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譜》感悟

釋文:疑稱疑得末行末 古今阻絕 無所質問 設有所會 緘秘已深 遂令學者茫然 莫知領要 徒見成功之美 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佈於累年 向規矩而猶遠 圖真不悟 習草將迷 假令薄解草書 粗傳隸法 則好溺偏固 自閡通規 詎知心手會歸 若同源而異派 轉用之術 猶共樹而分條者乎 加以趨變適時

倒一臨帖感悟

我臨《書譜》算來也有幾十通了,每次臨寫都會有新發現和新感覺,臨寫中我一貫是贊成精臨的,因為只有精臨才能很好地掌握字形、體會筆法。近兩個月來,也移情別戀其他法帖,相對的創作作品較多,回過頭來再臨《書譜》,竟然有久別新婚的感覺。一次酒後以較為狼藉的用筆和章法臨寫,第二天觀之欣喜不已,似有所得,《書譜》似乎也可以這樣臨,於是一發不可收,就這樣遊走於精臨與意臨之間的感覺,遂有此作,不知可行否?

學《書譜》感悟

例二臨帖感悟

我最近一直在臨習《書譜》,《書譜》用筆上追二王,同時在結字上又深深烙上唐代尚法的痕跡。我在臨習的過程中,對《書譜》用筆的提按與爽利感觸最深。

學《書譜》感悟

提到爽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老米,其實在《書譜》中,由於草書的行筆速度較快,它的線條也顯得非常駿爽。但在臨習過程中,我往往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形似”上,行筆就顯得猶豫,同時再加上起筆與行筆的拖沓,就會使線條軟弱有餘、爽利不足。

總之,在臨習過程中,《書譜》的用筆我認為在保持中鋒和注重提按的基礎上,“爽利”二字也是相當的重要。

倒三臨帖感悟

我臨帖練習及感受是這樣的,先分解練習:1.用直線練習字形。2.間距。3.線形。4.線位置。5.線方向。6.線表現性。7.線質感。8.連斷。9.線形狀。10.線搭接。然後練習字的內外結構,最後練習字形的鬆緊,主要提高眼睛的觀察能力、心和手的配合能力。

學《書譜》感悟

例四臨帖感悟

我學《書譜》算起來也近一年了。去年11月,我拿著我的草書作品去拜訪權希軍老先生,權老看了我的字後,說了句“學的帖不少啊!”我明白老先生的意思,就是什麼帖也沒過關。權老最後囑咐我好好臨臨《書譜》。

學《書譜》感悟


我自己感到對《書譜》沒少下工夫,臨寫兩個月後創作了一幅古詩條幅發在了在書藝公社,得到的評價是“寫滑了”、“沒有骨力”。 然後我認真讀帖、臨習,尤其對孫虔禮“破而愈完”的獨特筆法心摩手追,不遺餘力。到第四個月,又創作了幾幅作品發了帖請教薛明輝,得到的評價是“書譜集字”和“收不住筆”。後來,我又請教了王金泉、崔勝輝、苗培紅等諸位寫帖高手,對《書譜》的筆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曾經一段時間也下了工夫,自認為也臨得不錯,便發表在了論壇。後來,細心留意網友們發的臨習作品,發現自己與他們還是有差距,關鍵是在對帖的理解上有偏差。接下來我的重點就放在讀帖上,對每個字的結字、筆法、草法、行氣,到通篇的章法和氣韻都細細讀來,竟然發現,孫過庭的筆法太詭異了,破而愈完,古樸中透著靈動。一部分行筆較快,講求靈動的氣韻,一部分行筆遲緩,追求樸拙的老辣和厚重,直讀得我大汗淋漓。

受雲臺兄的啟發,我將《書譜》中的字分兩部分分開臨習,一部分較流利快速地臨習,一部分較遲重緩慢地體會。這種方法使我對《書譜》的理解漸漸明朗起來。《書譜》好在遒勁流美的結字和豐富的筆法,但也有缺陷,與各位臨習者共勉。

一是字小,很難寫大,給創作造成一定難度,必須結合其他法帖一起學習,比如同時臨習黃山谷,增加長線條的力度和質量,同時臨習北碑,增加線條的厚重等等。

二是有的草法不夠準確,在臨習時不要一味追求,如“醜”字,“遺”字等。三是部分字不是按筆順寫出來的,有些字的筆畫是寫完後又補上的。

例五臨帖感悟

我於米芾《蜀素帖》用功有年,雖臨池不輟,總覺拘謹滯呆,再習其尺牘,循環反覆,略有收益。然餘之審美似更趨於秀逸之姿,猶如閒庭信步、從容不迫。近日臨趙松雪,有親切感,奈何所用刻本於用筆之法失之寥寥,遺憾!

習米當求其源流,上溯魏晉,只是存者多有唐法,唯孫過庭是其集大成者,學者不可忽視。此為餘習《書譜》第一張臨作。初臨,餘對其點畫使轉關照多些,在起承提按之間,我似乎進入另一番天地,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學《書譜》感悟

例五臨帖感悟

臨帖總是一件遺憾的活動,尤其是當作品來臨寫古代經典法帖時,總會有這裡那裡還不到位的地方,就算再寫一次,也往往是不足處的搬家,而非消滅。至少在我是這樣的。就算交作業吧,讓各位高手作個批評的資料。

《書譜》之難難在常有神來之筆、法外之法。與二王法帖不同的是,一來它是真跡,二來它是手稿,所以少了後人摹刻的小心冀冀,多了不計工拙的渾然天成。但《書譜》畢竟是在深諳二王法度之下的創作,所以能達到背羲獻而無失的境界,故不計工拙並不是沒有法度,而是在法度精熟以後的瀟灑。書譜中的法度很多,試舉一二如下:

一、行筆起收動作明確。無論筆畫粗如椽還是細如絲,都有清楚的起筆與收筆的動作,才能使點畫顧盼生姿,運筆渾圓有力。

二、轉折處不失中鋒。轉處不失中鋒,故圓勁有力;折處不失中鋒,故疾如利箭;轉折處不失中鋒,故不需中途調換筆鋒而筆勢連綿。

三、章法開闔有度,直承二王。觀二王法帖,通篇快慢、大小、曲直、粗細對比明顯而不雜亂,書譜很好地表現了這些特點。這次所選局部,便是最好的詮釋,初如吳儂軟語,後又壯士悲歌,大開大闔,節奏鮮明。

另,其中殘字的處理作如下說明:“樹”字的寫法參考智永與景福殿;“吏”字有的本作“變”,我所臨的本子解為“吏”或有不同。

學《書譜》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