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能”几何?

by 杨学成

要做分享,拉个提纲先:

数“能”几何?

1 数据是一种能

如果说数据是一种类似于电能的新能源的话,那么中国的数能资源极其庞大。据IDC预计,2025年我国数据量将达到48.6ZB,占全球(175ZB)的27.8%,发数量世界第一,且增长速度迅猛。

就像电力重塑了白天和黑夜,数据作为一种能的作用是融合现实和虚拟。现实世界里的不可见,在虚拟世界里变得可见了。电力让暗处发光,而数据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的东西可见。

2 数能依赖基础设施

大数据中心是新时代的发电厂,可以称作「发数厂」。5G等基础网络是新时代的电网,可以称之为「国家数网」。这样一来,分布式发数、集中式输数、分散式配数,就构成了整套数能基础设施。

这些年,我国推行了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战略、人工智能战略、区块链战略,这些国家级的战略举措,再加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造就了中国数能资源储量异常丰富。

这个基础,是本次疫情中,大数据屡现神威的前提。

3 数能利用低效

一是数据孤岛。因为数据确权复杂,数据共享困难,孤岛现象严重,政务数据资源与社会数据资源联通性非常差。BAT等大型发数厂还没并网。

二是数据烟囱。只从下往上冒烟,不从上往下赋能。上面天天跟你要数,就不见给你啥数,数据也要「下基层」,必须的。

三是数据烂尾楼。没有长期规划,计划的时候心比天高,做的时候虎头蛇尾,用的时候敷衍了事。说白了,就是没把数据当回事。

四是数据堰塞湖。没有引导数据要素按照市场机制调节的交易平台,更没构建完善的交易机制和定价方式,不流动就板结。

4 破局在软基建

新基建吹上天,其实一点都不新,早就在这样做了。但过去的基建都是强调「硬基建」,动辄「新时代的铁公机」。说到硬基建,放眼全球我们怕过谁?难就难在「软基建」。

软基建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共享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法律法规的完善;共享义务与权力正面、负面清单的挂钩;理念观念的转变;全社会数据素养的养成;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等等。至于那个「不限于」,我就不写了,你自己添加吧。

结论:硬起来容易,软下去很难,软硬通吃最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