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三月誰最美 致敬戰疫中的“巾幗擔當”

春暖三月,又迎來三八婦女節。在舉國上下同心戰疫的背景下,今年的節日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意義與份量。

“她能量”之強大、“她智慧”之非凡,“她印記”之美麗,一個個平凡的“她”,匯聚起了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的“巾幗力量”。

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人民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奮戰在戰“疫”一線的女性工作者。她們之中,有衛生部門幹部、有醫院黨委書記、有院長、有護士長、還有更多不為大家所知的平凡醫護人員。她們的辛勤工作與付出,正是三月裡最熠熠生輝的美麗風景!

做患者親人:舍小家而獻大愛

春暖三月誰最美 致敬戰疫中的“巾幗擔當”

十堰太和醫院兒科三病區的護士充當起了小患者的“臨時媽媽”

“說星星很亮的人,是因為你們沒有看到過這些護士醫生的眼睛。”一位患者在治癒出院時,面對採訪鏡頭如此激動的表達。

儘管處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要做一個溫暖的人。是她們,將親人般無微不至的愛和照護奉獻給了患者,成為照亮患者病途上最溫暖的光。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雷神山醫療隊的兩位護士代尚、王景玲為85歲的患者楊漢斌剪頭髮,年邁的楊爹爹開心地說,護士們就像他的“小孫女”,連誇“好護士、好護士”;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呼吸五病區的護士們,為了讓住院患者輕鬆接受治療,減輕患病後的心理壓力,特意排練了舞蹈,利用空餘時間在病房裡為大家表演,受到住院患者的歡迎。

“遇到患者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武漢市武昌醫院腎內科護士們每天為不能自理的患者定時生理照護,換紙尿褲與床單。耐心地給患者餵飯,一位老大爺“生生”被養成了餐後喝酸奶的習慣。疫情期間,家屬不能留陪,只能線上網購,護士們便成了線下的“快遞小護”。

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9歲女孩蕊蕊(化名)新冠肺炎治癒出院,在出院前,蕊蕊為感謝“臨時媽媽”們,和兩名護士跳起了《不放棄》的手指操。

剛入院時,由於媽媽不在身邊,蕊蕊情緒很不穩定。兒科三病區的護士們便充當起“臨時媽媽”,對她悉心照料。護士任建紅是蕊蕊生活上的媽媽,每天照顧她的生活起居,讓孩子在生活上感受到家的溫暖;護士王婧是蕊蕊學習上的媽媽,專門從家裡帶來書籍,陪孩子看書學習;護士王炎豔是蕊蕊心理上的媽媽,每天教孩子剪紙、做《不放棄》手指操,讓她心情放鬆。

十堰市太和醫院東院區骨科康復三病區護士徐麗進入隔離病房的9天裡,一位胎齡2個月的孕媽讓她記憶猶新。徐麗回憶,患者剛被送到隔離病房時很激動,脾氣也不好。

“我也是做媽媽的,心想她一定是擔心肚子裡的孩子。儘管很忙,但我還是握住她的手,試圖安撫她。兩人聊著聊著,孕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情緒也漸漸平穩下來。”徐麗說,因為未知,有的患者會恐懼、發脾氣,這是希望得到關愛和理解。只要病人能感受到我們的真心關懷,再辛苦的付出也值得。

做攻堅勇士:雖巾幗而比鬚眉

春暖三月誰最美 致敬戰疫中的“巾幗擔當”

武漢市武昌區衛健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王輝

因為被需要,所以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疫情來勢洶洶,醫護緊張,防護裝備不夠,檢測設備、藥品短缺……

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不具備接診條件,然而在疫情暴發初期,為了與病毒賽跑,必須迎難而上,變不可能為可能。

“從基層社衛開始接診發熱患者,到對所有發熱患者進行分診,再到收治重症陽性患者,我知道,早已超出大家的能力範圍。”武漢市武昌區衛健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王輝感慨地說,一般情況下,社衛就算再準備三個月,也不符合標準。可是醫學進程中,迎難而上,變不可能為可能,不正是我們最大的價值嗎?

2月10日,她帶隊開闢的第六個新收治醫療機構凌晨一點多開門,很快就收治了11位患者,這11人全是65歲以上、陽性確診重症,並帶有各種基礎疾病。其中六位發熱,五位血氧低於90%,還有一位肺結核患者。

社衛的病房裡,雖然只有一米寬的行軍床,枕頭被子也不夠柔軟,可是,“看到躺在這裡的病人們,我就覺得有了希望。”王輝這樣欣慰地說道。

“吸氧以後,血氧飽和度上來了,那個喘不上氣的患者,對我微笑表示舒服了,說自己終於感到了呼吸。其實,她的片子已經非常嚴重了。但我知道,她看到了希望,她眼中有微光。對我來說,這已足夠!”王輝哽咽了。

王輝對記者坦言,第一次在門診一口氣看完20多個檢查片子,也被病毒的傳染性嚇得半天腿軟,還流下過害怕的淚。是那一雙雙求生求助的眼神,讓她和她的團隊鼓起勇氣、褪去膽怯、拼盡全力。

也有同事問她,何必要到這裡親自接觸患者。“在這最艱難的時刻,我若不能擦乾眼淚衝在前面,帶著大家一起接診最危險的患者,我又怎能要求你們無問生死,不計得失?”王輝堅定地回答。

王輝很慶幸,自己帶出了一支“能戰鬥”的基層隊伍,跟著她一起完成了最艱難的開診收治。

“看到留置針裡的回血,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好的顏色。”2月7日,對護士徐麗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夜。當晚,一名70多歲的老人因發熱被送進了隔離病房,同時,該患者還有基礎疾病,全身抽搐不止,急需搶救。

“靜脈通道就是患者的生命通道,但患者全身抽搐,血管根本找不到。我的護目鏡裡也有水汽,視線很差,兩層手套也給打針造成困難。”徐麗對記者說,她蹲在患者病床旁,頭上的汗和護目鏡裡的水汽不停滴下來,那一刻,她感覺時間都要凝固了。

時間一秒一秒過去,看著眼前急需救治的患者,徐麗一咬牙取下了其中一層手套,透過微弱的視線,果斷地將針頭紮了下去——不能再猶豫了。一瞬間,針頭扎進血管,生命通道有了!

“有了生命通道,後續的搶救就都不怕了。”徐麗說,她和搭檔為此興奮了許久,因為一個穿刺的背後,可能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做好定盤星:率團隊而斬荊棘

春暖三月誰最美 致敬戰疫中的“巾幗擔當”

武漢市武昌醫院黨委書記王力霞帶領的團隊

在這場戰疫中,她們還是“急先鋒”“定盤星”。

“書記都這麼拼,我們還有不拼的理由嗎?”這是武漢市武昌醫院許多醫護人員的“共識”,她們口中說的正是黨委書記王力霞。從戰疫打響,王力霞已經整整20多天沒有回家,每天只能休息2-3個小時,最緊張的時候通宵都未休息。

兩天內將武昌醫院由發熱門診就地轉型為定點收治醫院,隨後,又成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合併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定點醫院。時間緊,任務重!經歷過非典的歷練,王力霞臨危不亂:當夜成立醫院醫療救治指揮部和十個工作組,帶領領導班子成員和全院職工連夜加班加點,改造病區;與每名科主任談話,鼓勵他們身先士卒,做好救治;為一線護理人員做心理疏導,消除恐懼情緒。

為避免患者等待時間較長、焦慮不安引發醫患矛盾,她連夜和班子成員商量,緊急協調購置CT,縮短病人檢測時間。春節期間為保障1000多名醫護人員和病人的三餐,她心急如焚,四處打聽,緊急聯繫餐飲公司,並籌備成立志願“送飯隊”,保證患者三餐的營養。為了保障醫務人員生命安全,她帶領班子成員和後方保障人員,送藥送消毒設備,協調防護物資……

“越是艱險,越要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從氣勢上戰勝它。”她對記者這樣說。她要求絕對不能拒收病人,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加床收治。

就連支援病區改造的官兵們也豎起了大拇指,“在疫情面前,您就像一名軍人。”他們說。

在王力霞的帶領下,沒有一個職工退縮,也沒有出現大面積院內感染,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交出了一份份滿意“答卷”。

“鐵人書記”是武漢市第七醫院院長、黨委書記嚴佑琴的稱號。醫院基礎薄弱,房屋設施設備老化,人力缺乏,嚴佑琴硬是帶領大家在36小時內將一家綜合性醫院變身為定點救治醫院。

“後勤保障面臨巨大困難,保衛科長、總務科長病倒了,我必須頂上去!”嚴佑琴是一位感染科醫生,不僅要指揮醫務人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同時也是醫院的管理者,全院後勤保障的重擔直接落在了這樣一個柔弱女子的肩上。

四個病區和ICU病房200張床位幾天之內全部收滿。為了應收盡收,解決“人等床”,嚴佑琴想盡一切辦法,擴大發熱門診接診量,開闢病區,增加床位。

為了儘快加床收治病患,她深夜親自搬行軍床到六病區--純中醫病房收治病人。下雪天為了不讓患者挨凍,她和洗衣房的同事一起套被子到深夜。身暖了,心亮了,勁足了,大家戰勝病毒的鬥志更強了。

指導工作的國家隊院感專家評價嚴佑琴,和她這樣的“內行”共事很輕鬆,防控意識不但很強還很專業,容易達成共識,醫院的各項防控工作都推進得迅速而有力。

“大疫之下,更凸顯專業防控的重要性。”嚴佑琴對記者說,在這場抗擊新冠的戰役中,專業知識給自己在管理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少走了很多彎路,使得七醫院這樣一個“小馬”拉得起“大車”。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關鍵期,越不能鬆勁。在介紹當前疫情形勢時,王輝對記者說,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已持續向好,但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任務依舊艱鉅繁重,必須慎終如始。

“現在是疫情的攻堅戰,是否能勝利,就靠現在的嚴防死守,每一個發熱門診就診患者都要嚴格研判分類治療隔離;每一個密切接觸者都需要認真隔離篩查醫學觀察;每一個康復出院患者要做好隔離醫學康復。”這是王輝作為武昌區生命健康“守門人”對“慎終如始”要求最精準的理解。

做好女“戰士”:家人是背後英雄

春暖三月誰最美 致敬戰疫中的“巾幗擔當”

有家就有力量!是家人的支持給予了這些“女戰士”心無旁騖、衝鋒陷陣最大的力量與勇氣。

2020年的除夕夜,當人們急著躲避病毒不敢出門的時候,卻有很多人站在了抗擊疫情的一線。這些人中,既有“女兒”,也有“妻子”和“母親”。她們顧不得和家人的溫馨團圓,義無反顧穿上防護服,出征奔向戰疫前線,因為,之於患者,她們就是生命的“防火牆”。

“連續奮戰在一線40多天,沒有回過一次家,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對於嚴佑琴來說,這場戰疫,也是一場“家庭戰疫”。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嚴佑琴的大侄兒也在同一醫院的藥劑科工作,1月22日第一天開診,他就上了一個通宵班;小侄兒則在雷神山醫院負責物資後勤保障;每到深夜兒子就打電話過來,催促她早點休息,可她的回答永遠都是“馬上”;腎移植術後的丈夫早已習慣了妻子的忙碌,發來單位的慰問信鼓勵和支持她;姐姐隔幾天就打電話,囑咐她一心一意工作,別惦記母親;患帕金森病長期臥床的87歲老母親不僅沒有責怪女兒,還非常自豪,樂觀鼓勵家裡的三個“戰士”堅持到底。

全家攜手、毅然“逆行”,嚴佑琴不怕、無畏、毫無顧慮衝在了一線。

元宵節那天,王輝忙得都“忘了”家人。家庭群裡,家人問候她時說,“你二十五六天沒回來了吧?”並一再叮囑她注意身體。話語中有無奈、有擔心、有掛念。

“Be brave”是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ICU護士黃俊的微信名,當醫院招募醫護人員前往武漢支援時,她毫不猶豫地和同事一起報了名。到武漢的第二天就是除夕,黃俊和7歲的兒子視頻,孩子問她去哪裡了,為什麼這麼久不回家。黃俊告訴兒子“媽媽在武漢打怪獸”。之後,孩子總是驕傲地說:“我媽媽打怪獸去了,打贏了就回來。我媽媽是英雄!”

“這場疫情我女兒、先生都很擔心。我告訴他們疫情防控就是命令,救助病人是我的責任,我不能有半點懈怠和雜念。”王力霞這樣安慰家人,鼓舞自己,同時也把滿滿的正能量傳遞給周圍的“戰友們”。

從武昌醫院被指定為定點醫院那一天起,護理部護士長周金蔓就成了最讓家人牽掛的那一個人。接到指令,她便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戰疫之中。家裡的老人和她有個約定,每天晚上一定要發個短信報平安。有一天太晚太累,周金蔓回到家裡洗漱完,倒頭就睡著了,兩位老人沒收到平安短信,一夜都沒睡好,直到第二天早上六點多打電話確認,才把懸著的心放下。

正在上高三的兒子是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九病區主任周瑩最大的牽掛,疫情爆發前,兒子被送到了奶奶家,懂事的孩子經常給爸媽打電話,讓他們上班要做好防護、注意休息。

“有一次,他說我們是鏗鏘父母,戰疫伉儷。”周瑩開心地說,孩子的懂事與支持成為夫妻倆共同奮戰的動力。

……

巾幗擔當!用血肉築起疫情防控的鋼鐵長城。新冠病魔還尚未被馴服,戰疫還在膠著,擁有著鐵人般意志的她們,仍將繼續投入下一階段的戰鬥。

巾幗風采!今年的三八節,或許沒有辦法為她們準備鮮花、舞臺和掌聲,但她們的功績,將通過這場戰“疫”永遠被世人銘記。

武漢的早櫻已開,撥開重重陰霾,春暖花開,希望就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