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從馮建華先生學《書譜》之一

馮建華先生與我家淵源甚深,和大哥從小同學,我幼時印象,先生風度翩翩,身材微胖,總是笑嘻嘻的。先生現在看我總還是小孩童的模樣,滿目慈祥。時光荏苒,“小孩童”已到中年,先生亦是鬢髮如霜,脊背微駝,纖瘦贏弱了。

先生自幼習字,後拜孔伯鏡先生為師,於書苑耕耘四十餘載,終自成一家,並以宏揚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市老年大學講習書法,傳道、授業、解惑,誨人不倦。我於2017年,有幸忝列門牆,朝夕承教,也常去老年大學“蹭課”,先生教學旁徵博引,引人入勝,一七旬老人,常常站立授課一個多小時而不停歇,其認真可感而知,其辛苦亦可感而知。先生書法造詣自是仰之彌高,書法理論更多有真知灼見。先生自2019年春季始,開講孫過庭《書譜》。我也曾於2018年間臨習過一遍,全然是“依葫蘆畫瓢”,其中的規矩法度,多為一知半解,《書譜》有云“躍泉之態,未睹其妍”,就是我其時的狀態,先生依舊不吝讚美之詞,說這都是必經之階段,基礎要夯實!

先生歷來強調臨帖是學書者的必由之路,通過一遍又一遍的臨寫,慢慢發現其中的法度道理,寫得多,見識就增多,這就是“貯備”!先生講,書法從二王溯源,探尋脈絡,其審美標準,宜合乎儒家之哲學思想——中庸之道!《書譜》中言:“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即為此意。孫過庭大才,30餘歲寫成此書,雖當時名不顯揚,後經宋米芾大力推崇,世人方漸識其內容與書法皆為經典,先生講,《書譜》道出了書法之至理,為後世立下了規範,就象是我們要去某一個地方,要選擇正確的道路方可抵達,不然就會出現南轅北轍的錯誤或是事倍功半的徒勞。還是強調要堅持臨帖。臨帖的正確方法是要先讀後臨,下筆前先琢磨字的點畫、走勢、上下字之間的對比變化、行與行的呼應關係等等,即“心臨”,然後再下筆臨寫,即“筆臨”,心臨解決的是理解的問題,筆臨則解決的是熟練掌握的問題,心臨是前提,筆臨是結果。故讀貼尤為重要。《書譜》雲“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是也。可見千餘年前孫過庭先生就用兩個字即“精”和“似”解決了學書之核心要點。否則“擬不能似,察不能精”欲學好書法何從談起!

先生講,書法歸根結底就是“點畫”,點畫就像一顆種子,雖小但蘊含著整棵大樹,《書譜》中言“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舊時講的“結體”就是各種點畫的各種組和:一是平行與交叉,二是對稱的法則與不完全對稱的美學效果,三是取勢,既是字的走向,點畫的“橫、豎、撇、捺、點”就對應著字勢的“平,直、左斜、右斜、斷開”以此來營造篇幅的動感,四是疏密、粗細、均勻,漸變的對比;五是收放,有外緊內松和外鬆內緊等,緊要避免“束柴”,松處也要收得住,六是穿插避讓,追求錯落有致,最忌齊平,七是省減與並筆,八是相背與相向等等,先生講,“對比性”就是書法之理,學會運用諸如“大小、高矮、粗細、疏密、收放,連斷、相背”等等各種對比關係,才能使作品具有韻律和節奏,其書才有內涵。書法絕對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簡單累積,恰如歌唱,一個調子的重複總不如旋律多變來得悠揚動聽,《書譜》中雲:“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

聽先生講課,每每都有茅塞頓開之感,從之前的渾渾噩噩到如今的看出些門道,從以前對自己所書的沾沾自喜,到如今的明悟“窺井之談,己聞其醜”。先生說每一步的聽、讀、寫都是累積,臨帖先要像,對待不足和錯誤不要急,不要怕,這就如同皮膚之“癤”,非待其熟,方能除之,充分“露醜”,改正才會深刻,學書法,“自矝”“自鄙”都不可取。我承教日短,卻早已深深折服於先生的博雅高才,好比孫悟空受菩提老祖的三記棒喝,雖未開悟,已是喜不自勝了!今日所記,只是一鱗半爪,《書譜》是部曠世奇書,講透了書法的”通規”,是每個學書人一生都學不盡的寶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