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孩子馬上一年級?

月小兔


孩子學習有牴觸情緒,那是因為他對書本的感覺很隔閡,你不用愁,打罵都沒用,獎勵也沒用。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為他朗讀。朗讀的作用非常大,第一,你為他朗讀感興趣的繪本故事,慢慢地引導他對書的親近感,而且在這過程中,他的識字量會潛移默化地增長,但是你不要考他,不要說:“媽媽問你,故事裡的主人公叫什麼名字啊,他遇到了什麼麻煩事啊,最後怎樣解決的啊,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道理啊”,不要考他,不要問他,除非他先問你,否則你不要為他解讀書本。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他對書本的親近感,他對書本有了親近感,願意去摸書了,學習自然不會有牴觸情緒,這是從根本上讓他愛上學習的方法。第二,朗讀可以快速提高他的詞彙量和理解能力。孩子八年級之前,聽力比書面閱讀能力強,也就是他能看懂難度為一星級的詞彙,但是他能聽懂的詞彙難度可以達到二星級或者三星級,一旦他聽過三星級的詞彙,他自己閱讀時,碰到這個三星級的詞彙,他也能懂。這樣很快就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他懂的越多,他就越喜歡讀書,再也不會對讀書產生牴觸情緒。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紫桐讀書”,裡面有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紫桐讀書


至少半年做好陪伴孩子的準備。

1,孩子剛入學的時候坐不住,要耐心陪他走過這段坐不住的時間。培養他從15分鐘到半小時,然後到45分鐘這樣的聽課習慣。可以在週末找出一個時間,給他設定一個主題,讓他獨立的坐著坐在書桌前,然後卡好時間,能夠坐滿45分鐘的話就有獎勵,可以是水果或糖果,只要他愛吃的東西或是他感興趣的禮物,都可以獎勵。

2,放學回家後,可以給他半個小時的時間放鬆或者是玩耍,然後就讓他寫作業,給他安排一個單獨的房間,要安靜不要有干擾,不要在他寫作業的時候進去送水果或者是端水,如果他需要你解答疑惑,你也應該及時的給他講解。

3,寫完作業以後,要讓他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文具,如果他願意,還可以讓他預習一下新的功課,時間不要太長,10分鐘到15分鐘即可。

4,寫完作業以後,剩下的時間可以由他自由支配。但是該睡覺的時候必須上床睡覺。

5,如果他睡不著,你可以在床前陪著他聊聊天,問問他在學校裡的情況,比如說老師講的什麼內容,同學們都怎麼樣,然後慢慢聊著陪他。

6,週末的時候可以徵求他的意見,去公園玩或者是遊樂場。讓他放鬆一下,不要安排過多的輔導班,這樣會扼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並堅持半年,我相信你的孩子從一開始就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家長的你也會覺得慢慢輕鬆多了。


到此一遊80422257


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會受益終身,我覺得大班階段,主要讓孩子有學習的意識,其次,要讓孩子明白高效的學習會事半功倍,同有九月要上一年級的寶,每天半個小時基本就夠了,要有時間觀念,我買一個定時器,每天定量完成作業,做得好並且用時短,可以獎勵聽廣播半個小時(他喜歡聽故事),漸漸地作業質量就比較高,也很用心,其實好的習慣的培養我覺得主要還是專注力的培養,現在太多的孩子都是看著很努力,這個習慣相當不好,從小要灌輸


丫丫1226


我家大寶今年上初一了,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每天都會陪他讀會書或者畫一會畫,他如果不想看書我就讀書大聲的讀即便他在玩也能聽到我讀的什麼,他喜歡踢球我經常陪他踢球,踢球的時候我會一邊踢球一邊背唐詩,還有雙休日只要我有空我都會帶他去當地的圖書城,他也不認識幾個字也不指望他看書,只是讓他感受看書的氛圍,到書店人家都在看書他自然也不好意思到處跑到處玩,孩子從上學以來一直都很自律從來不用我操心,我覺得孩子習慣還不錯,但願我的教育方法對你有用吧。


故事裡的事58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具備,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循序漸進,家長不妨看看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都有什麼特徵,再決定怎麼做,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第一階段:這個階段需要的時間是1~7天左右。孩子表現出來的特徵是“不自然”,因為家長的刻意提醒,孩子會覺得很彆扭,不自然。家長們要注意引導方法,可以事先和孩子進行溝通,定出學習和玩耍的時間。每天孩子放學後,提醒孩子先完成作業,再玩耍,玩耍過程中家長不要過多的干預。孩子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自制力有點差,執行力也跟不強,大家一定不要訓斥孩子,不要過分強制,要慢慢的引導,循序漸進,只要孩子有進步,及時的給予肯定和估計,使孩子有積極的學習情緒。另外,千萬不要以孩子的作業少或者簡單,給孩子增加過多額外的作業。否則,孩子一旦產生逆反心理,習慣的養成就會受到嚴重的阻礙。

第二階段:這個階段需要7~20天左右。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孩子慢慢堅持到第二階段了,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刻意,自然”。和第一階段相比,孩子已經自然多了,但還要繼續努力,因為一不留意,孩子還會回到以前,家長還得刻意的提醒孩子該做哪些改變,但我們可以用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提醒孩子,鼓勵他繼續努力。千萬不要一味的批評訓斥,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第三階段:這個階段需要21~90左右。在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的堅持和鞏固後,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表現是“自然”,這就是習慣的表現,如果孩子能堅持90天以上,就形成了穩定的習慣了,要是堅持一年以上,這習慣就會伴隨孩子終身了。所以,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是形不成習慣的,家長們一定要堅持。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加強自身的學習和執行力,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和學校老師緊密結合,做到家校一致,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A陽光下的向日葵


您好,我是師友同行,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正處於幼小銜接期,偶爾對學習會產生一些牴觸情緒,這是正常現象,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況小孩子,貪玩、沒有自制力。但是如果長期出現這樣的現象,家長們就必須重視並加以引導。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家長要改正態度,消除焦慮情緒,積極樂觀,態度和藹,對孩子的學習多讚美,多鼓勵。

人性天生是懶惰的,自律勤奮都是靠後天學習過程的精心培養。這是一條普遍的規律。家長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當孩子學習出現牴觸情緒時,首先家長自身就不要過分焦慮,因為這種焦慮情緒會直接傳染給孩子,導致孩子對學習更加厭惡。有些家長甚至會罵孩子笨等等,這些萬萬不可取,而應該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發現哪怕一點點優點或者進步,都要想辦法去讚美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漸漸對學習不再牴觸。

二、 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家庭中,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這一點尤其要注意,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現象。晚飯後,家長呵斥孩子去做作業,自己卻躺在沙發上看手機看電視。孩子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長期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學習肯定是不利的。另外,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家長能夠陪伴在孩子的身旁,不但能夠讓孩子在愛氛圍中學習,而且能及時發現並及時糾正孩子的學習上的一些問題,只有這樣,孩子才不至於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

三、家長與孩子共同建立規則和獎懲機制,合理安排娛樂、作息。

家長應該儘早與孩子共同建立有助於培養學習習慣的規則、獎懲機制,併合理安排娛樂、作息。比如每天幾點起床;放學後第一時間是否應該寫作業,作業要達到什麼樣的要求;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看什麼節目、看多久等等;幾點休息,當然一定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給予其適當的娛樂時間等等;凡是能夠想到的都羅列出來,寫在紙上,貼在孩子的學習桌上,讓孩子明確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獎懲機制,家長負責監督孩子嚴格按照規則計劃執行。

好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幼兒和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拿出精力和時間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孩子終生受益。


師友同行


孩子習慣的培養方法有若干,因人而異,這裡談三個通用的方法:

1.最重要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同時它也是最簡單也最難方法。其實,我們想讓孩子具有什麼習慣,根本不用去說,自己每天做給孩子看,孩子在這種環境下自然就學會了。而如果家長就沒有這種習慣,卻要求孩子做到,那就如同水中撈月,孩子最終恐怕還是會成為另一個自己。

2.“言出必行”。在孩子初步養成某種習慣之後,切勿鬆懈,一定要不斷強化,直到強化至近乎成為本能,就如同必須要吃飯、睡覺一樣,將習慣刻進孩子的骨子裡。而強化的方法,有“一學二責三罰”,即首先讓孩子一直學習自己每天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要責怪批評,如果批評也失效,就要加以懲罰,切記,所有的懲罰應該事先告知孩子,並且要說到做到,言出必行,懲罰一定要執行到底。最怕的就是隻嚇唬不執行,孩子都是非常機靈的,當他發現你所說的懲罰一直落不到實處時,他就不會把你說的放在心上。

3.“選好夥伴”。除了家長的影響,同伴間的模仿也對孩子的行為習慣起到巨大的影響。要給孩子選擇更好的夥伴,互相學習、促進,而要避免孩子與有各種不良行為習慣的同伴來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了。


王說師話1


為什麼孩子一學習就會哭鬧、左顧右盼?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追根究底,我覺得還是我們家長造成的。家長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這個壓力到了孩子那就成了難以完成的任務!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任務,有快樂可言嗎?教育界中談論的“快樂教育”不是沒有道理。

孩子的年齡尚小,要讓他們愛上學習就必須遵循孩子的特性,用遊戲、講故事或者是在生活中進行知識的滲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樣他們才會樂於學習,主動學習。



天涯飛燕


六歲左右的孩子,比五歲的孩子成熟,比七歲的孩子幼稚,他們已經不太樂意被稱之為寶寶,但是還做不到七歲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針對以上的問題,想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我馬上要成為小學生啦!

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提醒,讓他(她)意識並肯定自己,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從各方面去對比,體現出作為小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

2.我能自己做很多事!

最初孩子都想要去嘗試做很多事,需要父母給他們樹立信心,肯定他們的想法和能力,即使做的不好,也不要負面打擊。

3.我能配合爸爸媽媽!

聽和做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能聽得進,不代表能做得到,這並不是要求孩子成一個只會執行的人,而是讓他們懂得到某地守某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

4.我能做到整理自己的東西!

嘗試讓孩子去整理自己的東西,逐漸養成東西不亂放,書包分類整齊等等的習慣。

5.我會讀書講故事!

會讀書,有閱讀量,能耐住性子度數,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好習慣!


長頸鹿託教周老師


一、要有耐心,有耐心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對於準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以玩為主的生活突然就變成了以學為主,他是會有各種不適應的,抵制、哭鬧等就是他不適應的表現。這時候家長要體諒孩子,要耐心撫慰;要強迫自己忽略掉對孩子的不滿,哪怕有一丁點進步也要誇獎他,讓他有成就感。

二、必須承認學習就是個枯燥、乏味且漫長的過程。它需要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然而只靠孩子,尤其是幼童自己是很難堅持的。作為家長的你,越能以學習的姿態陪伴孩子堅持學習,你孩子學習習慣、成績的變化就越值得期待。

三、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要天性活潑好動的孩子對枯燥、乏味的學習產生興趣。關鍵在誰?在家長!身教勝過言傳,倘若家長能在孩子面前塑造一個熱愛學習的自我形象,那我就有理由相信你的孩子想不愛學習都難。

四、 更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家公認手機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不僅要控制孩子,家長更應自控。試想你都抱著手機不撒手,又怎能理直氣壯地讓孩子別玩、少玩?


(你的喜歡我的動力!歡迎關注“杏壇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