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明知女人能撐半邊天!卻為啥不給她們該有的地位?看“女”字

一課一個漢字小故事。大家好!歡迎來到泠之硬筆書法講堂。今天我們來講講“女”這個字。

古人明知女人能撐半邊天!卻為啥不給她們該有的地位?看“女”字


“女”字是一個惟妙惟肖的象形字。

古人明知女人能撐半邊天!卻為啥不給她們該有的地位?看“女”字


最早在甲骨文時期的“女”就像一個雙手相交,面朝左而跪著的女人。兩腿屈膝,上身直立,字形上可謂把女性的三圍特徵表現的淋漓盡致。

古人明知女人能撐半邊天!卻為啥不給她們該有的地位?看“女”字


文字演變到了金文時期,“女”字則變換成了一個面朝右而跪著的女人,而且在這一時期女人的頭上還多了一根髮簪,使得這個字形更加栩栩如生。

古人明知女人能撐半邊天!卻為啥不給她們該有的地位?看“女”字


到了小篆字形的時候我們已經看不出女人的跪姿了。

而在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對“女”字有這樣的解釋:“女,婦人也,象形。”其實這是比較籠統的說法,嚴格區分的話,古人對還沒有出嫁的女子才稱作“女”,而對已經出嫁了的女子則稱作“婦”。

近百年來,人們對“女”這個字型發生過很多討論。其中就有人問了,為什麼古人當初要把女性的字形刻畫成為“跪跽”這樣的“卑賤”之姿呢?其實我們應該想想“跪跽”難道就只能是“卑賤”意思麼?當然不是的!起碼在魏晉之前“跪跽”是古人生活中很正常的一種休息方式,這在如今的日本可見一斑,今天日本人的跪坐其實就是學習和繼承我國古代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很多新事物的出現影響和改變了我國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也可能因為區域發展不均等的關係,很多事物我們現在已經不用了,別人卻還在用!因此,我們今天只能大概估計這種姿態來源於古代的衣著和居家方式。我們華夏民族最早的穿著就是在身前吊一塊遮布,後來增加為前後兩塊,再後來又變化為整塊的圍裙。時至三千六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大多數的民眾在日常還是赤足、裹腿圍裙,而且裡邊是不穿內褲的。顯而易見,穿著這樣的服裝,在空無一物只有一張草蓆的居室中,也只有跪跽才能將私密處遮擋起來,這也是最方便的休息方式。所以這個“女”字,形取跪跽之姿,實際是源於上古時期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不是刻意的人為歧視。

我們知道母系氏族社會之後,女子的社會地位要比男子較為低下很多,這在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中是有記載的,比如《詩經﹡斯干》中就有這樣的描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意思是生了男孩兒,就讓他睡在榻上,給他穿上衣服,再給他一塊叫璋的玉器讓他來玩。因此生男孩又被稱作“弄璋之喜。”還有,繼續往下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意思是生了女孩兒,卻讓她睡在地上,“裼”(ti)是襁褓(包嬰兒的被子或者毯子),把女孩兒包在襁褓裡,“瓦”是用磚瓦所制的紡錘,給女孩兒玩的是紡錘。所以生女孩兒又被稱作“弄瓦之喜”。

無獨有偶的是在《禮記·內則》中又有這樣的規定:“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意思是生了男孩兒,要在大門左側掛上一把木弓;生了女孩兒,要在大門右側掛上一條佩巾。這也可能是因為男孩兒和女孩兒體質不同,因此“女”又引申為柔弱之意。

那為什麼又要說:“婦女可撐起半邊天”的話了?這是現代社會的覺醒之言!非古人之言。男權社會的建立自然要抹殺之前的女權社會地位。可是整個社會的有機運行又怎能離得了女人們的參與呢?古人自然不傻,可要不有所表示的話,又對不起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男權社會,新社會就要有新社會的氣象,於是古人就在精神、和社會地位方面來打壓女性,這在歷史演變中的朝代更迭中屢見不鮮了!後起政權是一定要否定或詆譭前朝政權的,否則不足以體現當朝的正統地位。可是又從物質方面說明了女人社會地位的重要性!比如,賈誼在他的奏摺《論積貯疏》中有一句話:“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就是說:但凡有一個婦女如果不織布,就要有人受凍了。是不是有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意思?在這裡我沒有罵古人的意思,僅僅只是自己的一些主觀推斷。有不認可的很正常,畢竟千人千面萬想法。只是一家之言吧。

還有就是“女”這個字在文言文中有時候也作“女兒”的意思講,比如在《木蘭詩》中有一句:“不聞爺孃喚女聲。”當中的“女”便是當作“女兒”來講的。“女”又可以由名詞引申為動詞“嫁”來用,比如《左傳·桓公十一年》中的:“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意思就是說,宋雍氏嫁於鄭莊公。不過這種當“嫁”講的“女”字,應當讀nü(四聲)。還有“女”讀為ru(三聲),那是代替了古代的第二人稱“汝”(當“你”來講)。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幾組與“女”有關的詞語,在《詩經·七月》一詩中有:“蠶月條桑,取彼斧斨(qiang),以伐遠揚,猗彼女桑。”我國在夏曆三月的時候開始養蠶,故稱“蠶月”;“條桑”就是採桑的意思;斧和斨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裝柄出的方圓差別,裝柄處圓孔的叫斧,而方孔的則叫斨;“遠揚”是指向上長的長枝條;“猗”的意思就是束成一束採下來;“女桑”指代的意思是柔弱的桑樹,“俗呼桑樹小而條長者為女桑樹”。這句話意思是:用斧子砍伐向上長的長枝條,用手採摘柔弱的桑樹的桑葉。

在宋朝黃庭堅的《送薛樂道知鄖鄉》詩中有這樣一句:“霜鬟女弟如桃李。”這句詩中的“女弟”是指妹妹的意思。如此看來,那麼姐姐是不是可以稱為“女兄”了?還真有!在劉知幾的《史通·浮詞》中就把姐姐稱為女兄。在《周禮·天官·序官》中又出現了 :“女酒三十人”。這“女酒”是指古代宮廷中善釀酒的女工,這裡可不能將“女酒”理解為婦女喝的酒。再如劉雨錫的《石頭城》詩中的名句:“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李賀的《石城曉》中:“月落大堤上,女垣棲馬起。”這些詩句中的“女牆”和“女垣”都是指古代城牆上的矮牆,並不是說在古代還有男牆女牆之分。

“女”字是個部首字,漢字中凡由“女”字組成的字,大多都與女性行為以及社會地位有關。比如:“奴、奸、婪、嫉、妨、妄、嫌”等字,均包含有對女性的鄙視;“好、秒、嫻、嬌、威、娥”等字,則來自對女性的讚賞。

一個漢字描述的只是一個瞬間,而解讀它卻需要萬語千言!本課的漢字小故事就講到這裡吧,後續精彩不斷!如果你喜歡就敬請關注:泠之硬筆書法講堂,多多支持。

一“字”千年,讓我們一起去探究漢字背後的歷史和趣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