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的地表由機槍主宰,而錯綜複雜的壕溝則被另一個王者支配

眾所周知一戰的殺人狂魔非機槍莫屬,以馬克沁為代表的第一代自動武器整整屠戮了一代歐洲年輕人,在機槍強大的光環之下,還有另一款武器悄然崛起,那就是迫擊炮,而一戰中的迫擊炮種類最為豐富,其中就有依靠壓縮空氣發射的奧匈帝國M系列迫擊炮。

一戰的地表由機槍主宰,而錯綜複雜的壕溝則被另一個王者支配

80毫米的M15擲雷器

早在日俄戰爭期間,俄軍就改裝47毫米艦炮用來轟擊日軍,重達11.5千克的超口徑炮彈取得了不錯的轟炸效果。但是這種臨時改裝的武器在戰爭結束後就沒有人再關注它了,一直到一戰時期,交戰雙方在領教了機槍的威力之後,紛紛開啟了“地鼠模式”挖掘塹壕,最終這些塹壕幾乎將歐洲陸地分割成好幾塊。為了打擊塹壕中的敵人,迫擊炮被再次喚醒,不過那時候還不是這個名字,更多時候人們稱它為擲雷器。

早期的擲雷器不過就是一個大號的彈弓,既有士兵們自己用木頭等零件攢出來的,也有一些官方的制式裝備,這些擲雷器往往發射手榴彈,無論是威力還是精度都不怎麼樣,只是一種威懾武器。奧匈帝國是最早研製輕便擲雷器的國家之一,M14型90毫米擲雷器採用了90毫米口徑,可以將長長的炮彈打到約350米開外,比起大號彈弓可強多了,而且精度、威力更有保障,但是M14是一款用黑火藥發射的擲雷器,巨大的煙霧無疑在告訴敵人“我在這”!

一戰的地表由機槍主宰,而錯綜複雜的壕溝則被另一個王者支配

150毫米的M15擲雷器

不久後,奧匈帝國開始了新一代擲雷器M15的研製工作。1915年奧軍得到一種80毫米的新型擲雷器,這種武器有一個方形的底座,底座上有幾根支架支撐著一根炮管,支架上有簡易的機械裝備可供瞄準發射,在支架的中間有一隻壓縮氣瓶,氣瓶裡的氣體由一根軟管接通到炮管尾部。整體來說這款火炮十分簡單,可以很容易的製造。

M15的發射也很與眾不同,射手需要將炮彈裝填進炮管,然後用一種易碎螺絲鎖住炮口,打開壓縮空氣向炮管充氣,當氣壓達到一定時就會衝破螺絲,將炮彈發射出去。雖然M15還不錯,但是口徑限制了炮彈裝藥量,所以同年奧軍又測試了另一種105毫米口徑的德國貨,經過組合,新式的126千克M15出現,這種更具威力的擲雷器可以將炮彈發射到最遠500米外,實戰價值已經很優秀了。而M15裝備的氣瓶,在充滿氣之後可以允許15次發射。

一戰的地表由機槍主宰,而錯綜複雜的壕溝則被另一個王者支配

奧軍在準備發射M15擲雷器

與M14相比,M15具有噪音低,重量輕等特點,可以有效的隱蔽在塹壕中發射,而且發射時沒有煙火產生,是一款相當不錯的武器。M15有幾個版本,最早出現的是90毫米,隨後出現了105毫米,最大的有140毫米。

隨後出現的M16則是擲雷器的升級版,與M15一樣,M16也有不少的德國血統,其中170毫米口徑的就是德國的前膛裝擲雷器原版,而萊茵金屬公司原廠還有一款250毫米的超大口徑擲雷器,編號也是M16。

一戰的地表由機槍主宰,而錯綜複雜的壕溝則被另一個王者支配

140毫米口徑的擲雷器

新的M16最大的改善就是取消了炮口的易碎螺絲,改為一個可開關的閥門,射手可以觀察氣壓表來控制閥門發射炮彈,可操作性要高得多。奧軍裝備的M16有105、120、150和260毫米等口徑,發射距離也提升到1000米以上。

1917年,奧軍又開始了M17的測試工作, 在那個口徑越做越大的年代,M17意外的將口徑縮小到90毫米,並且取消了氣瓶,改為無煙火藥發射。M17重114千克,沒有方向機,只能進行炮管俯仰調節,但是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化迫擊炮的基本結構,屬於擲雷器向迫擊炮過渡的型號。遺憾的是M17並沒有大量生產,原計劃生產2730門,在生產了少量之後就停產了。

一戰的地表由機槍主宰,而錯綜複雜的壕溝則被另一個王者支配

225毫米版本的擲雷器

雖然馬克沁機槍曾被用於曲射並取得極佳的戰果,但是吸取了經驗後雙方都開始挖掘複合式的戰壕,集防禦、生活等一體,曲射的機槍子彈已經無法造成什麼傷害了。擲雷器出現後,雙方也不再可能採取普通掘壕的方式向前推進,而且無處不在的擲雷器可以對可疑地段的戰壕進行快速的炮擊,與機槍一起封鎖一片區域。以100毫米以上口徑的炮彈集火炮擊,只要不是永備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一般還是很難經受得住打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