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孩子情緒有問題,你會找心理諮詢師疏導嗎?

露薇花兒


如今的父母對孩子有著很高的關注度。因為年輕的父母大都獲得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但當真正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父母還是會有些手足無措。當孩子傷心甚至哭鬧時,一大半的父母會用高興的事情吸引孩子,忽視他的不開心;還有的父母會無視孩子情緒,讓孩子自己解決;也有父母會恐嚇孩子,阻止他哭鬧。這樣孩子可能停止了哭鬧,暫時忘記了剛才的事情,或將傷心的情緒轉換成生氣或是憤恨的情緒。此時,重要的不是讓孩子開心或是遏制孩子的情緒,是要讓他學會情緒管理。

研究表明:絕大部分孩子在有了負面情緒之後,通常會有兩種表現:第一是隨意發洩出來,傷害別人,第二是壓抑情緒,把壞心情憋在心裡,直接導致自己的成長和學習受到干擾。

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發展情緒技能。情緒技能包括能夠識別,表達,理解和管理各種感受,這些技能對孩子成功地發展出與他人及外界互動的能力至關重要。能夠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感受,保持冷靜並享受體驗的孩子更有可能培養出積極的自我意識,自信和創新能力。

孩子是通過與父母的關係來培養他們的情緒技能。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父母可以做到:1、嘗試理解孩子,說出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2、允許孩子發洩情緒,不拒絕不忽視壞情緒,面對接受孩子的壞情緒。3、陪伴孩子,給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和被接納感。

父母還可以做到:1、成為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知道,有困難的感受,並如何處理。2、嘗試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並做出相應的反應。3、經常與孩子談論感受,教會孩子認知情緒,正確表達情緒。4、對孩子保持關心和及時回應。與孩子們建立良好互動反應。

父母還可以做到:與孩子們交談閱讀關於情緒的故事,描述情緒,給情緒分類並與日常體驗行為聯繫起來,鼓勵孩子談感受,幫助孩子保持冷靜並管理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父母關注,或是得不到父母的正確引導等,成為問題時,那是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了。然而家庭關係中,第一位的是夫妻關係,第二位是親子關係,所以孩子出現問題,可能是反映了家庭關係問題,家長先進行自我覺察和反思,最好的是進行家庭治療。


梁明霞與精神分析


當發現孩子情緒有問題,你會找心理諮詢師疏導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困擾,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心理障礙,面對這些問題,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做呢?我們要看一下我們的孩子是多大的孩子,嬰幼兒、兒童、少年、青年,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差異性也是比較大的,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會不同。一般處理的步驟如下。

首先,第1個步驟作出初步評估。通過觀察和溝通交流,看看孩子吃飯、睡眠、活動等受到多大的影響?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當下的情緒是什麼狀態?通過當下與平時的比較,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能做出相對比較客觀的判斷。

其次,第2個步驟嘗試使用自己比較熟悉的方法進行疏導,看看效果和後續的表現,如果效果不錯,孩子的情緒困擾很快得到了平復,各種社會功能也沒有太大問題,這時就不需要再去找專門的心理諮詢師。如果效果不行,孩子表現的狀態越來越差,各種社會功能出現障礙,那麼就需要去專業的專科醫院,比如說精衛中心或者三甲綜合醫院的精神科大夫(就是中國的心理醫生),去進行專業的診斷和幫助。經過專家的診斷不需要用藥,而且專家也建議去找專門的心理諮詢師進行疏導。這時我們可以,請對方介紹或者其他的方式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干預。當然情況不同,處理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孩子的問題比較嚴重,需要用藥,我們可以徵詢專家的意見,看看是否可以尋找專業諮詢師進行輔助疏導,這樣進行綜合性的干預,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以上是對這個問題的建議,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修心通



首先,如果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了,最瞭解情況的應該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前因後果,心理疏導,多多關心。而不是甩手掌櫃一樣就把問題甩給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確實掌握我們平常人所沒有掌握的方法,通過行為表現來得出結論,然後去對症下藥。這個是我們所不能達到的。這點我們應該加以肯定。

如果問題真的很嚴重,我建議還是找心理醫生對症找出問題所在,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平常看到正常的東西,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覺得是不一樣的。憂鬱症的孩子就不喜歡社交,別人認為很普通的打招呼,對他而言是很大的心理障礙,而我們普通人就覺得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沒有出息,打招呼都不打,我們所不知道的是他做了多少的努力嘗試。


不過無論問題的大小,我們做父母的都應該多瞭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協助他克服心理障礙。多關注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孩子的問題折射的是我們家庭教育的問題,父母的問題。我們應當引以為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