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這代有人認為應該是火字旁,為何漢王叫高煦?

啦啦啦啦啦QWERTY


這道問題很好,它包含了兩個知識點,第一點是關於朱元璋子孫的取名規則,第二點則是關於漢字的一種造字方式。可以很明確的說,漢王朱高煦的名字並沒有違背朱元璋定下的取名法則。

朱高煦的"煦"字暗藏著"火"

先來看一下朱元璋給子孫制定的取名法則是什麼樣的。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取名法則,自朱元璋的孫子輩起,姓名都是三個字的,其中第一個字是姓氏,也就是朱,第二個字是字輩的字,而第三個字則必須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

朱元璋不僅制定的這樣的取名法則,而且還提前給每一位兒子的後代制定了20個字輩。他給燕王朱棣家的子孫制定的前五個字輩是:高、瞻、祁、見、祐。


按照上述的取名法則,燕王朱棣兒子輩的姓名的第二個字應該是"高"字,朱高煦姓名的第二個字是"高"字,這點是符合取名法則的。

朱棣這一輩人的名字都是帶木字旁的,按照五行木生火的原則,朱棣兒子輩的姓名中要有帶火的字才可以。朱棣其他兒子的名字中都有帶火的字,而次子朱高煦的名字咋一看並沒有帶火的字,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涉及到漢字的一種造字方式:形聲字。朱高煦的"煦"字是一個形聲字,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複合而成的。就"煦"字而言,它的聲旁是上半部分的"昫"字,形旁是下面的"灬",這個四點底就是"火"。所以朱高煦的名字中是有帶火的,沒有違背朱元璋制定的取名法則。


歷史守望者


這個問題其實又可分為兩個小問題,一個是朱元璋的取名規則,另一個是關於漢字的演化。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朱元璋的取名規則

朱元璋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千秋萬代延續下去,所以在給後代取名號時往往有意無意地打上了這個夢想的烙印。他一方面仿效宋太祖趙匡胤給子孫後代定字輩,規定姓名格式為:姓+字輩+名,還規定取名用字必須用“五行偏旁者”,即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而且要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即以五行循環相生為順序,這個順序是從朱元璋的孫子輩開始的。

同時,朱元璋還考慮隨著子孫繁衍,可能會名字重複,於是親自為子孫們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則和方法。按照"輩行"法則起名字.他為24個兒子的後代世系,各擬定了20個字,每個字為一世。

其中,太子朱標一系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一系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按照上述取名規則,朱棣的兒子輩姓名的第二個字應該是“高”,第三個字應該是帶火的字,朱棣的其他兒子名字中都有帶火的字,唯獨次子朱高熙的名字裡沒有帶火的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涉及到漢字的演化,四點底是由火字旁演化來的。

四點底的字在《說文解字》裡是屬“火”部,小篆字形也是從“火”。隨著字形演變字體簡化,就成了四點底。直到清朝的《康熙字典》,查四點底的字也還是查“火”部。

為了方便不瞭解文字發展變化的普通人查閱,當代的字典才另列四點底為部首。“煮”“燻”“焦”“煎”“熬”“熟”,這些四點底的字含義都和火相關,“煮”本義燒煮;“燻”本義火煙向上冒;“焦”本義物經火燒而變黃或成炭;“煎”本義煎熬;“熬”本義煎幹、炒幹;“熟”本義煮熟。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對“熙”做此解釋——“(熙)燥也。文劉琨贈盧諶詩注引此。下有謂㬥燥也四字。蓋庾儼黙注語。釋詁又曰。熙、興也。周語叔向釋昊天有成命之詩曰。緝、明。熙、廣也。毛傳本之。箋據釋詁熙、光也。雲廣當為光。按文王傳曰。緝熙、光明也。敬之傳曰。光、廣也。是古光廣義通。燥者、熙之本義。又訓興、訓光者、引申之義也。從火。巸聲。巸見部。許其切。一部。”

由此看來,“熙”從火旁,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取名規則。

朱高煦的結局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朱瞻基親征平叛,朱高煦兵敗被俘。群臣均上奏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許。後來,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朱高煦名字中帶火,最終被炙死,這是一種巧合,亦或宿命使然?


宋之魅影


朱元璋一手創建了大明王朝,也奠定了一個繁華的盛世。
不過也許是早年要飯的經歷過於慘烈,尤其是漢朝以後,諸如劉備這樣的皇室子孫都賣草鞋的情況,為了讓自己後世子孫都能吃上飯,所以朱元璋制定了嚴格的章程。
第一、嫡長子繼承製度。
第二、世襲制度。
第三、藩王制度。
凡是皇帝所生兒子,嫡長子為太子儲君,其他的都是親王。
親王的嫡長子世襲親王,其他兒子都是郡王。
郡王的嫡長子世襲郡王,其他兒子都是鎮國將軍。
以此往下類推,一直到奉國中尉.從六品。
從奉國中尉開始就不往下降了,以後無論是第幾代孫,都享有奉國中尉的爵祿。
另外給所有的兒子,朱元璋也都規定了嚴格的世襲,每個親王從兒子輩兒開始算起,中間的字都制定了嚴格的輩分,基本上一直延續到明末,這些輩分的字都沒用完。
另外子孫的第三個字,都是從“金、木、水、火、土”偏旁部首。
這也就扯到了朱棣的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火字旁沒錯,次子朱高燧,火字旁也沒錯。
只有二兒子朱高煦,只有四點底,被認為是不合規矩,甚至也有的說法是,從朱棣給兒子起名字來看,就知道他是要造反的。
實際上朱高煦的“煦”字,根據字典釋義來看,是溫暖的意思,什麼才會溫暖呢?當然是火才能讓人溫暖。
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事實上“灬 ”四點底,一直表示的是火的意思。是火字的變形偏旁。
凡是有關四點底的字,實際上都和火沾邊,比如點、烈、焦等等字。
另外在這裡有一個引申的含義,四點底在多數的時候,表示的是火的意思。
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有不同的表示,有時候“灬 ”四點底,還表示動物的腳,比如熊、燕等等。
中國的漢字在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已經歷經多種的變化,有些字中的來意更是千變萬化,比如“燃”還有“傑”字。
不過要說回朱高煦,實際上這個字根據實際意義解釋來看,完全不違背朱元璋的意思。

漫步史書


四點也是火,這是漢字偏旁的變形。

《集韻》《類篇》$䰞遙切,音標。烈火也。《正字通》灬卽火字變體。凡四點在下者俱屬火部,猶水之從氵也。

所以高煦並不違反規定。

當然,並非所有點四點底都表示與火有關。比如,熊、燕、魚等動物名稱,四點底便表示肢體。


真正鱷魚不哭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對明朝歷史有相當的研究,那麼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朱高煦名字為什麼不是火字旁這個問題,我們先從明朝皇子們的名字輩分講起。這是即使到現在仍然存在的傳統,在一些村子裡,每一輩人都會有表示輩分的字來安插在名字中,明朝的皇族也不例外。在明朝皇室,每一代皇子名字之中都有“金木水火土”這樣的五行規律存在,而且是以“木火土金水”這樣相生的順序輪轉,比如朱元璋的兒子們叫做朱標、朱棣,名字中的第二個字都是木字旁,那麼他們兒子的名字中都必須帶有火字旁,比如朱高熾、朱高燧。那麼身為二弟的朱高煦名字為什麼不是火字旁呢?

  因為朱高煦名字中的“煦”字,其底下的偏旁“灬”在古代是與“火”同音的,當然,在現代“灬”在不做偏旁的時候也念做“火”,因此朱高煦的名字是合乎明朝皇子姓名規律的。除了朱元璋的兒子以外,他的孫輩之後包括孫輩名字都是三個字的,最後一個字是出於五行的緣故,那麼第二個字是出於什麼呢?原來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過“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這樣的輩分輪轉,而他的孫子輩便是“高”字輩。

朱高熙最終死於他的侄子朱瞻基之手,雖然是自取滅亡,但是作為一個很有性格很有魅力的人,他還是有一大票粉絲,那麼你喜歡朱高熙還是他的侄子朱瞻基呢?歡迎留言共同探討。


仔仔123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大明王朝宗室的命名制度。大明王朝的命名制度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創立,字輩加以五德為偏旁的字。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見深 朱祐樘 朱厚熜 朱載坖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檢 當你看到以上名字時,是不是可以觀察到規律,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全都是以五德為偏旁,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順序依次排列。加上太祖朱元璋欽定的字輩,高瞻祁見祐 厚載翊常由,這就構成了明代皇室和宗室的姓名。

但是也有人會產生質疑,既然仁宗昭皇帝朱高熾這一輩是火德,為什麼漢王朱高煦的名字中沒有以火字為偏旁的字呢?其實,這個情況不是個例,除過太宗文皇帝朱棣的嫡二子漢王朱高煦外,明武宗朱厚照和興獻王朱祐杬的長子朱厚熙也是這種情況,是不是這些人的命名違背了太祖朱元璋親自制訂的規則了呢?其實並不是,像煦照熙等字,下邊的灬就代表的是火,如果大家實在不能理解,想一下熱煮烹煎蒸就能豁然開朗了。


代貞


明成祖太子朱高熾(明仁宗)、次子漢王朱高煦、三子趙王朱高燧。其三個兒子之名皆從“火”字旁,而“灬”亦屬火字旁,只不過是“火”字的變形罷了。


風光藝境


按五行取名,乃朱元璋所創,是按五行相生原理所取,即金、水、木、火、土,朱棣下一代,名字都帶火,如朱高熾,朱高燧,朱高煦也是這樣,四點底即火。

這裡講一個故事,杭州西湖有一景點為花港觀魚,傳說名字為乾隆皇帝所題,但是魚字繁體字下邊四點,而乾隆只寫了三點,因為三點代表水,四點代表火,此處看出了漢字妙處及乾隆的智慧,乾隆希望魚永遠在水裡而不是被火烤,顯示皇恩浩蕩,恩澤萬物的大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