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该如何理解?

防城港行善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开宗明义,贯穿主旨。要说这句话该怎么理解,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文是不断句的,就是没有标点符号,其次我们要了解老子,了解他的思想等等,

《道德经》历经几千年,无数学者出书著论,所讲所解都有异议,并没有达到统一,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加上学术派的主导不同,当然也是合乎情理。

我认为理解好这句话,单凭自身的表层意义是理解不好的,即使理解了也用处不大。单说第一字“道”,儒家有“道”释家也有“道”和道家的这个“道”是否如出一辙还是大径相同,其实我认为,三家的“道”是即是一个而非一个,犹如三胞胎,一母所生,面同心不同,轮流着去看这三胞胎时总认为是一个人,而同时去见这三胞胎时是三个人。

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释家认为空静,大善才是道。

而道家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的存在于灭亡的真正规矩才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字面上解释是可以叙述和表达的道,不是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能叫的上名的,不是真正的名字,

那么这么解释对我们的作用是不大的,同样三胞胎站你面前,你依旧分不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但是父母为什么能随时分的清呢?那很明显一是接触时间长,二是父母记住了他们的特性,

如何把握住道家的“道”的特性呢,道家主张的是什么,是生于亡的真谛,可以把道理解你活着的时候,那么道可道就是活着的时候可以按道的真理去活,非常道,就是不要像常人一样去活着,可以把名理解为逝去的时候,名可名,就是人可以按道的真理去逝去,不要像常人一样去逝去,死得其所,后世留名,遗传千古。


依花依茶


对于老子《道德经》,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总领全文,它是辩证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一、道可道,非常道。

世间万事万物,均有本质和表象之分。我们所看到的均是事物的表象。

老子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强名之曰“道”。

世间的真相,万物之本源,我们称之为本体(本来面目)。本源是无限广大的,人用有限的方式,无法描述出来它的本体。

因为本体的特征,是独一无二;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边无际;不生不灭的。

凡是可以被描述出来的概念,都非真正意义上的本体。

就像人一样,只不过在宇宙间,只是一粒微尘而己。

名可名,非常名。

对于本体之内的一颗微尘,我们可以给他下定义,或用名称来代替。

比如人的名字是他人吗?并非是人的本质,他只是人的代名词。当然没有出生,他`她)也就不存在,当他死去了也同样就不存在。

比如水它在冬天时会结冰,夏天会蒸发变成雨。雨下来后,变成水,流入江河,流入大海一样。

……

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此消彼长,无常循环变化之中。

就像人一样,他的身体和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年龄大了,身体会衰老,思想会成熟。最终人体死去,肉体连思想都化为尘同,回归虚无。

同样我们人的情绪好恶,环境逆顺不同,而同样会改变一个人的状态。而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我们不能心随境转,而要境随心转。

这样在生活中,我们就不会有太多执念,心态就会平静、淡定。

从而可以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适应生活的无常变化。

关注我,了解更多传统文化。为你解开人生的困惑。


江南义陈志在文武


去看我的文章《道德经》系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

《清净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实为阳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三根蒂,造化枢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石。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老子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

自解:原解杂道家经,佛经及本经后章以析这个“道”字。是可以的,实际都在描述世界本源。周易本源河洛描述世界起于无极。无极这一名,也是强说。佛描述世界起于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也不可名。沾染后成就世界。都是一个路子。

实际上,道不止是描述起源那个“”无极“道”“自性”,现今的一切都是道,都是无极,都是自性。每一个细分的名象,都与无极、道、自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增减生灭的是名与象虚念,而不是名与象本身。

为什么无极、道、自性,都是强说名,是假名?因为名象是虚念,是增减生灭的,当然与假名所指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不同。

理解“道”这个名象,对我们现实的意义是什么呢?没什么实用价值,只能用作打开人的思维空间,毕竟我们的命我们的运我们的思想,都是“道”。道佛修行就是打开自己,体悟本道与见性明心。但是很难。懂了道可以不吵架吗?当然不,吵架恰巧在道。道的作用毕竟要用阴阴来体现出来。

简言之,道是能量是结构的本源,也是本身。


燚阳火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中并无标点,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讲意思就是,可以讲出来的道,并不是恒常的道理;可以用文辞去命名的,并不是永久的名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讲意思就是,有人讲可以,有人讲不行,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是恒常的道理;有人这样命名,有人那样命名,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是永久的名称。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无论怎样看,所言之意就是言语具有局限性,无法完全表达道的含义,我们不要执念于所言所讲即为一定,万物都在变化,言不尽,道不明,要去感悟。


奶茶爱尚咖


《道德经》其实是在以国家领导者为例子,描述了作为领导者的入门逻辑!

为了让我们现在的人更容易理解这道《道德经》讲了些什么,我们先理解一下现代的“战略”和“战术”这两个基本的概念: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解决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一个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很少的资源就可以解决,我们把它称为“战术目标”。反之,如果这个目标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的资源,我们把它称为“战略目标”,为实现战术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要点,称为战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要点,称为战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所谓“道”和“术”的概念,也有这个意思。我们对别人的预期,来自对别人的“战略”和“战术”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在做事中的“方法要点”是“损人不利己”,我们会由此产生对这个人的评判,比如,我们会判断:“这是个坏人”。这种评判会成为我们自己战略和战术的一部分,让我们产生“这是坏人,不要和他合作”这样的战略或者战术。

所以,我们产生对人的“好”,“坏”,“有德”,“无德”,“仁义”,“邪恶”,都是对人的战略和战术的一个总结和判断。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概念”,也就是一个“名字”来对复杂的现实进行抽象的。

这些是现代的概念。对应到《道德经》中,所有的评判用语,都称为“名”,有 无 相 生 ,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 下 相 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这些都是名。而“名”和“事实”的差距用“道”来做对比。当我们定义(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名的总结跟事实有差距,我们就说它不“合道”,表示它偏离了事实或者实际情况。特别地,当我们讨论战略的时候,我们希望我们的战略和未来的实际发展一致,所以合道通常就表示我们的是否可以和未来现实的发展一致了。

评判有时针对战略,有时针对战术。在《道德经》中,对战略的评判用“上”,“大”这些词语来标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德不德”。就是说,针对战略的“德”,在战术上看起来是不德的。你看到一个人倒卧在雪中,连忙上去扶起他来,喂他吃喝,好生照顾他,这是一种“德”,而且很直接。

但如果你是国家的领导人,你就不能做这个事情,这个国家可能有100万人等着你的决策来救命,你多花一分钟去讨论国家政策,救的人远远多于你眼前救的这一个。你看起来没有救这个人,是“不德”,但你解决更多人的问题,你就是德。你不去解决这些“更多人”的问题,对那100万人就是不德,两者相抵,你还是“不德”。这和真假无关。

俗世的电影(比如大部分的美国英雄片)把那些上德没有做好的人做的下德演成“虚伪”,俗人也有这个误区(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仿佛上德和下德是可以统一的,但实际上不是。你不是神,在你的“主业”上,你基本上只能二选一。你当领导,可以调动比一般人更多的资源,你追求下德,用10万人的利益去讨好100人,当然可以做到“很有德(的样子)”,但你对那10万人,就是失德。用更多的资源去讨好少数人,你能得到更强烈的“名”(对比一下:用10万块去给女朋友求婚,和用10万块给一万人扶贫,那个能造成轰动效应?),但“名”上的强烈,并非“道”上的强烈。所以,战略的德,和战术的德,是不同的。

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简单的战术组合变成战略,量变成为质变,就会反直觉。作为操作战略的领导人,如果追求了战术的评判,在战略上就会失败。

这些就是道和名的部分解释,如果想完整的理解一下道德经,可以关注我,一直在更新相关的文章。


吾尝终日思


有时候读这些书,不得不感叹,汉字的精妙所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不让我们翻译,谁若是试图翻译,此话就没有意义了!是不是听得一头雾水了?言下之意就是‘道’这个东西,得自己悟,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

有时候理解这句话,有点什么感觉呢,像‘薛定谔的猫’,老子的‘道’象是处于量子的叠加状态,把‘道’描述出来,‘道’就不对了,不把‘道’描述出来,人们又怎么理解呢?就像‘薛定谔的猫’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是个问题!

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天道》有一则故事可以很好的协助我们理解。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齐桓公在读圣人之书,堂下有个做车轮子的人说,你读的那些圣人之书都是糟粕,齐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随便议论,说得出道理就罢了,说不出道理就处死。做车轮的人说,我做车轮是这样的,我削车轮速度慢了,车轮会光滑不坚固,动作若快了,车轮粗糙而不入木,只有不快不慢才能把车轮做好。做轮子这个不慢不快的‘道’,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能说出来的都是糟粕。

庄子的这个故事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的话,说的出来的都是糟粕,精华是说不出来的,就好比炒菜一样,悟不到其中的‘道’,就是手把手的教,也炒不出那个味。这就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涛某说古文


这句是道德经中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笔者亦有自己的理解,大概内容如下:能够说明白的道理都不是真的道理,能够用名字叫出来的东西都不是这个东西的本质。

这只是半句,原文是这样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按照传统注解是下面的意思: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劳道博哥


你好,这两句本来就是错的,很有可能在传承过程中被更改了。

根据1943年马王堆发掘的“帛书甲乙本”来看,原文应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把第二个“道”和“名”当动词用,意思是说道的思想,是可以被实践的,但并不是并非永恒不变的,会随情况变化而变化;世间万物是可以被感知的,但这种感知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境遇改变而改变。

举个例子:网上有个段子,说在恋爱的过程中,真正的“直男”对所有女朋友的事情只有一句话:多喝热水。

如果用“道”的思想理解这个问题,就可以理解为“直男”不考虑实际情况,“喝热水”本身的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脱离了具体情况就没有道理了。

肚子受凉喝热水是正确的,因为吵架生气了难道也要喝热水么?因为工作矛盾有些烦闷也要喝热水么?这肯定是不对的。

日本著名小说家三岛由纪夫曾说过:“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到蛇,就说恶心。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

这与我们老子所说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不谋而合。也就是事物被感知被命名,只是在当下境遇中是可以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命名和感知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枫夜夜夜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第一段内容,表面的理解意思是: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道,就不是道了。这样解释,很难让人理解与接受的。

道这个字从字面上可以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道路的意思,可以引伸为走路的意思。

二.说道的意思,可以引伸为阐明的意思。

那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道的规律是可以遵守执行的,但是,不能太过于拘泥于道的本身。

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是比较正确与适用,另一方面,使人们很易于理解,是符合《道德经》全篇上下文的意思与中心思想。有人说《道德经》是一篇很难读懂的"天书”,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与全局的角度去理解与体会其中的含义。

这样回答希望有所帮助!





雷伯心语


第一个道是真理,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一个名是概念,第二个名是命名,常是永恒的意思,所以老子的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真理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真理,概念如果可以命名那就不是永恒概念,所以真理和概念不可说、不必说。

为什么“道”不可说

道是老子理论的核心,也是道家思想追求的至高境界,但是为何不可说,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两点:


  •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种超越人类五感所能掌控范围的存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它是难以让人捉摸的,“迎来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这样一个不可掌控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可说,就好比现代社会的无线电波、5G信号、人体经络一样,散失于无形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硬要说,请问怎么说呢?有些东西是靠意会的,不可说是因为很多内容是用概念性语言难以描述出来的,所以才有了除概念语言之外的形象语言,比如绘画音乐,有人问贝多芬,请问您的G大调小奏鸣曲什么意思呢,贝多芬只好用钢琴把这个奏鸣曲弹了一遍,提问者说我还是不懂什么意思,贝多芬只好再弹一遍,因为概念性的语言往往无法穷尽一切。

  • 老子选择不说实际也是他选择教化后人的一种无奈方式,由于语言的限制,道不可说,老子自己当然知道道为何物,但那是老子自己的,一旦说了就会囿于语言描述,那也不是真正的大道,后人也只会记得他的描述而不去用生命体证,这种误人子弟的做法老子必然不做,他要对后人负责。

为什么“道”又不必说

道无古今,无生死,平常日永不离道,百姓日用而不知,道虽不可说,但是就藏于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同样一件事情,这么做不对,那样做就对了,这就是道,他是需要人在生命、生存中用实践活动,用经验教训来对接、来体证的,每个人体证悟得的东西也只属于自己,与别人毫无相干,又何必去言说呢?所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对话明确的表达了这一点,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有些意会到的东西本就不能言表,一旦言表就会产生争论,因为人生不同,体证各异,老子最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必说,自己的大道自己去体悟,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