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中郎將的泛濫和變化

在兩漢年間,國家雖然也有著那些中郎將、校尉以及將軍等武官,但是數量並不多。而隨著國家開始動亂,尤其是黃巾之亂後,大漢帝國已經搖搖欲墜,諸侯開始混戰,漢天子更是成為了一個傀儡。而在這個時候,各路勢力出於獎勵軍功和籠絡人才的需要,開始大量地為自己的部下冠以各種名號的武官官號。因此造成了這一時期各種武官官號氾濫的狀況。

而在這個過程中,中郎將這個官職同其他武官一樣開始大量氾濫,同時內部開始了一個轉變。以名號中郎將為代表的大部分逐漸虛化成一種表示士人身份地位的散階,進入到當時逐漸形成的武散階序列之中;另一部分則因為有著特殊的職責或身份,而遊離於武散官階之外。

因此,我在這裡對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的中郎將進行一個簡單的研究。

三國時期中郎將的泛濫和變化


中郎將的歷史

說到中郎將就必然要提到郎官,而最早的郎官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為郎中。最初為廊中,但因"廊,漢書通用郎",而被稱為郎中。秦漢,光祿勳為眾多郎官的最高長官,漢武帝前都成為郎中令,而中郎將即為僅次於光祿勳的郎中管理者。

漢武帝時設置了"中郎三將",即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其中掌五官中郎的"五官中郎將"地位最高,主謁者的"左中郎將"與主常侍侍郎的"右中郎將"次之。

漢宣帝時置"羽林中郎將"掌禁衛羽林騎,又有主虎賁宿衛的虎賁中郎將作為皇帝的警衛官。由此可見,中郎將最初屬於皇帝的警衛,皇帝出行時都要隨從護駕,在本質上屬於武官。

由於中郎將侍從皇帝身邊的特殊身份,經常受皇帝差遣去執行一些出使的任務或帶兵征戰,久而久之,就在上述諸中郎將之外又出現了一些新的中郎將,譬如護匈奴中郎將以及一些主要負責征伐的中郎將。這些中郎將不再具有皇帝警衛的性質,脫離了內朝。

三國時期中郎將的泛濫和變化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中郎將

黃巾之亂爆發,東漢王朝為了平定叛亂,分別任命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前去平定叛亂。而中途盧植被宦官汙衊,冀州的軍隊統帥由新任的東中郎將董卓擔任。

《後漢書·孝靈帝紀》:遣北中郎將盧植討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討潁川黃巾。

《後漢書·董卓列傳》: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持節,代盧植擊張角於下曲陽,軍敗抵罪。

在這個時候,中郎將這一類的武官官職還沒人氾濫仍舊是為了平定叛亂,特地為平定叛亂的統帥加封的臨時官職。這種情況一直到漢靈帝去世後才出現了變化。

《後漢書·董卓列傳》: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

這是當時董卓為了應對孫堅的進攻所佈置的防守。由此來看,董卓將自己麾下的主要將領全部加封為中郎將,這就是中郎將氾濫的開始。同時中郎將一職也開始散階化,成為領兵作戰將領身份的高低的象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中郎將進入武散階升遷序列

漢末三國時期頻繁的軍事鬥爭,使得原本只屬於武官的武官官號逐漸成為士人升降的官階而與官職分離,並最終發展成高下有序、首尾完備的武散階序列。

三國時期中郎將的泛濫和變化


接下來對這一時期歷史人物前後所擁有的各種武官官號的列舉,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中郎將已經加入到了武散官遷轉的序列之中,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比如:

《三國志·曹洪傳》:以前後功拜鷹揚校尉,遷揚武中郎將。……別徵劉表,破錶別將於舞陽、陰葉、堵陽、博望,有功,遷厲鋒將軍,封國明亭侯。累從征伐,拜護軍將軍。文帝即位,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

《三國志·呂岱傳》:會稽東冶五縣賊呂合、秦狼等為亂,權以岱為督軍校尉,與將軍蔣欽等將兵討之,遂禽合、狼,五縣平定,拜昭信中郎將。……鬱林夷賊攻圍郡縣,岱討破之。桂陽湞陽賊王金為害,權詔岱討之,生縛金,傳送詣都,斬首獲生凡萬餘人。遷安南將軍,假節,封都鄉侯。

我們可以發現,上文中的曹洪和呂岱都經歷過由校尉至中郎將,中郎將至將軍的過程,而且使用的是"遷"這種用於晉升的字,由此可見中郎將的位階的高低,說明中郎將已經完全融於當時高低有序的武散官序列之中,並被定位為

校尉之上、將軍之下的一環。

而同時,這些中郎將內部也存在著地位的高低,這主要表現在東、南、西、北四中郎將比一般的冠以各種名號的中郎將的地位要高。

《三國志·程昱傳》:兗州尚未安集,復以昱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軍事。

《三國志·吳質傳》注引《魏略》:及魏有天下,文帝徵質,與車駕會洛陽。到,拜北中郎將,封列侯,使持節督幽、並諸軍事,治信都。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東、南、西、北四中郎將可以通過持節、督軍事等方法,執掌一方軍事,獨當一面,與諸徵鎮將軍同列。當然不是說這一類的中郎將的位階可以高於將軍,並且在實際征戰中,還需要臨時冠以將軍號來提升地位。

《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

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

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因此,從上述可知,中郎將進入武散官的晉升序列之中,位階在校尉之上,將軍之下,而其內部也存在等級的差異,其中東、南、西、北四中郎將地位要高於一般的雜號中郎將。

2、 中郎將官與職分離

中郎將本身是一個武官,但是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與軍事活動無關的中郎將,標誌了其官與職的分離,進一步的推動了其的散階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三國時期中郎將的泛濫和變化


(1) 中郎將作為一種榮譽稱號授予外來的使節。

《三國志·東夷傳》:

汝來使難升米,牛利涉遠,道路勒勞,今以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牛利為率善校尉,假銀印青綬,引見勞賜遣還。

掖邪狗等壹拜率善中郎將印綬。

(2) 特殊職能的中郎將。

《三國志·張裔傳》:先主以裔為巴郡太守,還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

司金中郎將主管與金屬相關的農器與武器。

《三國志·三嗣主傳》:皓愛妾或使人至市劫奪百姓財物市司中郎將陳聲,素皓倖臣也,恃皓寵遇,繩之以法。

市司中郎將的職責是維護建業市場上的正常秩序,打擊不法行為。

《三國志·三嗣主傳》:初,騶子張俶多所譖白,累遷為司直中郎將,封侯,甚見寵愛。

司直中郎將與漢朝的司直的職責基本相同,專糾司不法。

類似的中郎將還有司律中郎將、典農中郎將等。這些中郎將都脫離了軍事活動,由此可以得知中郎將僅代表該官職所處的地位和等階,形成了一個單純的等級和身份的象徵。

3、 散官階外的中郎將

除了上述那些存在於官階晉升序列中的中郎將職位外,還有一部分遊離於武散官階之外。

這一時期的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主管宮中的各種郎官,身居要位,職責重大,作為實官被編入到當時的行政官僚遷轉體系之中,故與表示軍階的武散官序列無關。

羽林中郎將虎賁中郎將原本的職責是掌羽林騎和虎賁宿衛,後來隨著官制的發展,宮禁中的宿衛另有他官所負責,羽林、虎賁中郎將也就有名無實,漸漸具有了貴族官號性質。

除了上述的五官、左、右、羽林、虎賁中郎將之外,職責為管理南匈奴的護匈奴中郎將,亦不在當時的武散官序列之中。

結語

中郎將在漢末三國時期得到了空前規模的授予。在這種情況下,其自身逐步分化為兩類:一類融入到了當時正在形成中的武散官序列之中,成為表示士人地位高低的位階,另一類成為了有實際職責的實官或貴族官號而處於武散官序列之外。

三國時期中郎將的泛濫和變化

各類中郎將


然而,隨著三國時期動盪的加劇,各國的統治者為了籠絡士人,紛紛把將軍號等高等軍階大量的授予臣下,這使得原本位階就低於將軍的中郎將就顯得更加微不足道了。

因此,西晉統一後,除了散階外的中郎將和原本地位就較高的東、南、西、北四中郎將成為顯職之外,其它各種名號中郎將則在史書中就幾乎見不到記載,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