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故宮博物館裡存有三王的三帖,為什麼稱“三稀”?

王錄9


《三希堂》原名"溫室",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皇帝讀書的地方,他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並時常把玩,以此更名。

《快雪時晴帖》,是東晉王羲之行書的唐雙鉤摹本。現藏臺灣省,是王羲之問候長輩的一封信。此帖圓勁古雅,筆勢舒緩流動之態。(見下圖。)

《伯遠帖》是東晉王珣書寫的一封信。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宋時被米芾所得,被他定為真跡。此帖點畫簡潔靈活,有蕭散俊逸的晉人風韻。(見下圖。)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墨跡,民國時溥儀將《中秋帖》和《伯遠帖》從宮中帶出。後來流入香港匯豐銀行。1951年,周總理下令有關部門以重金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此帖筆勢連綿,汪洋恣肆。(見下圖。)


神韻軒書法


清高宗皇帝弘曆得晉朝王羲之《快雪時晴峪》,王獻之《中秋帖》,王洵《伯遠帖》。收藏於清宮養心殿內,每日把玩,愛不釋手,視此三帖為希世真寶,故得藏帖之室題為‘三希堂’。後命梁詩正等將皇家內俯所藏魏晉至明代明家書法真跡校勘編次,共成帖三十二冊。其中也包括以上三種王氏墨跡,故名《三希堂法帖》。

該帖按照歷史年代順序編排,對於研究和學習自魏晉至明代書法大家的書法代表作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它是帖中鉅製,久已聞名中外,具有頗高的文物價值。







明宇231


三王的三貼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

王羲之被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

王獻之為王羲之之七子,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書體,被稱為“破體”,又叫“一筆書”,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鑑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如此珍貴,此三貼被稱三稀也就理所當然了。

另附我寫的詩一首:

《快意詩書畫》

把酒過千盞,箴文傳萬年。

揮毫生道意,潑墨起禪煙。


王大大大大王


有二解:

一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

第二種解釋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萬物復一


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藏於臺灣省臺北故博物院。清朝皇帝乾隆搜求歷代書法名品,得此三帖極為珍愛,將三帖藏於養心殿西閣內,並御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珍寶。故後人將三帖稱為三稀。


長江源遠流長


快雪時晴、中秋、伯遠三帖為稀世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