中國數能資源儲量異常豐富。

這個基礎,是本次疫情中,大數據屢現神威的前提。

3 數能利用低效

一是數據孤島。因為數據確權複雜,數據共享困難,孤島現象嚴重,政務數據資源與社會數據資源聯通性非常差。BAT等大型發數廠還沒併網。

二是數據煙囪。只從下往上冒煙,不從上往下賦能。上面天天跟你要數,就不見給你啥數,數據也要「下基層」,必須的。

三是數據爛尾樓。沒有長期規劃,計劃的時候心比天高,做的時候虎頭蛇尾,用的時候敷衍了事。說白了,就是沒把數據當回事。

四是數據堰塞湖。沒有引導數據要素按照市場機制調節的交易平臺,更沒構建完善的交易機制和定價方式,不流動就板結。

4 破局在軟基建

新基建吹上天,其實一點都不新,早就在這樣做了。但過去的基建都是強調「硬基建」,動輒「新時代的鐵公機」。說到硬基建,放眼全球我們怕過誰?難就難在「軟基建」。

軟基建包括但不限於:數據共享體制機制障礙的破除;法律法規的完善;共享義務與權力正面、負面清單的掛鉤;理念觀念的轉變;全社會數據素養的養成;數據要素交易市場機制的建立,等等。至於那個「不限於」,我就不寫了,你自己添加吧。

結論:硬起來容易,軟下去很難,軟硬通吃最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