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漁!恆大幫扶貴州畢節,當地農民迎來“蛻變人生”

一堆包穀,兩畝薄地,全部的收入都來自腳下的這片土地,但若天公不作美,一年的努力都會白費。這是畢節市大方縣眾多農民的生活寫照。

畢節市的很多老百姓都住在四面透風的茅草屋裡,家徒四壁,最貴重的東西不過是用來取暖的爐子和幾口鍋;不少年幼單薄的孩童上學要往返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一些孩子甚至因為貧窮,失去了讀書的機會。

回憶起當初靠天吃飯的日子,畢節市大方縣的李玲直嘆氣:“每天起早貪黑下地種包穀,無災無害才能換來一年不到兩千多元收入,連孩子上學都快供不起了。

授人以漁!恆大幫扶貴州畢節,當地農民迎來“蛻變人生”

恆大在畢節援建的蔬菜基地

希望在2015年出現。2015年隆冬,第一批287 名扶貧隊員從恆大各分公司出發挺進烏蒙山,開始了對大方縣貧困戶的入戶走訪,李玲一家很快就被納為精準扶貧對象。在參加了恆大組織的“十萬農民實用技能培訓”之後,表現優異的李玲被推薦至恆大引進的上下游龍頭企業地利集團瀋陽基地培訓,在學習了一系列現代農業種植技術之後,李玲進入東關育苗中心工作,完成了一名靠天吃飯的普通農民到現代農業工人的“蛻變”。

授人以漁!恆大幫扶貴州畢節,當地農民迎來“蛻變人生”

2015年12月,恆大幫扶大方精準脫貧簽約儀式現場

李玲為人勤快愛鑽研,專業知識過硬,很快就被提拔為東關育苗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員,指導務工貧困戶們靈活運用育苗中心的“高科技”設備,對棚內的幼苗進行管理。

現在的李玲,不僅工作穩定環境舒適而且每月至少4000元工資,丈夫丁希也被介紹到村委做資料員,每個月也有一筆不錯的收入,夫妻倆早早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過上了“產業工人”的新生活。“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想多攢點錢把兩個孩子都供上大學,讓他們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畢節市威寧縣新發鄉聯合村的趙慶榮,由於學歷低,沒有什麼勞動技術,此前只能在種地之餘靠打零工補貼家用,而三個哥哥姐姐每年“鉅額”學費、生活費,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更是舉步維艱。

恆大進行幫扶後,趙慶榮參加了恆大組織的吸納就業培訓,通過後進入恆大援建的純種安格斯牛第三育種場工作,逐漸成長為一名擁有現代養殖技術的肉牛產業工人,每月的工資也漲到了4000多元,不但使家庭擺脫了貧困,還得以幫助哥哥姐姐們繼續完成學業。

授人以漁!恆大幫扶貴州畢節,當地農民迎來“蛻變人生”

吸納就業招聘會現場

像李玲、趙慶榮這樣的幸運兒在大方乃至畢節比比皆是。恆大組織貧困群眾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並計劃推薦8萬貧困家庭勞動力到恆大引進的上下游企業、恆大下屬企業和戰略合作單位就業。目前,已幫助全市培訓107323人,推薦到當地產業就業和異地就業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萬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