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朱八戒CC


“器”是相对于“道”而言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器”就是专注于某一方面技能的人,比如农民就会种地,就像杯子只能用来装水。“道”则是融会贯通的人,不拘泥于技能,能超越于技能,得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理,是个思想家。

君子不器,意思就是说,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有大格局,有远大追求,要找到人生的“道”,而不是停留于某种技能方面的贡献。我们以几个故事讲述“器”与“道”的关系。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地,孔子一撇嘴:不会!樊迟一根筋继续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花种树,孔子再次冷冰冰地说:不懂!等樊迟一走,孔子气得大骂:小人哉樊迟也!

学种地、种花就是“小人”了?要这么说,孔子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没少当小人啊。他给人当过司机,做过图书管理员,甚至给人家主过丧,连他自己也承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说,小时候家里穷,做过很多让人看不起的事。要是这么说,老夫子不也当过小人吗?

好吧,就算孔子后来不“贱”了,洗白了,他还强调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六种技能,这个怎么解释呢?就算脱离了“小人”,总也逃不掉“器”吧?怎么理解老夫子的深邃的思想呢?

首先,孔子骂樊迟“小人”,不存在道德谴责。“小人”在古代跟今天意义不一样,古代是指代没有大志向的人,并非道德层面的谴责。也就是说,孔子骂樊迟,不是说樊迟道德败坏,而是说樊迟这个人志向不高,格局太低,不去“悟道”,尽想着低层次的“器”。

其次,“器”和“道”是两个层次,而不是两个对立面。如果狭隘地认为,“君子不器”就是不能从事专业技能,那一个人怎么生存?社会怎么进步?人类物资文明怎么创造?

我们再拿孔子的两个学生作对比,一个是子贡,一个是颜回。子贡是个大商人,事业做得很成功,孔子能有钱“出国旅游”(周游列国),全靠子贡这个金主支撑。颜回则是个书呆子,什么也不会做,就会吊书袋,穷得叮当响。

按“器”和“道”的理解,子贡就是“小人”,颜回是“君子”,那好了,你孔老夫子花人家子贡的钱,咋就那么心安理得呢?

其实不是那样,孔子并不反对“器”,否则就不会有“六艺”说法,其实孔子自己就对“六艺”掌握得非常娴熟。孔子强调的是,人应该有“道”的格局,不应该“死在器上”。

就拿子贡来说,假如子贡能从做生意这个“器”中,悟出“道”来,就是“君子”,反之就是“小人”。这个思想的立意非常高,成为所有商界人士的最高准则!如果能从中悟出“商道”,那才是“企业家”,一味盯着利润这个“器”,最终脱离不开“商贩”的格局。

请问,企业家和商贩的天地能一样宽广吗?根源在哪里,两种人的格局不一样嘛!一个追求“道”,一个堕落于“器”。

所以,“道”和“器”并非对立,而是两个层次,“器”是“道”的起点,“道”是“器”的升华,相互依存,就要看你愿不愿意,主动着眼于“道”,落脚于“器”。

像颜回这样,起步就是“道”,只有很少人能做到,这就是颜回的伟大之处,但不代表颜回完全脱离了“器”,生活中的任何点点滴滴都是悟道的“器”。子贡能被孔子视为得意弟子,也绝不是“吃人家的嘴短”,而是子贡也是“求道”的君子。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食粮,能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原因就在这里,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让我们悟出了人生的格局问题,孔子伟哉!


寻根拜祖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读书人最理想的境界,而要成为君子的一个先决条件便是“不器”。

君子不器,可以有四种理解方式,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器】是什么?

1、何谓器

器:器物;器具。

关于“器”的意思,孔子在《易传》提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说,有形的东西叫做器,无形的东西叫做道。

这个器,可以是具体存在的某种物体,也可以是一切物体的总称,而道比器高级,它是从器物的个体里总结出的整体的规律,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器物特殊之处和共同点的总的存在。

2、君子不器的四种解释

如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不同的人看到“器”字,都很容易产生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一、当器表示器物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像器物一样,照本宣科,要超脱形骸,做到因时因地而变,只有这样,才能应对随时变化的局面。

二、当器表示某种具体器物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自己,记住自己身上承载着百姓们的期望,一定不要以权谋私、忘记初心。

三、当器表示才能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切忌量力而行,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如果因为自己的才能不够,导致百姓有所损失,那自己就是不合格的君子。

四、当器表示工具时

器理解为工具,这句话就有些严厉了:你想成为君子,为政的时候就不要做别人手中的工具,你要记住,你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某个人服务。

四种解释,各有各的道理,但无论哪种解释,它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为政以德”。


剑惊禅丶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谈到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品德时候,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在历史上众说纷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那么君子不器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孔子怎样的观点呢?

好玩的国学认为,要真正理解君子不器,需要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第一,到底什么是君子,

第二器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三,君子不器这句话出现在论语为政之中,讲的是如何才能管理好政事,那么管理好政事,到底需要哪些品质。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那么君子不器如何解释,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论语中的器的意义。按照杨伯峻先生版本的《论语译注》中的说法,在论语中器字一共出现了六次,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出现在与子贡的对话中。子贡这个人有才气,但也很自大,他问孔子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下面一段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他是一种尊贵的祭祀玉器,这种玉器是盛放祭祀用品的。

第二类仍然是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你要做好事情,必须先准备好打磨好自己的工具。

第三类是孔子对名相管仲的评价,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这个器是肚量、心胸的意义。

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有器具的意思。

那么君子不器就应该解释成,君子不应该去做一个工具。这当然是很表层的解释,好玩的国学认为,这远远没有触及孔子所要表达的原意。

我们再来看易经中的一句话。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虽然不是孔子写的,但是孔子专门写了著作去解释易经,这个著作就是《易传》。易经的系辞据说也是孔子写的,所以这句话就应该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象、用。

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他要去领悟万物之道。这就像是哲学是无用之学,但却有无用之大用一样。一个君子,应该是追寻道义遵循大道的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某一种技术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君子他应该是哲学家,思考的是全局的、系统的问题,而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他不应是工匠,而应该时候全才,是大师,这样才能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

我们从论语中的另外一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关于君子不器的思想。当时鲁国的执政季康子,大概是想问孔子要人,参与国家的治理,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在这里,孔子概括了他的三个弟子的特点,并认为他们都可以从政,但孔子认为,这并不完美。要是一个人身上,有子路的果敢,有子贡的通达,有冉求的多才多艺,就更好了。这就说明,孔子认为,他的三个弟子身上的优点,其实还是器,还是技艺,远远没有达到道的程度。

从以上的分析上来看,君子不器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君子应该是追求并遵循大道的,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游于艺,还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君子应该有形而上的思维,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他应该是个具有系统思维的全才,而不是只能做某一件事的工匠!


好玩的国学


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因为《论语·为政》中提到的这句话是一句相对独立的话,并无前因后果:

子曰:君子不器。

所以这句话历来解释很多,而我们唯一能作为参照的就是《为政》二字。这是指“君子”在为政、为官、进行国家管理之时的一种行为品德。

“君子”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是指有美好品德、崇高理想的人。这种人在管理国家的时候,为何要“不器”呢?到底什么是“器”?这就是解开这句话的关键。

《易·系辞》:

形乃谓之器。

又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会和国家的方法,无非是“道、法、术、器”,“器”是在哲学思想的最底层,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种可见的,有形状的东西。或者是器物(实物),或者是外露的才干、专才,从这里,“君子不器”也可以得到两种解释。

当“器”解作实物,即“相”时,所谓“君子不器”,即“君子不相”,大致是君子不形于声色的意思。不过作为孔子门生,这一点应该是君子的入门修养。

所以这种解释取的不多。

我们看第二种解释。“君子不器”是指君子是不擅长于某一种技能的,也就是君子不是专家。在孔子的理念中,“器”不过是人们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学习各种“法”,使用各种“术”时凭借的才能和工具。在个人修养的范畴中,使用“器”来追求“道”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层次,因为相对于“君子之道”,某一方面的才能是浅薄的,虽然专精却同时是受到局限的。

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在思想追求上要打开这个局限,才能领悟“道”,从而一通百通。

真君子不能为“器”所局限,也不能被“术”、“法”所迷惑,这些都只是通往“道”的某一个阶段能帮助我们尽量靠近“道”的手段和工具。我们不能沉醉于这些而失去追求君子之道的本心。

就好像一个大领导,他需要了解内部管理吗?他需要了解前端营销吗?他需要了解人事安排吗?他需要了解市场调研吗?他可以都了解,但是绝不能陷落在这些细节之中,大领导有大领导的工作,他更需要的是公司前进方向的把舵,一个真正高层领导,绝不是“器”,但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把的“器”:各个部门的经理,就必须要是自己部门的专家。

而这些“器”的作用,就是让“君子”从这些具体的事情中解脱出来,为整个公司、社团、国家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思考。

所以,子曰:“君子不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前言:何为君子?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相传,孔子有名弟子叫子贡,子贡是一位有钱的商人,成日里穿着华服四处晃荡。孔子看不过去,便劝解道“君子不器”。

要明白何为君子不器,先要知晓何为孔子眼中的君子。

《论语》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眼里的君子,是可以为政一方之人。这样的人,往往将行动摆在言论前面,不仅博古通今,更有大局之观和实干之才,能将事态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德行感化世人。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如此。

而“器”,本意是器具,器皿,后泛指某种工具。

“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有能力治理一方的人,必须有学问,有修养,有领导力,而不是一种供人驱使的工具。至于深层意思,三叶草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01为政要通才

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当一个好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清楚天下形势,知晓百姓所思。

旱涝灾害,为政者要第一时间救灾;战事起时,为政者要能指挥军队进可攻退可守;和平时候,为政者要思考当地的教育和致富问题……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是为政者要管理与考量的,如果他只懂一个方面或者压根一窍不通,就难以施行仁政。

直白点说,当官的就是万金油,什么都得会。一个好的政治家,一定不可能只是个单纯的政治家,比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又如商鞅,既是思想家又是改革家。古往今来,无数杰出的政治人才都如此,有多重身份。

为政者居于领导地位,只有什么都懂,才能做出最科学合理的安排,别人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安排,也就是以才德服人。

所以,为政要通才,才有能力指挥别人,而不被蒙蔽,被人指挥。

02为领导要掌控全局

君子不器,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可以更上一层楼。在现代社会中,居于金字塔上层的,总是管理者。团队需要管理者,企业需要管理者,国家也需要管理者。

身为管理一个组织的领导,虽不用事必躬亲,但必须让一切尽在掌握中。

所以,作为领导者,与前面所说的为政者一样,需通才。但更重要的是,不做一个多才多艺的技工,而是做一个多才多艺的管理者。

领导统筹兼顾,规划全局,将任务分解给下属。作为领导,他在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比不上这方面的下属,但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各个领域的关联,组织未来的走向,他看得更清楚。

所以,为领导要具备全局观,掌控全局,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

03个人学习知识要系统

君子不器,落实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就是系统性地学习,将单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面,形成无限大的空间。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却在进行碎片化学习,获取碎片化的知识。这容易造成一个假象:似乎我们什么都知道,实际上我们什么都不清楚。

比如,我死记硬背西红柿是从哪个朝代传入中国的,但我既不研究西红柿,也不钻研历史。这个知识点对我来说,毫无用处,知道也等于不知道。

鲍鹏山教授说:“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人生都不完整了,还怎么当君子?

《荀子·儒效》写道:‘’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有些知识,我们就算知道了也不能成为君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自己会四种写法的“茴”字很是满意,却无法改变他悲惨的一生。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是系统性地学习。系统性学习是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举一反三,而不是照葫芦画瓢。

通过系统性地学习,我们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所长,自然有所用。

以上,就是三叶草对“君子不器”的古今意义的理解。欢迎指正!


三叶草青青


“器”,一般都解释为器具。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君子不器”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君子不器”结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去理解,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的意思,也就是说君子不应只认识到事物形而下的表面现象,更要去追求事物形而上的、“道”的真实。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一种解释是,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就是说器具各有专用,用于此者难用于彼,无法相通。君子是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自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就是说明为政者在这方面是有此要求的,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解释。


逆袭的诸行无常


为何君子不器?

看了好多个朋友的回答,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找了半天,找不到其它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所以我也免强来说几句。


首先,听朋友说,“君子不器”这句话岀自《论语 为政》中。这就透露出这句话与为政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君子”应该是指那些大大小小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器”,指的是器皿一类的东西,引申之意应该是指那些具体的事务。因此,“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特别是中高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的工作任务应该是明确一个国家、一个省……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制定方针政策、实施方案和监督管理制度等等,而不是直接去做具体的工作。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占用他把握全局、搞好宏观调控的时间。这样,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浪费了他们的精神,使心绪零乱,而且,从整体上看,工作的进展以及质量数量不见得会好。


然而,不论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深入到基层,适时收集工作进程中的新情况,发现新的问题,也更有助于改善后来的工作。有时不妨与基层的干部甚至于老百姓具体操作一番,这有助于加深上级与下级、领导与人民的感情,也会对工作在基层人们的工作热情产生推动力。所以,“器”与“不器”也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处理好。

以上是从为政的角度来说的。现在我们又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明一下。


其次,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这个“君子不器”中的“器”,就要联系到另一个概念了,那是“道”。“器”,我们可以解释为某种器皿,还可以引申为做某种具体的事务的能力。比如:杯子的用处是盛茶或者酒,牛的作用是耕地,马的作用是拉车或者征战。而泡茶斟酒的人,用牛耕地的人,使用马拉车征战的人,他们在这里是什么角色呢?他们就是“君子”的角色,而茶酒、牛、马就是“器”的角色。“道”是什么呢?道就是规律,是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遵守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的前提下才可能成功。违背规律,那就不会是事倍功半,更是事与愿违。


再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君子不器”中的“君子”,可以理解为掌握一船规律、普通规律的人。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小人”,这主要是古人的观念。“君子”是掌握规律的人,那么,所谓“小人”,就是那些具体实施、做具体工作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讲,君子并不含有褒意,小人也并不是含有贬意,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比如:大科学家和一般科技人员,就是这种关系。科学家研究和掌握的是深层的理论的规律性的东西,而技术人员掌握的只是具体的操作,深层的知识和理论他们不一定知道。

所以,“君子不器”,他们掌握“道”,掌握规律,把握宏观。小人是器,要精于具体操作。君子小人要密切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三,我们从道德领域来讨论一下。从道德领域来说此事,就没有“器”与不器的问题。主要是说一下“君子”与“小人”这对范畴,在远古时代,君子小人并没有道德色彩。只是大约到了汉朝以后,才给它附加了道德观念。也就是说,君子必定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们,小人必定是指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们。直到现在,人们在不满意别人的所作所为时,常以“小人”骂之,就是这样来的。在这里,剩下的只有德与不德的问题,不存在器与不器的问题。

到此停笔,欢迎批评!

20191024


用户60397079085


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由来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引自《论语·为政》。什么叫“器”?《易经·系辞》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有形的物质。在这里,“器”是和“道”相对而言的,二者的关系是,如果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那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由此,孔子就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孔子为何认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绝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孔子“君子不器”这句话是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因为他认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都懂。“不器”就是不能只成为某一个专业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就要温温和和地做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这就是为了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最好说明,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

“君子不器”的另一个角度解读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提出“君子不器”,是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朝着他指明的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要像有形的“器”一般,只能做一种用途,只学会或者掌握了一种专业,而应该让自己成为通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在他那个落后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见解的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跳出自己狭隘的领域和眼界,让自己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

但实际上,今天看来,孔子的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首先,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孔子所说的那种所谓“通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论从人的精力、体力和认知能力来说,即便是再伟大的人物,他也成不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的“通才”。因为在今天科技和专业技术细分领域如此繁杂的情况下,这种所谓的“通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伟大如爱因斯坦,他也不敢说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啊。

其次,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把人才都培养成通才,而忽视专才的培养。韩愈提出“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是非常正确而且深刻的。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应该是鼓励人们去争当“专才”而不是“通才”。说得难听一点,当下一些所谓的“通才”往往是看上去无所不知,实际上却是什么也不知,很容易培养出那种只知道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官僚分子”,这样的“官僚分子”不管是在国家单位还是在公司,都是发展的绊脚石,应该精简所谓的领导队伍,而充实精干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样,单位、公司,甚至是国家才有发展的希望!


乔鞅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可以说古今所有解释的人都错。

搞清楚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有助于了解后世儒家是怎样背叛和曲解孔子的。


先看看后世最有影响的一些解说: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这个是传统解说中最早直接针对君子不器的解释。

朱熹《论语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同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个是在包咸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挥,也对后世影响最大。


后世,不管是刘宝楠,康有为,还是近现的钱穆,南怀瑾,大都是在朱熹定的调子里解来解去,了无新意。


如果他们是对的,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专才,而是通才,全才,说的好像孔子在几千年以前就懂社会职业分工概念似的。


那么我就想问一句,专才是器,全才就不是器吗?能干百样活,会的多,只能是说各种器的功能集于一身,仍然是器!


南怀瑾说,政要通才,通才要样样懂,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定型的人,君子不器,放在为政篇,就是要说明为政的道理,换句话说,能文能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证明。纯粹是扯淡。


为什么这些人的解释都是错的?就是因为他们本身都是器,追求的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后世儒家,自汉之后与政治合流,为了吃饭,为了吃好饭,甘心情愿的成为皇权的依附,丧失独立人格,自诩治理天下,其实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器而已。


下面说说孔子为什么说君子不器。又为什么要放在为政篇。


先说说什么是君子,孔子没有给君子下定义,但是他举过例子,也总结过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君子的品质: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让,敏,惠,中庸


这些品质和专才通才有半毛钱关系吗?


但是君子是没有才能吗?单说孔子,“多能鄙事”“六艺皆通”“教书育人”,可见君子是有才能的,只是君子不以才能为谋生之用。


君子最根本的特点是:“君子谋道不谋食”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小人儒,求其用,以用谋食,君子儒,求其道,志在弘道。求其用者,器也,不管你会多少本事,也都是器。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之后,尤其是汉之后的儒,全是小人儒。


孔子在为政篇提出:“君子不器”--君子不是(追求成为)有用的器物。就是表明孔子的政治态度---君子不是工具,不要把自己当成工具,也不要成为别人的工具,去谋食。君子肩负天下大道,应当具备独立的人格,道行则仕,道不行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是儒家中中国第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正因如此,他活着的时候才不得志,无法取得“现实的成功”,因为他不以用示人,他死死守着他的周公之道,我们不讨论孔子的复古对不对,好不好,就说他这种独立的人格,就足够后世敬仰。


君子谋的是道--不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或者全才之士,君子是以天下为己任,以肩负道为使命,以弘道为自觉。君子不器。


吴公子燎


老施来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见于《论语·为政》,这句话说得没头没脑,让人不好理解。结合篇名”为政“,说的是孔子教育学生对如何治国理政的。


这句话里最不好理解的是”器“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看一下《论语》里的另外一篇,大概解释了一下。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傻兮兮地在孔子那里讨赏,问:”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也。“子贡厚着脸皮再问:”什么器“?孔子回答:”瑚琏。“


”器“的意思要么是食器,要么是器物,但肯定意思有所引申,大概是专业技能。瑚琏是什么呢?一种贵重的食器,但重要性不如簋。据出土发现,这是一种从西周晚期出现,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的食器,上下扣合,相当于我们的盖碗吧。总之,是用来盛饭,是个吃饭家伙。下面的图片有点不像,凑合着看吧。



古代很讲究食器,最重要的当然是鼎。那是国君诸侯用的家伙什,其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礼器的高度。如今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司马戊大方鼎就是国之重器。”问鼎中原“就意味着角逐政权,夺取天下了。



说到这里,您大概清楚了。孔子其实是批评了子贡,敲打他不要得瑟。瑚琏虽然贵重,但还不是最贵重的。因为,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以具体的技能为目标,而是要以道德为目标,换句话来说,就是尽量不要成为专业人士,咱们大伙应该一起做君子。因为,孔门有四科学问,德行(道德)、言语(外交)、政事(内政),文学(文学艺术),次序依次退减。达不到”道德“的标准的,都算是”器“。子贡很能干,擅长言语,也就是擅长外交和经商,所以是第二等的人才。总的来说,子贡在孔子那只讨了个二等小红花。


至于再等而下之,那就讨骂了。”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樊须这小子居然向孔子讨教怎么种菜,把孔子气得七窍生烟,气急败坏地骂他,小人哉!


再说两个八卦,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琏的名字出处应该是”瑚琏“。北京有个著名的小吃街叫”簋街“,很多人叫成”鬼街“,其实是深有古意,就如上文所述”簋“就是很重要的食器,到这里来吃东西,显得很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