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具體表現在哪?

楓葉紅藍紫


酒文化下的中國人,熱情與豪邁,悲傷與落寞。

酒,一種烈性的液體。既為液體,又何與文化扯上關係?

有人的地方並有江湖,江湖有酒,並有了故事;江湖有故事,並有了文化。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從水從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䟽儀狄。杜康作秫酒。

一斤酒, 一瓶液體,因為江湖,賦予了她特殊的文化。

一、酒文化之酒桌規矩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往今來國人特別看重禮儀,把一個人是否懂得禮儀作為評判一個人品行的一個標準。而白酒在我國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從“酒”字誕生並有了酒,國人在飲用的時候有很多規矩,即酒文化。酒桌上包括斟酒和敬酒兩部分,各有講究。斟酒時,如果是主人到賓客桌斟酒,那作為賓客必須起身並點頭示意,而主人不能只給該桌中的某一個人斟酒,並且如果該桌坐著主人的領導,那主人得先給領導斟酒,講究主次。當然了,這裡的斟酒因為地域差異文化,也有可能個別地區不是這樣的規矩,或者有的地區得首看地位尊卑,再看主客之別。

敬酒時,一般先從本桌的長者、尊者開始,且敬酒時必須站立起來以表敬重,若長者或尊者示意坐下,那遵從意思即可。一般敬完本桌的長者、前輩,就順著敬下去即可。最忌諱的敬酒方式,就是毫無章法,東邊敬一個,西邊敬一個,不分主次,不講順序。敬酒時,右手拿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於別人。敬酒時要有說辭,不可乾巴巴地就說“喝”,除非是要好的兄弟朋友,說辭以感謝的話為主,特別是給領導敬酒。

二、酒裡映射人生百態、人情世俗

酒桌上常看到,有一兩個看起來關係不錯的人,說著“感情深一口悶”“千言萬語,一切都在酒中”這樣的語言,我稱之為“酒語”。如果一個酒桌上十個人,九個人喝酒,大家都說著“酒語”,談天笑地,無不快哉,你是那個不喝酒的人,你會顯得一場尷尬,因為你融入不進去,那個煙霧繚繞,俠義江湖,快意恩仇的世界,你是吃瓜群眾看熱鬧

酒後看一個人的人品,俗話說“酒後吐真言”,酒後有人哭泣,有人歡笑,有人低頭沉默不鬧。我有個別朋友喝酒前,寡言少語,喝酒後便開始誇誇其談,樂此不疲,瞎說亂說,這種人一般是內向型,自尊心較強的人。酒後極容易耍瘋,發脾氣之人,一般是生活壓力太大,憋的太久,並且無處訴說,藉助酒勁發洩。酒後安靜,酣睡不醒,這種人喝完酒就睡覺,性格隨和,寬容度高,容易與人相處,不會因為小事與人斤斤計較。

三、酒文化裡的文人騷客、英雄美人

酒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並有好酒之人。酒能助興,酒可以給人靈感。若不是酒,何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何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當然酒也害人誤事,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好處多多,當然壞處也多。每個人身邊的例子都是不勝枚舉的,也不足為舉。

適量飲酒,有助身心健康,可以作為交際的工具。但是,喝多了就是酗酒,並會釀成大錯、悲劇。物極必反,適量飲酒才是長久健康的生活方式!


岸上須


酒能夠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恐怕只有中國了。

講到酒文化,必定要追根溯源。酒的發明,釀造技術,飲酒的禮儀以及與酒有關的逸文軼事。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的文人騷客(墨客)與酒有著不解之緣。三國的曹操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言。唐朝的李白有斗酒詩百篇,被稱為酒仙,能喝到天子呼來不上船。像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的陶淵明均以酒而聞名天下。

在酒席(桌)上,長幼尊卑的座次,敬酒的順序,敬酒時杯中酒的滿淺,祝酒詞怎麼講,都有著一整套的講究。如果一點不懂酒桌禮儀,有時就會顯得尷尬。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般人是講不清楚的,讓專家學者們去研究吧。


陶田福


從曹孟德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豪邁到“古來聖賢皆寂寞,一番蕭瑟禁酒中”的鬱鬱寡歡。從“彈琴醒暮酒,卷幔引諸峰”的頹廢到柳永的“青春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風花雪月。給了中國酒文化增添了美麗的註腳。既然酒的傳承有了千年的歷史,我們一介草民安敢遑論是非功過?只不過勸君少飲酒,莫失態,車在手,別誤了卿卿性命,也別因為酒駕而悔恨終生。

一句話“酒是要喝的,但是不要因酒而危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傷及他人”……



一壺濁酒觀天下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酒位道家人所創,中國各地酒文化都深深的融入了儒道文化。談酒文化就離不開酒場禮儀文化,離不開古往今來的大文豪,大詩人以及俠之大者。酒文化,實際上已經深深的融入到華夏這個民族的血液裡。國人的酒文化大俗大雅,上至廟堂,下至黎民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歡顏,國人遇有人生大事,如紅白大事,孩滿月,過生日,升學謝師,走親訪友等諸多民俗事項都離不開酒,狐朋狗友三五人相聚更加是無酒不歡,正所謂“酒是最好的溝通媒介”。酒品代表人品,酒量代表銷量,生意場上的酒更加是賦予了生意和賺錢功能。

酒令,猜拳,划拳,斗酒詩百篇,酒吧把妹,國人已經將酒文化發揚之至高境界,無處不酒,無酒不成事了。煮酒論英雄的豪情,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氣,溫酒斬華雄的氣勢,醉張旭的狂草,哪裡又能離得開酒呢?

燙一壺老酒,自得其樂的境界可遠不是孔乙己能所比了。其實,當一事,一物上升到文化的層次,傳承中弘揚光大也就是必然的。


傳真道雲之光


中國酒文化的具體表現:

1,“酒後道真言”。在沒有喝酒的時間,很少有人說出推心置腹的話,大部分人保持著:“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酒席筵前一坐,開始推杯換盞,三盅下肚心裡話象“竹筒倒豆子……一乾二淨。”再繼續喝下去就是酒逢知己千杯不少,舌尖打顫!

2.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當然酒是糧食的精華,但飲酒不可過量,湖北黃石勁牌酒廠的廣告詞:“勁酒好喝,不要貪杯喲!”酒喝適量是養人的,酒喝的過多發酒瘋、打架、罵人,那就是沒有了人性!

3.酒可以煥發人的精神。在這裡我說一個小故事,70年代在我家鄉有一個很能喝酒的人,那時候我家鄉都是用鐮刀割小麥,一般早上露水未乾是不會割小麥的,露水乾正常在十點、十一點鐘。到了十一點他就叫他的小孩給他拿一瓶酒來,酒拿來了又不要菜,咕嘟咕嘟幾下就喝了。渾身是勁、精神抖擻一中午把一畝多地小麥割完了!

關於酒文化的具體表現,我也沒有想的那麼多,歡迎網友們添加、指導,批評!



正常運轉


中國酒文化有俗雅之分。先說說雅的吧,譬如曹操、李白等人。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千古名句,豪放無匹。

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詩人狂放不羈,亙古未有。還有一位,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此公醉生夢死,無酒不歡。常囑家人,持鍤跟隨,死則葬之,看淡生死,何等曠達?

再說說俗的吧。販夫走卒,市井之徒,平民百姓,升斗小民。其中不乏嗜酒之徒。酒場殷勤相勸,幹之又幹,非把你灌醉不可,這就討人嫌,招人煩了。與其說是酒文化,還不如說是糟粕。


老頑童374236889


喝酒,古人又叫吃酒,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也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藝術。

通常研究這門學問的都是英雄好漢,文人俠客,乃至聖人名師。

所以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英雄是好酒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行走江湖的標配,魯提轄大鬧五臺山,武松景陽岡打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都是借酒發飆;

俠客也是好酒的。“俠無酒不顯其壯,酒無俠不顯其烈”。蕭峰在松鶴樓與段譽喝酒相交,在聚賢莊與群豪喝酒斷交,一歡喜,一悲壯;令狐沖對於朋友的敬酒總是來著不拒,“我乾杯你隨意”,所以他的獨孤九劍,可以如此灑脫自由;李尋歡生病咳得彎下了腰,等直起身來,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摸他的酒葫蘆;

文人也是好酒的。 “百年詩酒風流客,皆是乾坤浪蕩人”。陶淵明好酒,因為家裡窮買不起酒,就常常到親朋舊友家裡蹭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詩仙李白也是“酒仙”,杜甫說他是“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喝起酒來也是“浩浩蕩蕩,磊磊落落”,自嘲是天下第一不能喝酒之人,又是天下第一好酒之人(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

甚至於,連聖人都是好酒的。“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說的就是聖人的海量。孔子說:吃肉要有節制,但是喝酒是可以不節制,只要別借酒亂性就好(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鑑於孔夫子與酒的特殊感情,後世袁宏道甚至乾脆譽孔子為“酒聖”、“觴祖”、“飲宗”。

這或許,就是我們中國的酒文化吧。







文士野


山東人豪爽,簡單說猜拳行令,席位坐次,敬酒罰酒,單敬平端等,酒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三言兩語能表述清楚的


聰聰81278975


與大多數其他民族相比,中國酒文化的核心十分獨特,人家是喝多少要多少,自己喝自己的,咱們是你勸我,我勸你,儘量讓別人多喝。無論下里巴人的划拳行令,還是陽春白雪的對詩身射履,都是贏的不喝,輸的喝——輸了還更有資格消費更多資源,這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酒是用糧食釀造的,歷史上老百姓經常缺糧捱餓,所以酒很長時間都屬於奢侈品。奢侈品一般都是用來珍惜、節約使用的,但在中國的酒文化裡,喝酒不是對一種飲品的消費,而變成了對奢侈品的浪費,喝多了吐,吐了再喝,大家好像跟酒有仇一樣,竭盡所能把酒消滅掉。

喝酒還是一種儀式和行為語言,酒桌上的位次標示身價排序,話語權的分配取決於地位等級。酒的不同喝法即能表示敬意、又能代表懲罰,即能表示友好、又能表達敵對。同樣的乾杯,能幹出快樂、豪情、義氣、折磨、無奈、屈辱、傷害、仇恨等各種口味和感覺出來,還有舉杯位置、端杯方式等講究,有時還能上演摔杯掀桌等爆裂場面,世間紛擾、利益關係都能在酒桌上得到再現和投射,確定是“杯小乾坤大,瓶中日月長”。


歐比旺羅克


中國的酒文化,淵源流長,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這在《禮記》《尚書》中都有反映。我們的先人,在發現酒麴加在糧食中可以釀造出美酒後,便以此做為宴會的助興珍品,也是貴族身份的像徵,夏朝未代帝王桀和商朝昏君紂,便有釀酒為池,懸肉為林的奢侈行為,為後人所垢病。這種風氣逐漸延伸到諸侯和士大夫等貴族階層便流傳了下來,漫漫的在民間形成了一種風氣。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頂峰,各諸侯國都有自已釀的美酒。酒作為除金玉貴金屬,土地之外的糧食為釀酒原料,所以也十分珍貴。酒除了能療疾病外,還有麻醉人的神經作用,故士大夫階層在官場生活的不如意時,大多以此來麻醉自已,逃避現實,所以很多文人便以此借酒澆愁,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我國著名文人大多與酒有源,屈原宋玉的楚辭,以及連著名的政治家曹操都有詩篇,三國時的杜康,晉時的阮籍,唐朝的李白,連清朝的曹雪芹都睹酒如命,很多詩文字畫大多與酒相關,到了近現代發展成“無酒不成宴”之說。酒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獨特的一種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