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吗?它最大时有多大?

科普大世界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号称方圆八百里,也就是说,以梁山为中心,东西南北都是八百里,这得多大的面积啊?明显是夸张的说法,毕竟整个山东省,东西才1440里长,南北才870多里长了。

而现在的东平湖,总面积也就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面积也才124.3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古代的方圆算,撑死也就方圆十几里地,跟《水浒传》里的梁山泊比,大小差得也太远了。

就算历史上记载的的梁山泊,也有方圆几百里,比现在的东平湖也大的多。

所以,现在的东平湖,严格来说不能算梁山泊,只能算是古代的梁山泊遗留下来没有干枯的一汪小水洼而已!

那么历史上的梁山泊,到底有多大?

要说梁山泊,必须先说说梁山的来历。梁山在汉朝以前不叫梁山,而是叫良山,后来,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曾经在这里狩猎,因此改称为梁山。

梁山泊原来也不叫梁山泊,而是叫梁山泺,这个泺,指的是泺水,是古代流经济南的济水的分支,而古代黄河曾经借过古济水的河道,因此,古济水有时候也代指黄河下游。

从这个梁山泺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梁山泊的水源来自哪里,就是古济水。除了济水,梁山泊还有一个大汶河作为水源,大汶河来源于泰山山脉,流经东平和梁山,然后汇入黄河,因此,古代梁山泊和现代的东平湖,都有大汶河注入。

古代梁山泊,如果只有济水和大汶河这两个水源,是不可能方圆几百里的。它还有另外一个水源,就是古代的大野泽,大野泽是古代特别有名的水泽,据说曾经占有小半个山东和河南,后来它萎缩了,主要核心位于山东菏泽的巨野县,蚩尤墓就在这里,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也是巨野人。

因而,梁山泊,北有古济水,东有大汶河,南有大野泽三个水源。可是,即便如此,梁山泊也不太可能弄到方圆几百里那么大啊。

实际上,平常的梁山泊,并不是很大,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湖泊,比如在唐朝以前,它一点也不显眼。后来它之所以突然变得特别大,都是因为黄河。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建立后晋,在石敬瑭统治的时期,开运初年,黄河决口,把汴梁濮阳菏泽聊城全都给淹了,梁山泊因为这次黄河大决口,突然变大。这场大水,连绵几百里,所以,梁山泊方圆几百里,就是这么来的。

以此也可以知道,当时的梁山泊是横跨河南山东两个大省的。

到了宋朝的宋真宗咸平五年,朝廷才开始重视梁山泊,开凿大水渠将梁山泊的水往外引。濮阳菏泽都是平原。是粮食主产地,朝廷不可能让这场大水一直占着地方。况且,再往东就是大运河。

当然,这次治理梁山泊的效果不怎么样,濮阳菏泽地势都比较低,你要往外引水,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而且黄河还不停地决口。所以,宋神宗年间,朝廷再次下旨治理梁山泊,结果,也没治理好,后来,宋徽宗年间,宋江就占据了梁山,搞了梁山起义。

《水浒传》第十回、第十一回这样描述梁山水泊:“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鹅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芦苇荡荡”。

由此可知,现在的东平湖,不是古代的梁山泊,只是古代梁山泊的一小部分遗留而已。

那么,后来梁山泊的水为什么退了呢?还是因为黄河。

古代的时候,黄河曾经占用过古代济水的水道,多次大决口,形成了梁山泊。到了金朝统治北方的时候,黄河突然又回到了它的故道上去了。既然水源的水变小了,那么,天长日久,梁山泊的水位自然也就下降了,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越来越萎缩,露出了陆地。因此,当时金国还号召老百姓在这里屯田种粮。


西堤君


梁山现在还存在,海拔197.9米,很难看出108位好汉聚义时,梁山能有多雄伟、多险峻。

东平湖的确是梁山水泊的遗存,现在还有六百多平方公里。那梁山水泊最大的时候能有多大呢?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泊的是这样描述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这个八百里是多大?方也好,圆也好,这八百里是周长。也就是边长大约二百多里的一个方形范围,或者直径小三百里的圆形区域,面积接近一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东平湖的15倍,是当今洞庭湖的四倍。

实际上据地质学家考察,梁山地区在上万年前,曾经有一个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的大湖,那才是梁山水泊最大的时候,比《水浒传》时期还要大一倍。

梁山水泊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很简单,就是黄河决堤。黄河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一万平方公里的梁山水泊如果平均水深三米,则储水量为三百亿立方米,约为黄河水年径流量的一半。史书记载:北宋时期,黄河及其支流共出现泛溢154次,平均每二到四年就有一次大的决口。仅黄河干流大范围泛滥和改道就有近80次,灾害范围波及现在的黄河下游、淮河流域、河北等很多地区。尤其是北宋末年,宋金交兵,黄河根本无力治理,完全任其自流。梁山周围地势低洼,靠近黄河主水道,梁山水泊不断有黄河水流入,因此,保持了一个浩淼的水面。

梁山水泊的急剧缩小也很容易理解,随着黄河泥水淤积,黄河的河堤修整、治理,没有水源注入,自然就缩小了。

简单说一下宋代黄河为什么总决堤。

自大禹王开始,我国就有治水传统。在东汉初年曾对黄河做过一次非常成功的治理,之后八百年基本平安无事。直至五代及宋、元时期,黄河决堤泛滥又成为常态,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北地区林木砍伐,生态恶化,导致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黄河水达到一碗水半碗沙的程度,致使黄河河床迅速抬升,成为地上悬河。直到清代采用收窄河道、束水冲沙法,河道抬升的问题才有所缓解。


东水西原


史载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为什么到了今天却仅剩627平方公里?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生动描写了宋江等108位好汉的起义故事。其实,它的故事原型是脱胎于北宋末年真实的宋江起义,只不过当时宋江起义并没有达到水浒传中所说的拥军数十万的规模。但是,书中对梁山泊所称道的“八百里水泊”却是真实的。

先秦时,梁山泊的前身即是著名的上古九泽之一的大野泽(巨野泽),当时的黄河还没有夺济水河道入海,济水流经地势低洼的梁山地区时便形成了烟波浩渺的大湖。

虽然发源于王屋山,与黄河交汇仍然能保持清澈,且被古代王朝封为“清源公”、“清源王”,享诸侯之祀、素有三伏三见的济水有着神奇的历史,但追根溯源它其实是黄河的一条支津。济水既然自黄河分流而出,那么黄河的泥沙自然也会被其携带。所以,当济水流经梁山泊地区时,大量的泥沙在此沉淀、淤积,使得大野泽的湖面越来越小。但是随着黄河的屡次改道,黄河水又一次一次地注入湖中。

当然,它所携带的泥沙也会同样地沉淀在湖里。日积月累地反复下来,大野泽的面积便越来越小,直到被淤平。最后,五代时黄河被人为决口,洪水再次奔涌而来,便形成了早期的梁山泊。虽然最先的大野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脱胎于大野泽的梁山泊却还存在着规模煞是可观的水域面积。当然,这也引起了对围湖造陆十分偏爱的当朝权贵的注意,他就是王安石。

“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八百里泊,则可容矣。王荆公笑而止。”——《闻见后录》

意思是说王安石当政时,有人建议他填平梁山泊,可得耕田八百里。王安石听后大喜,但是随后王安石却发愁如何如何处理梁山泊里的大水。当时史学家刘贡父(参与修编《资治通鉴》)幽默地说,“这事好办,在旁边再凿个八百里的池子不就好了嘛!”

虽然北宋的王安石对如何处理梁山泊的大水犯了踌躇,但是后世王朝却没有王安石的烦恼,因为梁山泊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慢慢淤平了。

当然,不仅是梁山泊存在淤废的问题,任何湖泊时间久了都会变成平地。不过,这种时间的耗费,有些是以万年为单位,有些则是数百年罢了。当然,虽然现在梁山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如果有游客想要追寻遗迹的话,面积627平方公里、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的东平湖倒是可以多少满足下来人的好奇心。


经常用了


梁山泊比现在的东平湖大多了。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据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关于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


哈尔滨的哈


东平湖只能算是古代梁山泊的部分水域,历史上梁山泊的中心水域应该就是当前梁山县周围,东平湖只是梁山泊的北部水域,而向南水域可达巨野县,东西分别可抵汶上县和郓城县,只不过梁山泊因为后期的黄河淤积原址消失了。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宋朝,虽然内容有虚构成分,但故事发生地“梁山泊”却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最初的梁山泊并非有“八百里”。据资料记载,早在宋朝之前,梁山泊区域就已经存在有大型湖泊,名字叫做巨野泽(大野泽),因地势低洼,发源于济源的古济水以及发源于沂源县的古汶水汇集于此,形成的大型湖泊,为后期梁山泊存才奠定了地理基础。
后来黄河因为泥沙含量高,在中下游过了郑州以后经常决口改道,宋朝之前的五代时期,黄河再一次决口,在当前的滑县、浚县附近决口向东泛流,经过甄城县向东直达梁山泊,与梁山泊水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汪洋泽国,当时的梁山泊甚至都有可能与济宁南部的微山湖等湖泊连在一起,不过仅仅是黄河泛滥区的浅层水,即便没有八百里之巨,也绝对不小。后来黄河又有过几次改道,且各个朝代对黄河河道都用不同的治理,梁山泊便在几次泛滥与干涸间逐渐被淤泥所覆盖,形成了广阔的平原肥沃土地,现如今的东平湖便是梁山泊遗留的水域。黄河的泛滥改道,甚至将梁山泊的源水济水也变得面目全非,济南、济阳、济宁等名字都出自济水的城市,当前来看也已经看不出济水的影子。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很多朋友都看过关于《水浒传》的影视作品和小说,里面的梁山好汉动不动就说800里水泊梁山,好像那个时候的梁山泊非常大,是个面积广大的巨大湖泊,梁山好汉们在湖岸边安营扎寨占山为王凭险而守,官兵们拿它们也没办法。


《水浒传》描写的是宋朝时候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之后,梁山泊的名字就很少再出现了,难道是它消失了吗?不是的,现在的东平湖就是宋代梁山泊遗留下来的部分。宋朝之后,梁山泊大部分水域渐渐被黄河泥沙淤平,明朝时候绝大部分水域都已经变为平地了,如今只剩下了东平湖和梁山泊湿地。

东平湖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此地距离梁山也很近,如今仍然是一个面积达627平方公里的大湖,也是山东省境内的第二大湖泊(第一大湖泊是微山湖),据记载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如今常年有水面积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3亿立方米。


梁山泊湿地则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境内,目前只剩下6.8平方公里左右,已经建成一个湿地公园。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梁山泊的面积可要比现在东平湖大多了,据历史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年,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事件,主要在滑县、郓城县、澶(属于濮阳市)、濮(属于濮阳市)等地多次决口,使得东平湖一带的水域与南边的巨野泽连成了一片,大水直抵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巨大湖泊,当时大都称之为梁山泊,湖岸方圆得有800里,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水浒传》中称“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



那么梁山泊的面积最大时有多大呢?我们常说八百里洞庭,那个时候的梁山泊和洞庭湖的面积是差不多的,如今洞庭湖的面积还有2600平方公里,清朝乾隆年间是洞庭湖的面积还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要比现在大多了,更早的时候,洞庭湖被叫做云梦泽,面积最大时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西周时期面积还有2万平方公里左右,之后就越来越小了。


根据历史记载,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到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的100多年前,梁山泊成为黄河河道。黄河水从澶州曹村向东汇入梁山泊,之后又自梁山泊分为两派:一从南清河入于淮,一从北清河入于海,黄河水决口漫灌之下,造成的水域面积当然是相当巨大了,有专家估计当时的梁山泊和巨野泽在面积最大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水域包含了如今聊城、菏泽两个地级市辖区的相当大一部分,另外还有濮阳和济宁的小部分,最大时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如今青海湖的2倍多,面积较小时梁山泊和巨野泽分开,梁山泊的面积也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比现在大了3倍,水面则比现在大了10倍多。



不过这并非历史上此地水域面积最大的时候,地质和水利学家考证认为上万年前梁山泊、巨野泽和南面的微山湖一带的水域都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说在如今的山东西部一带有一个巨大的湖泊,从今济宁南端向北直达聊城北面,向西到菏泽西部,其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以上,堪比云梦泽了,只是后来由于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这片水域绝大部分都被田为平地,成了广阔坦荡的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人类的方向


历史上,东平湖曾是梁山泊的一部分。

梁山泊,文献中也作梁山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梁山泊原址已经干涸,横跨东平、梁山、汶上三县的东平湖和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均为古梁山泊的遗存水域。

梁山泊(读作pō 一声),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如今,当年号称八百里的梁山水泊已经在其原址干涸。水泊和连天芦苇,早已荡然无存。东平湖为原梁山泊的唯一自然遗存水域,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亦为古梁山泊的遗存水域。

唐宋时黄河多次溃决,形成港汊纵横,山水交错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成为湖中的孤山。《水浒传》第十回、第十一回这样描述梁山水泊:“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鹅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芦苇荡荡……断金亭上愁气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改造工程

水泊梁山“造水工程”由水面工程、供水工程、排水泄洪工程三部分组成。水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梁山码头,水军指挥塔,梁山水寨门,水军营寨和朱贵酒店,全面展现 《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东水域景点主要包括石碣村、渔村及垂钓台和水城门,并设立水上表演项目,建设观众台。水面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变水泊梁山有山无水的现状,重现当年宋江等好汉凭借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的英姿和梁山泊水寨风光成为现实。

2012年,5月,山北水面工程中采用专业的防渗技术,水面底部铺设了防渗膜,用于防止水的下渗。

这里的水并不是死水,闫淑香介绍,水源来自梁山县污水处理厂,属于中水回用。中水先进入古运河河道,然后通过逐级提水到达这里。这个地段的地势西高东低,水会顺势回流到古运河河道。为此,在工程中,铺设了4公里长的引水管道和排水明渠,实现引水和自动排水,同时实现了水的自动循环。

水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据介绍,下一步,梁山县还将围绕水面兴建部分景点。西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梁山码头、水军指挥塔、梁山水寨门、朱贵酒店等,全面展现《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东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水城门,并设立水上表演项目,建设观众台等。


跪射俑


这个问题不大精确,应该是水泊梁山,不是梁山水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