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詞不看傷心,看了痛心,您怎麼看?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能看到這樣的境界。從傷心到痛心,那該是多麼痛的領悟!

我很喜歡李清照的詞,幾十年了,也背誦了不少。但是真的達不到您說的這種境界。她擅長小令,每一首都能寫得清新雋永,很有味道,能讓人反覆吟詠。我覺得還不能達到不看傷心的地步。畢竟現代社會了,能靜下心來,讀一讀詩詞的時間不多了。至於看了痛心,只能說是悟的過深了。李清照寫了那麼多詩詞,怎麼可能全是悽婉之作?那句著名的“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讀過嗎?難道您也能讀到傷心?

我把全文抄錄在下面,請您不必傷心,仔細讀誦: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記得詞牌是點絳唇


雪夜de驚鴻


題主的這個說法有點片面。從李清照留傳下來的整個

詩詞作品來看,以“南渡“為分水嶺,可明顯的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大部分。而且前後兩期作品的內容和風格是截然不同的。題主的不看傷心,看了痛心應指的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

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年幼時,由於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曾官至禮部員外郎,家境是非常富裕的,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家庭幸福。所以她的前期作品都是以少女,少婦閨中生活,情趣以及遊山玩水為主要內容,語言明快,清新自然。處處充滿歡樂,浪漫的少女氣息。如她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如夢令等,難道李清照的這些作品也是不看傷心,看了痛心嗎?

公元1127年,由於金人入侵,李清照隨著南宋高宗皇室逃到江南避難,途中,不幸丈夫趙明誠病故,加之家庭多年收藏的大量金石文物在戰亂中散失,李清照一下子墜入痛苦的深淵。就在李清照孤寂之時,一個名叫張汝舟的為了騙取錢財,又乘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直到得手後又拋棄了她。雪後加霜,這時的李清照真的到了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絕境,使得她的詞風也急轉直下,變得低沉淒涼。如她後期的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晩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後期的所有詞作,哀婉淒涼,讀來令人深感同情,痛惜不止,而並非所有作品都是這樣。所以農夫覺得題主所言,有點片面。


秦一農夫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她生於文學大家,前期生活優渥,與丈夫錦瑟和鳴,所作的詞以悠閒生活為主,清新脫俗。

後期家道中落,丈夫慘死,再嫁所遇非人,甚至離婚入獄。很多的是感懷思念,悲嘆身世。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前期的她,生活幸福,毫無愁態,一首《如夢令》滿是生機。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家道中落,丈夫為了生計,不得不遠走,分隔兩處。斷不掉的思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金兵入侵,丈夫慘死,面臨著國破家亡,愁上加愁。

《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不是一般的閨閣女子,可以綿綿相思,也可以“殺伐果斷”,再嫁所託非人,哪怕入獄也要和離。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回憶一生坎坷,孤獨終老,又怎是一個愁字能說得清的呢?

李清照的詞婉約清麗,喜便是生動的,充滿生機的,讓人不由會心一笑;愁更是延綿不絕的,有著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無法隔斷,輕易動人心扉。

痛心,便在所難免。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卿本佳人i


我讀宋詞比較注重作者寫作方法,為表達主題怎樣鋪墊,怎樣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章法、佈局的安排,脈絡的承接等等怎樣做到順暢,學習古人創作手法來提高自己的填詞水平,使填出的詞相對圓潤雋秀。

李清照的詞風溫婉細膩,多用白描手法,字詞秀麗。

前期生活安逸,詞多閒適歡快。

如夢令/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後期因為生活潦倒,多哀愁悲傷,情緒低落。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由於經歷的不同,很難對古代詩人所表達的情緒感同身受。也許在有了同樣的際遇時,才能有更深的體會。

我用詩詞寫我心,不因她而傷,不因她而痛。




心若素


小時候的李清照生活還是比較9富餘的,就是放到現在也是書香門第,從小無憂無慮,在家庭條件的薰陶下,對文學有很高的領悟。這樣富足的生活,和以後的經歷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8.歲嫁給丈夫趙明誠結婚,婚後生活也是比較幸福的。但是丈夫經常不在家,對丈夫思念也是常有的事,但真正發生巨大轉變的還是在南渡後,看看發生了什麼?首先是在'1129年去世,然後書畫被盜,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失散,緊接著國破家亡,這個時候李清照年齡已經是不小了,可以說是在經歷著暮年飄零,'1132年到了杭州在家嫁張汝舟,本來對婚姻抱有很大希望的,但婚姻生活並不幸福,幾個月後就離異了,可以想象,就是現在二婚離異的事情也不多,更何況在那個封建保守的年代,婚姻的不行,生活的顛沛流離,總之過的很不好,所以她所做的詞,感情基調也都充滿了哀傷悲痛之情。比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所到之處,所聞之之處,都是傷心。讓人看了她的詞,都忍不住痛心





孖萌


寧肯痛心,也要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開篇語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給人的感染遠不及不幸給人的影響深刻。

李清照的作品大致可以分兩個時期。以丈夫去世前後為分水嶺。前期,有少女的無憂無慮,有少婦的閨怨相思。後期,國破夫亡,顛沛流離。而這一時期寫的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個時期的代表詞作有《聲聲慢》,此詞寫盡了她晚景的淒涼慘淡。起筆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把詞人尋覓的情態、冷清的境遇、悽慘憂戚的苦況真切地再現出來,這樣的運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李清照把整個人生晚景的淒涼苦痛濃縮為一天傍晚的情事。把滿腔的感情轉移到雨、風、雁、菊上。這些意象的選擇看似不經意,卻巧妙自然地織成了一張承載淒涼苦痛的情感大網。詞作由個人的遭遇擴展到社會歷史的悲劇,意境更為開闊,情感更加深沉。

我們的文學史需要這樣的作品,我們的人生也需要這樣的作品。通過一個作品去觸摸一個時代的脈搏,通過一個人的悲歡離合去感受人生的豐盈。





時間,你好!


1、生平簡介:李清照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難後,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後來趙明誠病死,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悽苦孤寂中度過晚年。

2、做詞特點:李清照在詩、詞、文、賦方面很有成就。做詞以南渡以界,分為前後期,南渡前詞風清麗明快,內容多離愁。南渡後詞風淒涼、低沉,內容多懷舊、傷感。注重詞體、音律、鋪敘、情致的特點,是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

3、代表作品有:《點絳唇》、《一剪梅》、《武陵春》、《聲聲慢》等。

4、作品分析:“《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句開領全篇、驚豔全場,受到了歷來詞家的大力讚賞。“紅藕香殘”寫窗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描寫室內之物,襯出清秋季節,說明這時寒秋已來。全句清色亮麗,意象蘊藉,不但刻畫出四周景色,更烘托出詞人內心情懷。花開花落本是自然現象,著色出人生悲歡離合、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賦詞曲極富音樂美,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此詞讀起來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好比聽到一個傷心之人在低聲傾訴,還未開口已感覺到她的憂傷,那種傷感的情緒久久難以散去。始終緊扣悲愁之意,盡得抒情小賦之神韻,以近乎口語化的切入,用樸素的語言清新譜入,道盡了悽苦悲涼,是一首個性獨具、令人稱絕的好詞。一位偉大的詞家道盡人生悽苦,才華卓越,冠絕古今,能不感人至深嗎?



三農縱橫


李清照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擴展資料社會評價: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浪子彥小小超


先生你讀清照的詞很精到。

我理解的易安詞,看似傷心痛心,實則情重。

從雲中錦書到欲從相寄無從寄,其傷已成疤。

誰知下剛眉頭又上心頭。

情深處,淚也燙。血也濃。

英雄舞劍,才子填詞。

能將二者結合最完美的太少。

幸有武穆《滿江紅》。

幸有稼軒長短句。

。。。


萬山373


李清照是古代第一才女,一場靖康之難將她的人生劈成了兩半。

前半生,她曾是無憂無慮的少女,“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也曾和丈夫有過美好甜蜜的新婚生活,“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後來和丈夫兩地分居,也曾飽受相思之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少女的她是天真爛漫的,青年的她是甜蜜輕愁的,可是靖康之難後,她的人生就只剩了淒涼。

山河破碎,丈夫離世,她孤身一人從南京到浙東,顛沛流離,受盡了苦楚。

如果用一句詞來形容她的晚年境況,我想“悽悽慘慘慼戚”該是最恰當不過了。

這句詞出自她的《聲聲慢》。這是她晚年最淒涼的一首詞,入選教科書,句句寫愁,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後世對這首詞評價極高,羅大經在《鶴林玉露》曾言“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在這首詞中,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外乎一個“愁”字,她之前不是沒有寫過“愁”字,例如“人比黃花瘦”就是經典,但是這裡的“愁”和她南渡之前的愁是完全不一樣的。

南渡以前的她雖然也“愁”,,但好歹是衣食無憂的貴婦人。

此時則不是,她和丈夫陰陽相隔;他們所收集的金石書畫,大多散失;山河破碎,國恨家愁溢滿了心間;再加上年事已高,青春不在,此時她的愁比起南渡以前,已然是放大了幾十倍。

這樣深重的“愁”,讀來令人斷腸。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開頭三句便不凡,連用7組疊詞,將她的淒涼心境寫到了極致,也奠定了全文悲傷的感情基調。

她的心中若有所失,所以一直苦苦地尋覓著。

可是她尋來找去,卻一無所獲,失去希望的她越發覺得周圍的景物是那樣的冷清。

而這冷清的環境,讓她的心中更加悽慘。

這短短十幾字,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她孤獨、空虛。

她在尋覓什麼呢?

是永遠再也見不到的愛人?是不復存在的閒適富貴生活?還是再也回不去的北方故土?

或許都有吧。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三句表面寫的是氣候,實際暗指她的遭遇。

原本草木凋零,乍暖還寒的秋季,最容易引發人的哀愁。

何況是此時孤身一人,年老體衰的詞人呢?令她難以將息的又豈止天氣原因呢?更多的應該是她內心無可言說的愁苦。

因此她想到了借酒消愁。“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酒是淡的,風是急的,可是她的愁苦卻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這酒只能是越喝越愁,越喝越冷。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在她愁苦難解之時,突然又看到南歸的北雁,似曾相識,她的心中更加悲傷了。

為何說雁是舊時相識呢?我覺得應該有兩層含義。

一是對故土的懷念,此時的她身處江南,而大雁是從被金人強佔的北方淪陷區飛來的。自從南渡後,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北方的那片土地,見到北雁,自然就勾起她的愁思。北雁尚能南飛,可是她卻再也回不去故鄉了。

二是對丈夫的思念,她和丈夫分隔兩地時曾鴻雁傳書,“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此時丈夫已不在人世,再見兩人曾經的信使,她心中怎能不悲痛呢?

人世間最深的痛莫過於物在人亡。“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三句以菊花的憔悴來襯托她的憔悴,是典型的情景交融。

她在《醉花陰》裡也曾提到菊花,“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彼時的她雖然同樣和丈夫分離,心中愁苦,但是尚有心情賞花飲酒,因為她知道遠方的丈夫一切安好。

但是此時兩人陰陽相隔,在這世間,只剩了她孤零零的一個人,自然就沒了當年把酒賞菊的雅緻了。有的只是無邊的痛苦和孤獨了。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兩句用詞非常直白,將她度日如年的愁苦寫到了極致。她一個人守著窗兒,盼著天黑,可是天黑了又如何呢?那漫漫的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兩句唯美到了極點,卻也同樣愁苦到了極點。她好不容易捱到黃昏,卻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那點點滴滴的雨落在梧桐葉上,彷彿敲打著她的心靈。

這裡的“梧桐”和“細雨”兩個意象都別有深意。賀鑄在他的悼亡詞《鷓鴣天》曾言“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所以這梧桐很容易勾起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思念。而“細雨”就更不用說了,歷來就象徵著綿綿不盡的愁,就像秦觀所言“無邊絲雨細如愁”。

梧桐再加上細雨,她的哀愁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所以最後的她才會忍不住道“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這兩句之前,她句句寫“愁”,卻不著一“愁”字,字字渲染,層層遞進,到了結尾才忍不住發出這樣的一聲感嘆。

此時此刻,她的心情,除了這個“愁”字,還有哪個字能夠表達得了呢?這樣看似簡單的結尾,實際卻十分震撼人心。

就像梁啟超先生所言“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嚥下。”

這應該算是她這一生最淒涼的一首詞了,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