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说“对影成三人”?不是二人么?我+影子?

恍惚面对世界


李白诗歌《月下独酌》中,写到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家在读到这句“对影成三人”的时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这里的“三人”是哪“三人”?

(李白)

有一种说法认为,三人指的是三个人影。这三个人影分别是:李白、地上的影子、酒中李白的倒影。

这种说法中,确实有三个人影。但是,“酒中李白的倒影”这一个人影,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李白的杯子中,要现出人影,这个杯子必须非常大,要有酒坛那么大。而且,就算有酒坛那么大,也无法现出李白的全貌,也显得别扭。李白不是端着一个杯子喝酒,而是抱着一个酒坛喝酒,那就不是李白,而是李逵了。

所以,这一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一般对于这个“三人”的解释是: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

因为诗中写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既然是邀请了“明月”,又对着“影子”,因此才成为“三人”。由此可见,这“三人”肯定就是李白、李白的影子和月亮了。

但问题是,“李白的影子”还有一点人形的样子,“月亮”怎么也成了一个“人”呢?它完全不像人啊。还有,如果“月亮”是“人”,那么,诗歌中的“花”为什么不是“人”呢?“酒”又为什么不是“人”呢?

如果“花”与“酒”也算“人”的话,那就不只是“对影成三人”,而是“对影成五人”了。

(李白醉酒图)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有人说,在这里,“花”与“酒”不能被称为“人”,也就是不能被称为李白的酒友,因为它们属于环境。繁花香气四溢,明艳照人。李白觉得这样的环境确实很不错。如果是史湘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繁花之间,就躺在石条凳上睡着了。如果是我们当下的人,一定就会掏出手机,至少拍出九张照片,近景、远景、特写,最后还不忘把自己拍进去。虽然用了美颜相机,还是奇丑无比,但依然还是要拍。

不过李白不会这样做,李白肯定只会饮酒作诗。提一把酒壶,端一个酒杯,陌上花开缓缓归。但问题是一个人喝酒,有个啥意思呢?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赌钱。一个人喝酒,越喝越寂寥。喝酒是需要人的,但此刻没有人。李白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邀请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但是还不过瘾,他还想更热闹,于是又邀请了月亮,把月亮当成一个人。这样一来,就有三个人在一起喝酒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当时有花、酒、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这五种事物,真正作为“人”的,只可能是李白、李白的影子,以及月亮。

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正如上面我们说到的,李白和李白的影子,称之为“人”还说得过去,为什么把“月亮”也当成是“人”呢?

(李白)

其实,“月亮”在古代的诗歌艺术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意象,它可以表示很多意义。

比如一个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就会写“月”。因为月亮既可以照见他,也可以照见他的故乡。因此,写“月”,就相当于写故乡。月亮在这里,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意象。

再比如一个人怀古,也会写“月”。因为月亮照在古代的景物上,也照在现在的景物上。古人早已不见了,景物也早已不见了,但是月亮还在。月亮在这里,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意象。

又比如一个人想念他的朋友,也会写“月”。同样的道理,自己不能陪在朋友身边,但是月亮可以一直陪在朋友身边。月亮在这里,是一个关于情感的意象。

总之,月亮在古代,其意义是多重的。而且月亮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向它倾诉的。这样一来,月亮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意义。

当然了,李白在这里之所以要选择把“月”作为第三个“人”,而不是把“花”“酒”这样意象当成第三个“人”,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这层意义,就是月亮代表着冷清、孤独这样一些意思。

月亮在古代是极阴之物,是极为寒冷的,同时也代表着孤独寂寞。嫦娥飞到月球上去了,就是受到了孤独寂寞寒冷的惩罚。人的影子也是孤单寂寞的,“顾影自怜”这个成语,就代表着一个人的孤独寂寞。

李白写这首诗,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他邀请了自己的影子,又邀请了月亮,看起来是热闹无比。但由于月亮和影子都代表着孤单寂寞,而且还不是真的人,因此,这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不是热闹,反而是更加寂寞孤单。

而写“花”和“酒”当酒友,就达不到这个效果,所以只能写“月”。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只要仔细读读原诗,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是“三人”,而不是“二人”。先看全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中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影”跟“我”不就是“三人"吗?如果看这句还不太明白,那我们看接下来的三联。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上句写月,下句写影。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上句写月影合写。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还是上句写月,下句写影。

在这九句中,李白都将月与影当成并举的对象来描写,可是“三人”是指月、影与我。

当然,也有人认为,“三人”指的是月下之影,杯中之影,跟我,这种说法挺有想象力,但细味全诗,诗中明显多次月影对举,李白想写什么已经什么明显,我们没必要再幻想一个什么杯中之影。

李白的这首诗,将孤独写得极有味道,李白孤独,喝酒没人陪,于是便邀请明月,对月下之影,便成三人,与月对饮,与影共舞,一种放浪形骸的感觉洋溢其间。

这种想象出三人来,其实更加显示他内心的孤独,但是诗仙的孤独自与常人不同,有一种诗仙本色的风流意态。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时评:“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谢小楼


"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的名篇《月下独酌》(其一),全文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月下独酌》共4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举杯邀明月,対影成三人。"这一句中的“三人”指的是李白自己,李白的影子,还有月亮。


诗中,这三个意象也是交替出现,循环往复,构成了一幅孤独的月下独酌图。李白是有政治抱负的,却总也不能实现,只好通过饮酒来排遣心中的郁闷。饮酒又没有同伴,只好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拉来做伴。这样反而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夜月幽香


李白喝的不是酒,而是寂寞。

我们看看看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李白是唐朝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小便跟着父亲学文章、习剑术,到了25岁时,就已经学成了文武艺,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情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京城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怎耐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太骨感,李白蹉跎了18年,直到李白42岁那年,他才在长安也闯下了诺大的名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不停得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对他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伴驾。可李白是个愤青,他自小就有任侠的性格,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因看不惯朝中的风气和某些贵族,讽刺宫中人,让高力士拖靴,天子呼来也不去,于是惹怒了唐玄宗,李白自我放逐,离开了皇宫。

就在这一年,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寂苦闷,在长安于没有什么朋友帮他排解,于是一个人在花间月下喝酒,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从字面意思可以很好的理解,李白在花从间摆了一壶酒,空虚寂寞又没有人陪伴,看上去甚是凄苦,虽然李白很孤独,但他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于是在花间举起手中的酒杯,没有朋友陪自己喝酒,李白还可以邀请明月和自己对饮,李白、明月加上李白自己喝酒的影子,就形成了这种”对影成三人“的画面。


清悠初见


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温习一下这首完整的诗吧!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这首诗,写于当时的长安。那时的他,正值中年,官场不得意,美好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心中非常的苦闷,孤寂,忧愁。但是,李白天性豪迈,浪漫,他把这种孤寂、苦闷的情绪寄托于明月和酒来表达。让人读来非常的享受,觉得这种孤独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明只是自己一个人自斟自饮,却热热闹闹地邀来了月亮和影子,成了三人对饮。

“来,喝一杯吧!”他对明月说。

“我们一起举杯!”他对影子说。

喝了酒,再来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好一场热闹的聚会!于是,我们看到了月光下,那个身形歪斜,舞步零乱的李白;看到了那个举着酒杯,对酒当歌的李白;看到了白衣须发,飘逸如仙的李白。

千古大孤独演绎了一个人的狂欢。

一个人的狂欢成就了千古大孤独。

一生自由、浪漫的李白,连孤独也是大气的。


橙橙的天空


亲,李白的原诗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不能忽略了上一句举杯邀明月。

所以,对影成三人是包括“明月”在内的。


从这句诗上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成为诗仙,就在于他不同于常人的修辞手法。正常人肯定是说“对影成两人”了。就是题主所说的我加影子。

记得李白还有一句诗:“飞流直入三千尺”。一个瀑布三千尺,会不会太夸张了?


换成普通人,肯定就说“飞流直入三百尺”了,这样,就失去了李白的神韵。



吴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可能有些人疑问了,算是李白本人和他的影子,这不应该是两个人吗?怎么是三人呢?

其实,这是你们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

我举起酒杯向天,邀请明月一饮,在月光的照射下,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个人。

都有哪三个人呢?

显然是李白自己、月光照射到酒水的李白的身影、月光照射到地面的李白的影子。

为什么是这“三人”,只要你有初中物理的常识,就能明白问题的关键了。

整首诗歌,都透露出初中物理的知识

地面上李白的影子——这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酒杯里的影子——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水面是可以反射成像,作用就相当于平面镜。

李白的诗歌,显然也是基于生活观察,而不是胡说八道的。


HuiNanHistory


为什么李白说“对影成三人”?不是二人么?我和影子?


“对影成三人”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哪怕是再多读一联,就会发现李白在诗中解答了这个问题。“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这个家伙呢,不理解喝酒的快乐,而影子呢,只知道默默地跟随在我身边。这不就是拟人化将月亮和影子都当陪他作乐的人么?只不过一个不喝酒,一个不做声。跟两傻子似的,所以还是只能“独酌”。

月亮加上影子再加上李白自己,不就是三个人么?

可实在找不到其他人来陪啊,怎么办呢?那就将就下,聊胜于无。“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这春天的夜晚,一定不能虚度啊。拉不到人来陪我,那就将就着和月亮、影子一起来狂欢吧。

为什么大诗人李白找不到人一起喝酒?因为当时他被唐玄宗扫地出门。说得漂亮点是“赐金放还”,其实就是不用他了,而且基本上宣布了李白在政治上的终结。一个人在最高核心附近混了两年却被开,这只说明一个问题,他确实不适合当官。

作为一个才情天纵,心高气傲的文人,李白——以及所有盛唐文人,都是以经天纬地,为圣上安天下的远大理想为目标的。在宫中两年的“翰林待诏”,类似于文工团的歌词创作者,让李白的梦想稀碎。加上他性格使然,变得消极怠工,自然也不受待见,终于被开除了。

这两年的政治核心工作经历,对李白来说是失望的,但是在客观上是为李白镀了金的。因为有了这样一段日子,李白的诗名日盛,远非当年应召时“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自哀自怨兼自豪的感觉。就算是被开了,也不是因为政治因素,也不是被贬谪,不存在别人对他的切割,难不成一没有官位,就连个喝酒的人都找不到了吗?

那倒也不是。同一时期的《将进酒》不就是“岑夫子、丹丘生”一起豪气干云么?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白交游的圈子——至少在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这一时期已经向道士和下层展开,不复当年出蜀之时四处干谒,结交达官贵人。

这说明什么呢?李白的位置虽然下来了,但是心气上去了。从这以后,虽然他还是在求仕路上不断打筋斗,但他是见过地球上最强盛帝国君主的人了。在他的心中,和平民百姓、修行道士的交往就更加值得注重了。官嘛,虽然他没当长久,但是多大的都见过了。

有了这么一种心态的变化,李白的诗才更加道意纵横,却又非常接地气。

而政治生涯在长安的终结,基本上就意味着在所有地方的终结。因为他已经被大唐最高领导者审核过了,并不适合当官。那些见风使舵的官场中人有谁还愿意来巴结一个在政治前途上被判了死刑的臭性格文人?

所以,在没有道友、酒友的日子里,李白的日子就是孤独的。而正值人生中最郁闷的时段,一天的冷清都是他不愿意承受的。如果是杜甫,他可以和月亮共处,思前想后,倾诉内心,忧国忧民。而李白就是那种喜欢吆三喝四,大伙儿一起卡拉OK的性格,他忍受不了寂寞,哪怕是两个人,都会显得尴尬。所谓“三人成众”,有了三个人,大家就不必促膝对谈,无需吐露心声。

李白要的就是热闹,用来掩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失意。他不需要倾诉,他需要的就是狂欢来打消自己的落寞。所以我们看到《将进酒》里喝个不停,就算没钱了,把马和衣服拿去当了,也要继续喝,因为难得有朋友陪他一起喝。大多数人只看到他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去换酒的豪气,却不知道正是他掩盖自己的一腔失意的放荡行径。

这一夜没有人陪,那就把月亮和影子当做两个人,咱们还是三个人。就算你们不会喝酒、不说话,但是李白自有排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唱歌,月亮为我驻足,我手舞足蹈,影子也就跟着翩翩起舞。这就是完全为这两种自然现象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注入了自己的灵性,赋予了他们生命,其目的就是让他们来陪着自己,度过这无聊寂寞的漫漫长夜。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只要自己还清醒,那就一起开心,醉到不能动弹了,月亮和影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两句依然在拟人化月亮和影子,继续写酣畅淋漓的三人共醉的乐趣。唯有人多,才会尽兴。两人喝酒,适合谈心,适合倾诉,而李白要的就是尽兴,借此来麻醉自己,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孤独根本就无法排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李白估计将来都无法摆脱这种孤独和冷清了,你两个虽然只是景色,实际上并没有感情,但我愿意倾注我的感情,咱们三永远这样快乐下去,一直到死。

幸运的是,几个月后李白遇到了杜甫,然后去梁宋又碰到了高适。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开启了一轮文学、诗歌、艺术顶峰上的交流碰撞。友情的到来,让他终于不用再与月亮和影子“对影成三人”了,因为坐在酒桌对面的是盛唐格律诗第一高手,边塞诗第一高手。

不过即使如此,李白也是孤独的。他留给杜甫的,只是绝世文采和豪放性格的背影。

他没有再展露过自己的孤独,也许在他眼中,杜甫和高适不过是取代了月亮和影子的位置吧,只是不需要独酌罢了,他的心思还是深藏不露的。

李白有没有真正的知音?还是有的,那就是沉默的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可以让他坐下来,不喝酒,相看两不厌,心事俩相知。

这是在《月下独酌》中邀月约影都不愿吐露的心事。

他和敬亭山,就是两个人,两个老朋友。

而和月亮、影子就是三个人,临时拉来凑热闹,排解寂寞。


梧桐树边羽


问题:为什么李白说“对影成三人”?不是二人么?我+影子?


前言

李白的这首诗我们先看一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人和影,的确是”两人“,为什么是三人呢?

一、第三人是谁,其实李白已经告诉我们了

第三人是谁,其实李白自己写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举杯的是我(李白),另外两个人是谁呢?

月既不解饮,其中一个是”月“。

影徒随我身,另一个是”影“。

二、前人的解释

傅庚生先生 (1910~1984) 写过《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关于这首诗解释到:

“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

其实也不需要解释,李白说的真是很清楚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宋阮阅《诗话总龟》中说道:

李白《月下独酌》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贾翁《玩月诗》亦云:“但爱杉倚月,我倚杉为三。”
贾翁指的是中唐诗人贾岛,其《玩月诗》前面几句写到:
寒月破东北,贾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数星,星名未详谙。但爱杉倚月,我倚杉为三。

这首诗中的三人是我、月、杉树,贾岛的作法与李白类似。

结束语

李白“对影成三人”的本意,出自陶渊明“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表达的是诗人孤寂之感。

三人的用法出自《南史·沈庆之传》:

谓人曰:“我每游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 马成二。今乘此车,安所之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做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里充满了天马行空,热情奔放,极尽夸张,脑洞大开。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

诗人余光中教授曾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也说过这么一句话:“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所以对于李白这句“对影成三人”,我们只要坚持心中已存不多的浪漫,凭直觉,凭想象,凭感受去理解,只要能说服自己,都不算错。

你可以认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影子,和李白自己;

你也可以认为,三人是指杯中的倒影,地上的身影,和李白自己;

你也可以认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月中的嫦娥,和李白自己;

你还可以认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心中的佳人,和李白自己;

你甚至可以认为,这三人根本就没李白什么事儿,可以是指任何人任何事,李白只是个旁观者。

有什么错呢?这取决于读者自身啊。



当然了,我们如果要考试,就不能太浪漫,毕竟还是分数重要。对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标准答案自然只有一个:

月亮、影子、李白。

如果试题中还要你说明理由,那很简单,因为接下来两句诗已经说了啊,月不解饮,影随我身,不正是月亮、影子和“我”吗?

李白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创造出了许多诗篇,更在于他那浪漫乐观的情怀。他珍惜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他并不畏惧孤独,反之,他能与孤独相处,与独孤对话,能将一个凄清的夜晚变成三个人的举世盛宴。



这种珍惜生命的精神,更加值得后人仰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