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星乱乱的布在天空暗的帘幕,似旁观者的眼,静且冷默。山野的风很有力地吹拂着和搜拽着,草叶,蒿草的枯枝飒飒的颤动,它们那枯瘦的躯体上,已没有什么可供肆虐的冬风搜刮了。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哀乐缓缓的奏着,从音箱里放出来的。丧者的遗容停放在暗红的棺木边上,留一抹生前的淡笑。巨大的灵棚宫殿抑或庙宇般的耸立着,顶上有“××英魂逝世千古”的大字,侧有“孝、悲、梅、冰”之类的挽联粘贴在板状的柱子上,隶书写的,黑白分明的字迹。正中间高高的鸡毛掸子巍然耸立。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丧者丧矣!年龄虽然不大,但丧者有名,京,州之官送的挽幛,写些“××永垂千古”的字样。那气势颇为排场,至于一般的官民,多送些精美价昂的纸扎、花圈抑或挽幛作陪衬,写上某人的名号。不是亲戚的百姓,齐齐的聚了去,为了看着这丧事的排场和做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锣鼓、唢呐的民乐、合奏间断的进行着,老的与青壮的,握着陈年的乐器,奏着不变的音符,很和谐,让人心中搜刮状的激昂,用毛主席一首词中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来形容最为恰当。那唢呐与人,二胡与琴手,一伙人围了露天燃着的炉边,将脚向前伸着,表情严肃,演着乐曲,那神情,仿佛京剧里的戏子。民乐中不知何时加入了一手风琴,和着一起鼓奏。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被长长的铁丝拉扯着站成两排的花圈,前后摇晃着,在分外寒凉的风中,那闪着红、绿光的纸扎上的花、花叶,沙沙响着,不显一丝的倦意,静待隔日在腾起的烈焰中随丧而俱去,也即完结自己之使命。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祭祀在宾仪先生的喝令声中进行,有人在灵棚旁的高凳上站着,举了锣,在每个祭祀之始敲两下,“镗镗”预示着又一道轮回。子女亲戚们着一身的孝衫,由主祭人捧着祭品,向着灵柩叩拜,间以哭嚎,一批批的人祭,一批批的人尾随,只见那白的身躯,白的孝帽在人们,旁观的女人小孩童间或一两个高个男人围成的甬道中起落,矮了下去,又雨后春笋般地升起,向前移动,绕灵柩转,后折回,重新端了祭品,向前,在宾仪先生“一拜、再拜、三拜、四拜”的喝令声中洒酒三杯以示祭奠,而后伏地嚎哭,又为“节哀”的声音止住。

在老人或半老的人的指引下,程序一道道进行,而那孝子贤孙,也就尾随着,在宾仪先生不可违抗的喝令声中,机械地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动作,连哭也是在喝令声中进行的,而孝巾蒙头的背后,时而显见的女人们青丝又为这祭祀增添了些许的神秘。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人们挤紧了看,用定定的目光间或谈论着,命,生与死,或这丧事的排场,显见主家的权势。人们对于死者深表同情,却又无法去解释丧者早丧的原因,

在人们,生老病死,是听天由命的事,由他去吧!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老人只是木然的哀悼或陪着落泪,而壮年人已承担起主持这一切的重任,一代一代,一切都必须按即定的仪式进行。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在铁链哗啦乱响的起灵声中,老干与侧干上好,壮健的劳力将棺木抬起,喝一声,行进,锣鼓开道。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而儿童,为了看,争抢鞭炮,跑着送将焚的花圈,且不顾惜被冻的通红的小手,反正大家乐乐的跑,得些跑路的纸币之类的酬劳。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人们言谈着,丧者丧事的隆重,丧者丧事的赚赔,丧者未老先逝的可怜与丧者后代的可怜,权作一天生命的逝去。

    

在村里看了一场出殡,记录经历之第三只眼看“丧者”的感悟

而这野外风格外的冷,削着行人的脸,瑟索着,讲着少穿了衣服,邻家的小孩被风吹病了,躺在炕边的床上,不再争着去看昨天的祭祀。

  

作者简介:旅行岁月小记,用心灵感悟记录人生的实际和心灵的旅程。励志语录,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曾经在纸媒发表散文、诗歌、论文多篇。欢迎交流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