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具体表现在哪?

枫叶红蓝紫


酒文化下的中国人,热情与豪迈,悲伤与落寞。

酒,一种烈性的液体。既为液体,又何与文化扯上关系?

有人的地方并有江湖,江湖有酒,并有了故事;江湖有故事,并有了文化。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䟽仪狄。杜康作秫酒。

一斤酒, 一瓶液体,因为江湖,赋予了她特殊的文化。

一、酒文化之酒桌规矩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往今来国人特别看重礼仪,把一个人是否懂得礼仪作为评判一个人品行的一个标准。而白酒在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从“酒”字诞生并有了酒,国人在饮用的时候有很多规矩,即酒文化。酒桌上包括斟酒和敬酒两部分,各有讲究。斟酒时,如果是主人到宾客桌斟酒,那作为宾客必须起身并点头示意,而主人不能只给该桌中的某一个人斟酒,并且如果该桌坐着主人的领导,那主人得先给领导斟酒,讲究主次。当然了,这里的斟酒因为地域差异文化,也有可能个别地区不是这样的规矩,或者有的地区得首看地位尊卑,再看主客之别。

敬酒时,一般先从本桌的长者、尊者开始,且敬酒时必须站立起来以表敬重,若长者或尊者示意坐下,那遵从意思即可。一般敬完本桌的长者、前辈,就顺着敬下去即可。最忌讳的敬酒方式,就是毫无章法,东边敬一个,西边敬一个,不分主次,不讲顺序。敬酒时,右手拿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敬酒时要有说辞,不可干巴巴地就说“喝”,除非是要好的兄弟朋友,说辞以感谢的话为主,特别是给领导敬酒。

二、酒里映射人生百态、人情世俗

酒桌上常看到,有一两个看起来关系不错的人,说着“感情深一口闷”“千言万语,一切都在酒中”这样的语言,我称之为“酒语”。如果一个酒桌上十个人,九个人喝酒,大家都说着“酒语”,谈天笑地,无不快哉,你是那个不喝酒的人,你会显得一场尴尬,因为你融入不进去,那个烟雾缭绕,侠义江湖,快意恩仇的世界,你是吃瓜群众看热闹

酒后看一个人的人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酒后有人哭泣,有人欢笑,有人低头沉默不闹。我有个别朋友喝酒前,寡言少语,喝酒后便开始夸夸其谈,乐此不疲,瞎说乱说,这种人一般是内向型,自尊心较强的人。酒后极容易耍疯,发脾气之人,一般是生活压力太大,憋的太久,并且无处诉说,借助酒劲发泄。酒后安静,酣睡不醒,这种人喝完酒就睡觉,性格随和,宽容度高,容易与人相处,不会因为小事与人斤斤计较。

三、酒文化里的文人骚客、英雄美人

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并有好酒之人。酒能助兴,酒可以给人灵感。若不是酒,何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何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当然酒也害人误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好处多多,当然坏处也多。每个人身边的例子都是不胜枚举的,也不足为举。

适量饮酒,有助身心健康,可以作为交际的工具。但是,喝多了就是酗酒,并会酿成大错、悲剧。物极必反,适量饮酒才是长久健康的生活方式!


岸上须


酒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恐怕只有中国了。

讲到酒文化,必定要追根溯源。酒的发明,酿造技术,饮酒的礼仪以及与酒有关的逸文轶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骚客(墨客)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三国的曹操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言。唐朝的李白有斗酒诗百篇,被称为酒仙,能喝到天子呼来不上船。像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的陶渊明均以酒而闻名天下。

在酒席(桌)上,长幼尊卑的座次,敬酒的顺序,敬酒时杯中酒的满浅,祝酒词怎么讲,都有着一整套的讲究。如果一点不懂酒桌礼仪,有时就会显得尴尬。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般人是讲不清楚的,让专家学者们去研究吧。


陶田福


从曹孟德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豪迈到“古来圣贤皆寂寞,一番萧瑟禁酒中”的郁郁寡欢。从“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的颓废到柳永的“青春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风花雪月。给了中国酒文化增添了美丽的注脚。既然酒的传承有了千年的历史,我们一介草民安敢遑论是非功过?只不过劝君少饮酒,莫失态,车在手,别误了卿卿性命,也别因为酒驾而悔恨终生。

一句话“酒是要喝的,但是不要因酒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伤及他人”……



一壶浊酒观天下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酒位道家人所创,中国各地酒文化都深深的融入了儒道文化。谈酒文化就离不开酒场礼仪文化,离不开古往今来的大文豪,大诗人以及侠之大者。酒文化,实际上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华夏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国人的酒文化大俗大雅,上至庙堂,下至黎民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欢颜,国人遇有人生大事,如红白大事,孩满月,过生日,升学谢师,走亲访友等诸多民俗事项都离不开酒,狐朋狗友三五人相聚更加是无酒不欢,正所谓“酒是最好的沟通媒介”。酒品代表人品,酒量代表销量,生意场上的酒更加是赋予了生意和赚钱功能。

酒令,猜拳,划拳,斗酒诗百篇,酒吧把妹,国人已经将酒文化发扬之至高境界,无处不酒,无酒不成事了。煮酒论英雄的豪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气,温酒斩华雄的气势,醉张旭的狂草,哪里又能离得开酒呢?

烫一壶老酒,自得其乐的境界可远不是孔乙己能所比了。其实,当一事,一物上升到文化的层次,传承中弘扬光大也就是必然的。


传真道云之光


中国酒文化的具体表现:

1,“酒后道真言”。在没有喝酒的时间,很少有人说出推心置腹的话,大部分人保持着:“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酒席筵前一坐,开始推杯换盏,三盅下肚心里话象“竹筒倒豆子……一干二净。”再继续喝下去就是酒逢知己千杯不少,舌尖打颤!

2.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当然酒是粮食的精华,但饮酒不可过量,湖北黄石劲牌酒厂的广告词:“劲酒好喝,不要贪杯哟!”酒喝适量是养人的,酒喝的过多发酒疯、打架、骂人,那就是没有了人性!

3.酒可以焕发人的精神。在这里我说一个小故事,70年代在我家乡有一个很能喝酒的人,那时候我家乡都是用镰刀割小麦,一般早上露水未干是不会割小麦的,露水干正常在十点、十一点钟。到了十一点他就叫他的小孩给他拿一瓶酒来,酒拿来了又不要菜,咕嘟咕嘟几下就喝了。浑身是劲、精神抖擞一中午把一亩多地小麦割完了!

关于酒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也没有想的那么多,欢迎网友们添加、指导,批评!



正常运转


中国酒文化有俗雅之分。先说说雅的吧,譬如曹操、李白等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千古名句,豪放无匹。

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人狂放不羁,亘古未有。还有一位,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此公醉生梦死,无酒不欢。常嘱家人,持锸跟随,死则葬之,看淡生死,何等旷达?

再说说俗的吧。贩夫走卒,市井之徒,平民百姓,升斗小民。其中不乏嗜酒之徒。酒场殷勤相劝,干之又干,非把你灌醉不可,这就讨人嫌,招人烦了。与其说是酒文化,还不如说是糟粕。


老顽童374236889


喝酒,古人又叫吃酒,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

通常研究这门学问的都是英雄好汉,文人侠客,乃至圣人名师。

所以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英雄是好酒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行走江湖的标配,鲁提辖大闹五台山,武松景阳冈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借酒发飙;

侠客也是好酒的。“侠无酒不显其壮,酒无侠不显其烈”。萧峰在松鹤楼与段誉喝酒相交,在聚贤庄与群豪喝酒断交,一欢喜,一悲壮;令狐冲对于朋友的敬酒总是来着不拒,“我干杯你随意”,所以他的独孤九剑,可以如此洒脱自由;李寻欢生病咳得弯下了腰,等直起身来,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摸他的酒葫芦;

文人也是好酒的。 “百年诗酒风流客,皆是乾坤浪荡人”。陶渊明好酒,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酒,就常常到亲朋旧友家里蹭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诗仙李白也是“酒仙”,杜甫说他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喝起酒来也是“浩浩荡荡,磊磊落落”,自嘲是天下第一不能喝酒之人,又是天下第一好酒之人(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甚至于,连圣人都是好酒的。“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说的就是圣人的海量。孔子说:吃肉要有节制,但是喝酒是可以不节制,只要别借酒乱性就好(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鉴于孔夫子与酒的特殊感情,后世袁宏道甚至干脆誉孔子为“酒圣”、“觞祖”、“饮宗”。

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吧。







文士野


山东人豪爽,简单说猜拳行令,席位坐次,敬酒罚酒,单敬平端等,酒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述清楚的


聪聪81278975


与大多数其他民族相比,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十分独特,人家是喝多少要多少,自己喝自己的,咱们是你劝我,我劝你,尽量让别人多喝。无论下里巴人的划拳行令,还是阳春白雪的对诗身射履,都是赢的不喝,输的喝——输了还更有资格消费更多资源,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酒是用粮食酿造的,历史上老百姓经常缺粮挨饿,所以酒很长时间都属于奢侈品。奢侈品一般都是用来珍惜、节约使用的,但在中国的酒文化里,喝酒不是对一种饮品的消费,而变成了对奢侈品的浪费,喝多了吐,吐了再喝,大家好像跟酒有仇一样,竭尽所能把酒消灭掉。

喝酒还是一种仪式和行为语言,酒桌上的位次标示身价排序,话语权的分配取决于地位等级。酒的不同喝法即能表示敬意、又能代表惩罚,即能表示友好、又能表达敌对。同样的干杯,能干出快乐、豪情、义气、折磨、无奈、屈辱、伤害、仇恨等各种口味和感觉出来,还有举杯位置、端杯方式等讲究,有时还能上演摔杯掀桌等爆裂场面,世间纷扰、利益关系都能在酒桌上得到再现和投射,确定是“杯小乾坤大,瓶中日月长”。


欧比旺罗克


中国的酒文化,渊源流长,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这在《礼记》《尚书》中都有反映。我们的先人,在发现酒曲加在粮食中可以酿造出美酒后,便以此做为宴会的助兴珍品,也是贵族身份的像征,夏朝未代帝王桀和商朝昏君纣,便有酿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奢侈行为,为后人所垢病。这种风气逐渐延伸到诸侯和士大夫等贵族阶层便流传了下来,漫漫的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风气。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各诸侯国都有自已酿的美酒。酒作为除金玉贵金属,土地之外的粮食为酿酒原料,所以也十分珍贵。酒除了能疗疾病外,还有麻醉人的神经作用,故士大夫阶层在官场生活的不如意时,大多以此来麻醉自已,逃避现实,所以很多文人便以此借酒浇愁,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我国著名文人大多与酒有源,屈原宋玉的楚辞,以及连著名的政治家曹操都有诗篇,三国时的杜康,晋时的阮籍,唐朝的李白,连清朝的曹雪芹都睹酒如命,很多诗文字画大多与酒相关,到了近现代发展成“无酒不成宴”之说。酒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种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