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觉是母爱还是父爱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走向?

黄蜂二师兄


你感觉是母爱还是父爱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走向。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也希望更多年轻家长们注意和重视起来,父爱和母爱对于孩子来说都很重要,在正式开始前,你们现在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就是指你和你的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的生活,你的家庭关系怎样,比如父母之间的交流,他们发生矛盾冲突是,是怎样解决的,还有他们在面对你的需求怎样处理的,在家庭成员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以及你的童年经历是怎样的过程,童年记忆中你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童年时期你快乐吗?有没有什么事是值得你回忆起来很骄傲的事或伤心事。

上面我所说的就是你长大成人后性格、或者事伤痛,也许你记忆里忘记了,但是你的身体会记得,当遇见相同或者类似的事情时你行为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最长见的就是自卑、软弱,就像婴儿他没有记忆,他是会哭,通过哭来表达他的需求,他的哭或许是身体上的不舒服,如果母亲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忽略,那么长大后他就有可能脾气不好,当然还有很多例子,父母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的去引导孩子和如何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父母之间的感情和睦是对孩子性格最好的成长,即时你们关系走到了尽头,也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地方坏话,


L大叔说心理


不论父爱还是母爱都同样重要,小时候我的外婆常常叫我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依稀还记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记得吧,父爱如山,母亲能撑起半边天,但是如果父母真的离异或者死亡那怎么办,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的外婆就是一个人带大了我的妈和姐弟四位,我妈又生我和姐弟四个,家里太穷了,都没有地方住,后来我就去外婆家和她生活一起11年,外婆一个人生活,在家上我在一个小山村,开始我并不喜欢外婆,只是喜欢外婆家的打木箱,因为木箱里有很多好吃的。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从打猪草开始,天刚刚一亮,就被外婆拎出被窝出门打猪草,我不干,外婆就说,人得勤劳,才能有饭吃。就这样我都早起好多年,还有不管走到哪里,外婆都说,人要活的体面不管你有多穷,头发要整齐,衣着要干净。每次去大姨家,我和外婆都要干干净净去,大姨家的亲娘老看不起我都外婆,在背地老说“乡下人”为此外婆每每都带大包小包乡下瓜果蔬菜去,又带一大包好吃回来,这就是礼尚王来,等等,外婆的事迹不多,但是都是勤劳的劳动人民最基础生活真谛。




小仙最爱打脸


父爱和母爱,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走向。

不能简单的说,母爱还是父爱,哪一个对孩子人格影响更大,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性别和年龄来具体看。

不论如何,爸爸妈妈给孩子充足的爱,都是不会错的,在爸妈爱中长大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充足,人格也会更加完整有力量

先天因素

人格里包括性格气质,这部分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一样。

男孩、女孩也不同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女孩天然会认同妈妈,而男孩会天然认同爸爸。

为什么呢?

在孩子成长的早年,0-6岁,孩子的主要生活范围就是家庭和爸爸妈妈,孩子在家庭中、在爸爸妈妈身上学习怎样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女孩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女人,男孩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而爸爸妈妈正是他们直接的学习榜样。

这时,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就非常重要了。

不同年龄阶段,爸妈的影响也不同。

  • 0-3岁的孩子主要和妈妈在一起,尤其是1.5岁以前,孩子还在母乳期,自然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的紧密,而且母乳让孩子和妈妈处在共生期,似乎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一样。

妈妈高兴孩子也高兴,妈妈不开心了孩子也不开心。

这时,妈妈的心态、情绪好不好,对孩子来说就很重要了。

  • 3岁以后,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意识,也进入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男孩和女孩的差别就开始出现了。

爸爸需要加入到养育中,树立男性的榜样力量给孩子。

这时,爸爸的参与度非常重要,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也是终身的。


和妈妈一起长大


我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为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是母亲,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母亲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比父亲多得多,特别是当下,出现了很多的丧偶式带娃。孩子的教育以及陪伴有很多父亲认为这些都是母亲的事情,难道父爱的缺失就真的对孩子没有影响了吗?

前段时间,分享了一个讲师的课,是关于《父亲的角色》,里面讲的就是针对孩子缺失父爱会对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以及对家庭的和谐将会产生的直接影响。如果有父亲参与孩子的成长将会有着重的作用。

在古代启蒙《三字经》里不是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就是生了孩子,如果不去教育他(她),那就是父亲的过错。但是,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的压力,让父亲们忙于赚钱养家,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可是孩子的成长却是不可等待的,时间的脚步也不会因为你的压力,你的忙碌而为你停下匆匆的脚步,抽出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历程吧!

  • 因为父亲在孩子的心中的形象是崇拜的,是力量的,有些作用是母亲这个角色所无法替代的,如果过份的强化或者是弱化一方的角色也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分工,孩子是需要父亲、母亲共同来孕育的,那么首先就是陪伴,因为陪伴是人世间最直白、最长情的告白。

最后我想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就是同时拥有如水的母爱和如山的父爱!


娜就一起追剧吧


都有。

1.母爱首先给孩子: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爱从小教孩子为人处事,教孩子入则孝(从学会照顾父母、老人开始),再学习出则悌(出门照顾兄弟姐妹,身边的人),再学习谨慎行事,再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信誉,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护,再学习敬天爱人,对任何人抱有仁爱、慈悲之心,再学习如何亲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如同遇见明师,才能让自己的人格、品行、格局、境界提升),再有精力就学习文化知识、阅读、写作、表达、沟通能力。推荐搜看孔子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民国驻美大使胡适的母亲、山东肥城重度烧伤患儿培养成北师大教育管理学硕士,并被厦门航空上门录取的母亲:田秀英。

2.父亲教给孩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小教孩子:干活、干活,越干越活。像曾国藩要求的,早上绝对不能睡懒觉。教孩子像范仲淹一样,从小拥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不做良医就做良相,都是为去除别人的疾苦而存在,未来自己才不会得抑郁症,才不会人生茫然。教孩子拥有宽广的胸怀。教孩子一次次挫败之后,坚强地站起来。教孩子远离各种名(像白岩松要求孩子不争第一)、利、色(美色、美味、服装、手机、一切表面看起来美好的得不到就闹心的东西)、情(只要求尽自己尽责任,不贪恋任何感情,错过即放下)的诱惑。懂得好奇害死猫,远离游戏、鬼故事、摸金校尉、言情、耽美、Cosplay、有危险的极限运动。教孩子如何与周围人相处。如何宽容和原谅伤害我们的人。如何适度的幽默。如何辅导别人各种受伤的情绪。如何与人沟通表达、表现自己。如何理解别人的做事儿不靠谱、不地道、不如法,并随缘而做的,尽可能帮助他人,开启智慧,放下怨恨。

3.总之,如果担心我们父爱、母爱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有亏失、不圆满,就打开儒释道传统文化经典吧,里面是满满的教学细节。先给他113件事如何处理的方法,打个幸福人生的粉底吧,都在《弟子规》一书里。


情绪教练邓泽


【观点:母爱和父爱同样重要,但注意力的方向不一样】

母爱和父爱,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影响到了孩子人格的养成。有一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虽然这句话不完全对,却指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

大多数父母爱孩子是没得说,但用错了力,却让本来很美好的爱,变成了错爱。错爱,是爱的注意力方向出现了问题,很容易产生溺爱、虐爱。

那么,母爱和父爱是怎样影响孩子的成长呢?我从3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

  1. 母爱的注意力方向
  2. 父爱的注意力方向
  3. 如何避免错爱?

母爱的注意力方向:信赖与友善

母爱,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开始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母爱的力量便开始深深的影响到孩子。

母亲的任务是“双重”的:她必须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第一个人,同时必须做好准备,引导这种信任和友善扩散开去,直至整个人类社会。—— 阿德勒

母爱的注意力方向是:信赖和友善。婴儿刚刚降临这个世界的时候,对外界的危险的防御能力为零,此时母爱的力量给了他安全感,让孩子们信赖自己,是母爱的天赋。

然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爱桥梁的作用渐渐闪现,她给孩子传递的信任和友善,同时也需要在孩子能力达到的时候,引导他们拓展信任的范围,友善的面对外界,形成良好的人格底色。

否则,如果母爱忽略了拓展的作用,会让孩子更加的依赖母亲,变成了溺爱,啃老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都挺好》中的苏明成,从小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母亲一直给他信赖和友善的感觉,但对苏明玉确实另一副模样。苏明成从妈妈得到的信息,让他逐渐成长为了啃老族。

母爱桥梁作用的另一面,注意力方向偏离到了厌恶和冷漠,孩子接收到了负面的反馈信息,那么他的人格底色会蒙上一层层灰尘。

反过来看看苏明玉,她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得不到信赖和友善,而是刁难和冷漠。不知不觉中,她也成长为妈妈的样子。剧中有句台词:我终于活成了我妈的样子。她毫无保留的继承了妈妈的特质,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母爱是搭建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传递着人格底层的颜色。

父爱的注意力方向:合作与守护

父爱一直都在,即使孩子有时看不到父亲的爱。父爱的表达,与男人的特质有关,含蓄却充满力量,甚至有时会让孩子们感觉恐惧。

父亲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是孩子的好伙伴,是社会的好成员。—— 阿德勒

父爱的注意力方向是:合作和守护。父爱,孩子成长初期或许无法直接建立联系,但在他辛勤为这个挣钱,为孩子洗尿布,伺候妻子的时候,正是在间接的与孩子建立联系。

然后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除了守护好孩子们,还需要引导孩子们如何去合作。由于相对而言,男性的心智发展比女性的要迟一些,更容易和孩子们成为伙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培养合作的能力,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著名影星孙俪的微博里,经常会出现邓超和孩子合作的搞笑场景。比如说,去年年底,就有这么一条微博,等等学跳舞,快速成为了邓超的舞蹈老师,要求他兰花指,劈叉~~对于一个大男人,这两个动作,着实需要忍!

否则,如果父亲痴迷于控制的欲望,期待用权威让孩子听话,并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虐爱,让彼此受伤,家庭长期处于笼罩着黑雾,即使孩子或许因为父亲的教导成功,心中的阴暗面却很难消除。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在这样的父爱中长大。小时候父亲对他特别严格,下大力气向培养他成为演员,做不好就棍棒相加。最终,迈克尔杰克逊成功了,但他对父亲的怨恨,对家庭的不满,是他内心无法抹去的伤痕。

父爱守护的是孩子内心那片明亮的心灵,在这样的心灵指引下,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

《幸福来敲门》中威廉史密斯饰演的爸爸,为了守护住孩子的内心的梦想,在已经没有钱交房租的情况下,对小史密斯说:如果你有梦想,就去捍卫它!守护,是一个父亲永恒的责任。

父爱像长明的灯塔,照亮了孩子内心,守护着那一片纯净的海洋。

如何避免错爱?

传达母爱,需要搭建一条信赖和友善的桥梁。怎么搭建呢?

1.关注内心:信赖的感受,需要妈妈关注到孩子恰当的需求,在满足孩子必要的内心需求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和妈妈建立牢靠的信赖关系。

怎样避免过度关注呢?需要妈妈在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不急于满足而是思考:孩子提出这个需求,他的内心在想什么?

2.表达至重:和孩子建立友善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懂他,他对妈妈很重要。经常向孩子这样表达,友善的特质就会被他学去。比如说:你的玩具坏了,妈妈看到我的女儿这么伤心,我也不开心。我希望我的女儿快点开心起来,你的笑容对我很重要!

3.适时放手:恰当的时候,放手让爸爸来照看孩子是不错的选择。这是搭建孩子与爸爸,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好时机。去年年假,我自己带着孩子们跑了三个城市,和孩子们度过了难忘的假期。回来之后,孩子们有了特别大的成长。

对于父爱,需要成为一座灯塔。

1.成为伙伴。爸爸要成为孩子神一般的伙伴,引导孩子一起创造,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可以为他人创造价值,从中得到自信。

每天晚上,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就是和爸爸一起创造游戏,玩游戏,魔尺比赛、你演我猜、枕头大战等等,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和我成为了伙伴,而且自身能力也大大提高。

2.守护想象力。每个孩子的想象力,都值得得到父亲守护。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孩子经常聊聊他能做的最“不可能”的事情,或许某一天他们会是21世纪的爱因斯坦。

3.成为榜样。爸爸的与一言一行,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最好的父爱,是爸爸成为终身成长的人,告诉孩子,人的一辈子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度过,即使爸爸自己年龄不小了,还是要不断学习成长自己。

母爱父爱同样地重要,在各自的方向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其实父母这个职业是最有创造力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会在母爱、父爱的滋养下生根发芽!

以上是翔翊007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和分析,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或者关注翔翊007私聊!作为一名终身成长中的爸爸,期待与更多的父母一起探讨家庭教育!


翔翊007


父母的爱对孩子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缺少母爱的孩子成年后会对年长的女人感兴趣,也就是所谓的恋母情结,缺父爱的孩子,对大叔比较钟情,内心没有安全感,要么从小独立自主像个假小子,要么胆小怕事立场不坚定,所以说父母的爱对孩子很重要,不要让孩子从小在缺爱中长大,现在好多父母感情不和离婚了,但是教育孩子方面还是像朋友一样,孩子有父母的疼爱,还有后爹后娘的疼爱,自然能茁壮成长!


宝贝耀蛋


你来告诉我是左眼对你有用些还是右眼对你有用些,把父爱和母爱单独区分用来讨论,提问者是个不也不扣的垃圾,通俗点讲就是有娘生没娘养的人,人格的养成是父爱母爱共同作用相辅相成的缺一个都是不完整的,在我看来两个都很重要,没有必要分开讨论,这种问题明显就是挑拨是非,包含西方的狭隘思维!!!


知足常乐74045382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各个家庭父母其实对孩子的影响都不一样,总体来讲家里谁站主导地位那这个人对孩子的影响就最大,比方说小红的爸爸当家,那么小红就直接受爸爸影响,小明家妈妈当家,那么小明就受妈妈影响,因为一家一直认为她说的都是正确的



正能量小山东


研究表明,不管从先天遗传方面来讲,还是从后天培养来讲,妈妈对孩子智商的影响都比爸爸大。而性格上,一般爸爸对女儿的影响大,母亲对儿子的影响大。所以各位父母想要培养一个聪明漂亮的孩子,如果先天因素外,后天也是需要努力的。

但由于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