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19年,【魯渝共建 非遺扶貧】項目深入石柱縣中益鄉,為這裡的貧困群眾開展非遺培訓,助力當地扶貧攻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公司+貧困戶+非遺技藝

非遺扶貧培訓班助力群眾居家致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在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山東省文化旅遊廳、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支持下,石柱縣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石柱縣中益鄉人民政府從4月中旬到7月初在中益鄉平壩村和鹽井村開辦了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貧培訓班,一個是旗袍的培訓班,一個是夏布的培訓班,採用以“公司+貧困戶+非遺技藝”的方式,推動廣大群眾居家就近就業,同時也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通過這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培訓班,用一把剪、一顆針、一根線、一塊布來助力貧困人群居家致富,深受參訓人員的青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參與培訓的多為村民中的留守婦女,共計100餘人,既有年近70歲的老奶奶,也有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還有身殘志堅的殘障人士。
在培訓中,帶有本地土家族文化元素的夏布扎染、乾花、胸花、布老虎、手提袋等精美產品在村民們的一針一線中逐漸成形;通過培訓老師的“手把手”、“面對面”指導,幫助學員快速提升旗袍製作技藝水平,學員們初步掌握了鑲、嵌、繡等傳統手工旗袍繡法。同時,培訓班還參照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要求,幫助學員為未來發展做好知識、技術儲備,要達到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一絲一縷、一針一線

編織出幸福生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目前,兩個班已經順利結業,其中工坊的建設也推動起來。通過前店後廠的方式,吸引遊客參觀製作產品,可以現場購買,也可通過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支持的非遺線上銷售平臺、以及鄉村電商平臺等渠道進行銷售。
目前,參訓人員在學習期間和工作啟動的這個階段,每個月都能夠拿上1000塊錢左右,這是推動石柱中益的貧困群眾脫貧和防止返貧的一個重舉措,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第一期參訓學員塗光秀,多年前因外出務工遭遇事故,被機器截掉了右手3根手指,只剩下半截大拇指和小指。而培訓中的布老虎製作,需要用針縫製完成,她靠手掌用力運針,針扎破了手掌,她仍然堅持製作,還安慰培訓老師說:“別為我難過,我會好好學,我會自己養活自己的。”塗光秀的意志也感染著其他的參訓人員,大家認真學習技能,在培訓期間收穫頗豐。
作為參訓學員,中益鄉坪壩村村民劉海燕通過參加夏布非遺扶貧培訓,現在在夏布扶貧工坊上班。能將學到的技術學以致用,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劉海燕十分高興。她說到,村裡的夏布扶貧工坊開啟後,除週六週日外,她們每天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下來差不多有1500元的收入。目前自己還處於學習階段,她希望自己的技術越來越好,以後的工資越來越高。
學員成世芳表示,通過參加旗袍傳統技藝培訓,她對旗袍傳統技藝有了深入的瞭解,學會了旗袍盤扣的所有制作流程和工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以盤扣胸針為例,一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能夠做出8到10個胸針,按收購價每個10元左右的價格來算,一個人一天就有80到100元收入,一個月下來就有2000到3000元,這在農村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啊!”市文化旅遊委非遺處處長王發榮算了一筆帳。“這還只是筆小賬。非遺扶貧還能夠豐富我市旅遊產品形態,提高旅遊產值。對於非遺企業來說,通過辦培訓班,建立起一條長期的相較於城市的低成本供貨渠道,產品生產得出來,銷售得出去。”比如夏布培訓班製作的手提包,坪壩村村民一個可以賺8元,非遺企業收購後再經過精加工在國外市場能夠賣到人民幣150元左右,而且都是被搶購一空。“這種企業和老百姓都有錢賺的發展方式才有可持續性,非遺扶貧這條路才能走得越來越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培訓助力村民編織脫貧致富夢


農村要致富,關鍵靠技術。產業進村、資金進村,更要人才進村、技術進村。而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涵蓋衣食住行、遍佈各族各地,在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非遺培訓不僅能夠幫助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和市場,還能幫助學員培訓提升技藝,增強勤勞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