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影子?

恍惚面對世界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寫到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家在讀到這句“對影成三人”的時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這裡的“三人”是哪“三人”?

(李白)

有一種說法認為,三人指的是三個人影。這三個人影分別是:李白、地上的影子、酒中李白的倒影。

這種說法中,確實有三個人影。但是,“酒中李白的倒影”這一個人影,卻顯得有些牽強附會。李白的杯子中,要現出人影,這個杯子必須非常大,要有酒罈那麼大。而且,就算有酒罈那麼大,也無法現出李白的全貌,也顯得彆扭。李白不是端著一個杯子喝酒,而是抱著一個酒罈喝酒,那就不是李白,而是李逵了。

所以,這一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

一般對於這個“三人”的解釋是: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

因為詩中寫的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既然是邀請了“明月”,又對著“影子”,因此才成為“三人”。由此可見,這“三人”肯定就是李白、李白的影子和月亮了。

但問題是,“李白的影子”還有一點人形的樣子,“月亮”怎麼也成了一個“人”呢?它完全不像人啊。還有,如果“月亮”是“人”,那麼,詩歌中的“花”為什麼不是“人”呢?“酒”又為什麼不是“人”呢?

如果“花”與“酒”也算“人”的話,那就不只是“對影成三人”,而是“對影成五人”了。

(李白醉酒圖)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有人說,在這裡,“花”與“酒”不能被稱為“人”,也就是不能被稱為李白的酒友,因為它們屬於環境。繁花香氣四溢,明豔照人。李白覺得這樣的環境確實很不錯。如果是史湘雲這樣的人,在這樣的繁花之間,就躺在石條凳上睡著了。如果是我們當下的人,一定就會掏出手機,至少拍出九張照片,近景、遠景、特寫,最後還不忘把自己拍進去。雖然用了美顏相機,還是奇醜無比,但依然還是要拍。

不過李白不會這樣做,李白肯定只會飲酒作詩。提一把酒壺,端一個酒杯,陌上花開緩緩歸。但問題是一個人喝酒,有個啥意思呢?一人不喝酒,兩人不賭錢。一個人喝酒,越喝越寂寥。喝酒是需要人的,但此刻沒有人。李白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邀請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但是還不過癮,他還想更熱鬧,於是又邀請了月亮,把月亮當成一個人。這樣一來,就有三個人在一起喝酒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當時有花、酒、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這五種事物,真正作為“人”的,只可能是李白、李白的影子,以及月亮。

不過,問題並沒有解決。正如上面我們說到的,李白和李白的影子,稱之為“人”還說得過去,為什麼把“月亮”也當成是“人”呢?

(李白)

其實,“月亮”在古代的詩歌藝術中,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意象,它可以表示很多意義。

比如一個人思念自己的故鄉,就會寫“月”。因為月亮既可以照見他,也可以照見他的故鄉。因此,寫“月”,就相當於寫故鄉。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空間的意象。

再比如一個人懷古,也會寫“月”。因為月亮照在古代的景物上,也照在現在的景物上。古人早已不見了,景物也早已不見了,但是月亮還在。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意象。

又比如一個人想念他的朋友,也會寫“月”。同樣的道理,自己不能陪在朋友身邊,但是月亮可以一直陪在朋友身邊。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情感的意象。

總之,月亮在古代,其意義是多重的。而且月亮是有感情的,有溫度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向它傾訴的。這樣一來,月亮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意義。

當然了,李白在這裡之所以要選擇把“月”作為第三個“人”,而不是把“花”“酒”這樣意象當成第三個“人”,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這層意義,就是月亮代表著冷清、孤獨這樣一些意思。

月亮在古代是極陰之物,是極為寒冷的,同時也代表著孤獨寂寞。嫦娥飛到月球上去了,就是受到了孤獨寂寞寒冷的懲罰。人的影子也是孤單寂寞的,“顧影自憐”這個成語,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孤獨寂寞。

李白寫這首詩,沒有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他邀請了自己的影子,又邀請了月亮,看起來是熱鬧無比。但由於月亮和影子都代表著孤單寂寞,而且還不是真的人,因此,這裡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不是熱鬧,反而是更加寂寞孤單。

而寫“花”和“酒”當酒友,就達不到這個效果,所以只能寫“月”。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只要仔細讀讀原詩,就很容易瞭解為什麼是“三人”,而不是“二人”。先看全詩: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詩中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影”跟“我”不就是“三人"嗎?如果看這句還不太明白,那我們看接下來的三聯。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上句寫月,下句寫影。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上句寫月影合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還是上句寫月,下句寫影。

在這九句中,李白都將月與影當成並舉的對象來描寫,可是“三人”是指月、影與我。

當然,也有人認為,“三人”指的是月下之影,杯中之影,跟我,這種說法挺有想象力,但細味全詩,詩中明顯多次月影對舉,李白想寫什麼已經什麼明顯,我們沒必要再幻想一個什麼杯中之影。

李白的這首詩,將孤獨寫得極有味道,李白孤獨,喝酒沒人陪,於是便邀請明月,對月下之影,便成三人,與月對飲,與影共舞,一種放浪形骸的感覺洋溢其間。

這種想象出三人來,其實更加顯示他內心的孤獨,但是詩仙的孤獨自與常人不同,有一種詩仙本色的風流意態。

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時評:“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


謝小樓


"對影成三人"出自李白的名篇《月下獨酌》(其一),全文如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的《月下獨酌》共4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舉杯邀明月,対影成三人。"這一句中的“三人”指的是李白自己,李白的影子,還有月亮。


詩中,這三個意象也是交替出現,循環往復,構成了一幅孤獨的月下獨酌圖。李白是有政治抱負的,卻總也不能實現,只好通過飲酒來排遣心中的鬱悶。飲酒又沒有同伴,只好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拉來做伴。這樣反而更突出了詩人的孤獨寂寞之感。


夜月幽香


李白喝的不是酒,而是寂寞。

我們看看看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李白是唐朝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詩人,自小便跟著父親學文章、習劍術,到了25歲時,就已經學成了文武藝,為了實現自己的報國情懷,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到京城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怎耐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太骨感,李白蹉跎了18年,直到李白42歲那年,他才在長安也闖下了諾大的名聲,玉真公主和賀知章不停得向唐玄宗推薦李白,唐玄宗對他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伴駕。可李白是個憤青,他自小就有任俠的性格,並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因看不慣朝中的風氣和某些貴族,諷刺宮中人,讓高力士拖靴,天子呼來也不去,於是惹怒了唐玄宗,李白自我放逐,離開了皇宮。

就在這一年,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寂苦悶,在長安於沒有什麼朋友幫他排解,於是一個人在花間月下喝酒,並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月下獨酌四首》。

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從字面意思可以很好的理解,李白在花從間擺了一壺酒,空虛寂寞又沒有人陪伴,看上去甚是悽苦,雖然李白很孤獨,但他在任何時候都有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於是在花間舉起手中的酒杯,沒有朋友陪自己喝酒,李白還可以邀請明月和自己對飲,李白、明月加上李白自己喝酒的影子,就形成了這種”對影成三人“的畫面。


清悠初見


想說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溫習一下這首完整的詩吧!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的這首詩,寫於當時的長安。那時的他,正值中年,官場不得意,美好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心中非常的苦悶,孤寂,憂愁。但是,李白天性豪邁,浪漫,他把這種孤寂、苦悶的情緒寄託於明月和酒來表達。讓人讀來非常的享受,覺得這種孤獨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明明只是自己一個人自斟自飲,卻熱熱鬧鬧地邀來了月亮和影子,成了三人對飲。

“來,喝一杯吧!”他對明月說。

“我們一起舉杯!”他對影子說。

喝了酒,再來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好一場熱鬧的聚會!於是,我們看到了月光下,那個身形歪斜,舞步零亂的李白;看到了那個舉著酒杯,對酒當歌的李白;看到了白衣鬚髮,飄逸如仙的李白。

千古大孤獨演繹了一個人的狂歡。

一個人的狂歡成就了千古大孤獨。

一生自由、浪漫的李白,連孤獨也是大氣的。


橙橙的天空


親,李白的原詩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不能忽略了上一句舉杯邀明月。

所以,對影成三人是包括“明月”在內的。


從這句詩上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成為詩仙,就在於他不同於常人的修辭手法。正常人肯定是說“對影成兩人”了。就是題主所說的我加影子。

記得李白還有一句詩:“飛流直入三千尺”。一個瀑布三千尺,會不會太誇張了?


換成普通人,肯定就說“飛流直入三百尺”了,這樣,就失去了李白的神韻。



吳謀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句詩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

可能有些人疑問了,算是李白本人和他的影子,這不應該是兩個人嗎?怎麼是三人呢?

其實,這是你們沒有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句詩的字面意思是:

我舉起酒杯向天,邀請明月一飲,在月光的照射下,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個人。

都有哪三個人呢?

顯然是李白自己、月光照射到酒水的李白的身影、月光照射到地面的李白的影子。

為什麼是這“三人”,只要你有初中物理的常識,就能明白問題的關鍵了。

整首詩歌,都透露出初中物理的知識

地面上李白的影子——這體現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

酒杯裡的影子——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水面是可以反射成像,作用就相當於平面鏡。

李白的詩歌,顯然也是基於生活觀察,而不是胡說八道的。


HuiNanHistory


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和影子?


“對影成三人”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哪怕是再多讀一聯,就會發現李白在詩中解答了這個問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亮這個傢伙呢,不理解喝酒的快樂,而影子呢,只知道默默地跟隨在我身邊。這不就是擬人化將月亮和影子都當陪他作樂的人麼?只不過一個不喝酒,一個不做聲。跟兩傻子似的,所以還是隻能“獨酌”。

月亮加上影子再加上李白自己,不就是三個人麼?

可實在找不到其他人來陪啊,怎麼辦呢?那就將就下,聊勝於無。“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在這春天的夜晚,一定不能虛度啊。拉不到人來陪我,那就將就著和月亮、影子一起來狂歡吧。

為什麼大詩人李白找不到人一起喝酒?因為當時他被唐玄宗掃地出門。說得漂亮點是“賜金放還”,其實就是不用他了,而且基本上宣佈了李白在政治上的終結。一個人在最高核心附近混了兩年卻被開,這隻說明一個問題,他確實不適合當官。

作為一個才情天縱,心高氣傲的文人,李白——以及所有盛唐文人,都是以經天緯地,為聖上安天下的遠大理想為目標的。在宮中兩年的“翰林待詔”,類似於文工團的歌詞創作者,讓李白的夢想稀碎。加上他性格使然,變得消極怠工,自然也不受待見,終於被開除了。

這兩年的政治核心工作經歷,對李白來說是失望的,但是在客觀上是為李白鍍了金的。因為有了這樣一段日子,李白的詩名日盛,遠非當年應召時“吾輩豈是蓬蒿人”的自哀自怨兼自豪的感覺。就算是被開了,也不是因為政治因素,也不是被貶謫,不存在別人對他的切割,難不成一沒有官位,就連個喝酒的人都找不到了嗎?

那倒也不是。同一時期的《將進酒》不就是“岑夫子、丹丘生”一起豪氣干雲麼?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李白交遊的圈子——至少在他的詩文中體現出來——這一時期已經向道士和下層展開,不復當年出蜀之時四處干謁,結交達官貴人。

這說明什麼呢?李白的位置雖然下來了,但是心氣上去了。從這以後,雖然他還是在求仕路上不斷打筋斗,但他是見過地球上最強盛帝國君主的人了。在他的心中,和平民百姓、修行道士的交往就更加值得注重了。官嘛,雖然他沒當長久,但是多大的都見過了。

有了這麼一種心態的變化,李白的詩才更加道意縱橫,卻又非常接地氣。

而政治生涯在長安的終結,基本上就意味著在所有地方的終結。因為他已經被大唐最高領導者審核過了,並不適合當官。那些見風使舵的官場中人有誰還願意來巴結一個在政治前途上被判了死刑的臭性格文人?

所以,在沒有道友、酒友的日子裡,李白的日子就是孤獨的。而正值人生中最鬱悶的時段,一天的冷清都是他不願意承受的。如果是杜甫,他可以和月亮共處,思前想後,傾訴內心,憂國憂民。而李白就是那種喜歡吆三喝四,大夥兒一起卡拉OK的性格,他忍受不了寂寞,哪怕是兩個人,都會顯得尷尬。所謂“三人成眾”,有了三個人,大家就不必促膝對談,無需吐露心聲。

李白要的就是熱鬧,用來掩蓋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失意。他不需要傾訴,他需要的就是狂歡來打消自己的落寞。所以我們看到《將進酒》裡喝個不停,就算沒錢了,把馬和衣服拿去當了,也要繼續喝,因為難得有朋友陪他一起喝。大多數人只看到他的“五花馬、千金裘”拿去換酒的豪氣,卻不知道正是他掩蓋自己的一腔失意的放蕩行徑。

這一夜沒有人陪,那就把月亮和影子當做兩個人,咱們還是三個人。就算你們不會喝酒、不說話,但是李白自有排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唱歌,月亮為我駐足,我手舞足蹈,影子也就跟著翩翩起舞。這就是完全為這兩種自然現象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注入了自己的靈性,賦予了他們生命,其目的就是讓他們來陪著自己,度過這無聊寂寞的漫漫長夜。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只要自己還清醒,那就一起開心,醉到不能動彈了,月亮和影子才依依不捨地離開。這兩句依然在擬人化月亮和影子,繼續寫酣暢淋漓的三人共醉的樂趣。唯有人多,才會盡興。兩人喝酒,適合談心,適合傾訴,而李白要的就是盡興,藉此來麻醉自己,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這種孤獨根本就無法排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我李白估計將來都無法擺脫這種孤獨和冷清了,你兩個雖然只是景色,實際上並沒有感情,但我願意傾注我的感情,咱們三永遠這樣快樂下去,一直到死。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李白遇到了杜甫,然後去梁宋又碰到了高適。三位盛唐偉大的詩人開啟了一輪文學、詩歌、藝術頂峰上的交流碰撞。友情的到來,讓他終於不用再與月亮和影子“對影成三人”了,因為坐在酒桌對面的是盛唐格律詩第一高手,邊塞詩第一高手。

不過即使如此,李白也是孤獨的。他留給杜甫的,只是絕世文采和豪放性格的背影。

他沒有再展露過自己的孤獨,也許在他眼中,杜甫和高適不過是取代了月亮和影子的位置吧,只是不需要獨酌罷了,他的心思還是深藏不露的。

李白有沒有真正的知音?還是有的,那就是沉默的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可以讓他坐下來,不喝酒,相看兩不厭,心事倆相知。

這是在《月下獨酌》中邀月約影都不願吐露的心事。

他和敬亭山,就是兩個人,兩個老朋友。

而和月亮、影子就是三個人,臨時拉來湊熱鬧,排解寂寞。


梧桐樹邊羽


問題: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影子?


前言

李白的這首詩我們先看一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人和影,的確是”兩人“,為什麼是三人呢?

一、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自己寫了: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舉杯的是我(李白),另外兩個人是誰呢?

月既不解飲,其中一個是”月“。

影徒隨我身,另一個是”影“。

二、前人的解釋

傅庚生先生 (1910~1984) 寫過《中國文學欣賞舉隅》,關於這首詩解釋到:

“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

其實也不需要解釋,李白說的真是很清楚了: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宋阮閱《詩話總龜》中說道:

李白《月下獨酌》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賈翁《玩月詩》亦云:“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賈翁指的是中唐詩人賈島,其《玩月詩》前面幾句寫到:
寒月破東北,賈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數星,星名未詳諳。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這首詩中的三人是我、月、杉樹,賈島的作法與李白類似。

結束語

李白“對影成三人”的本意,出自陶淵明“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表達的是詩人孤寂之感。

三人的用法出自《南史·沈慶之傳》:

謂人曰:“我每游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 馬成二。今乘此車,安所之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做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裡充滿了天馬行空,熱情奔放,極盡誇張,腦洞大開。

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比如:相看兩不厭,獨坐敬亭山。

詩人余光中教授曾這樣評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也說過這麼一句話:“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



所以對於李白這句“對影成三人”,我們只要堅持心中已存不多的浪漫,憑直覺,憑想象,憑感受去理解,只要能說服自己,都不算錯。

你可以認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影子,和李白自己;

你也可以認為,三人是指杯中的倒影,地上的身影,和李白自己;

你也可以認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月中的嫦娥,和李白自己;

你還可以認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心中的佳人,和李白自己;

你甚至可以認為,這三人根本就沒李白什麼事兒,可以是指任何人任何事,李白只是個旁觀者。

有什麼錯呢?這取決於讀者自身啊。



當然了,我們如果要考試,就不能太浪漫,畢竟還是分數重要。對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標準答案自然只有一個:

月亮、影子、李白。

如果試題中還要你說明理由,那很簡單,因為接下來兩句詩已經說了啊,月不解飲,影隨我身,不正是月亮、影子和“我”嗎?

李白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創造出了許多詩篇,更在於他那浪漫樂觀的情懷。他珍惜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他並不畏懼孤獨,反之,他能與孤獨相處,與獨孤對話,能將一個悽清的夜晚變成三個人的舉世盛宴。



這種珍惜生命的精神,更加值得後人仰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