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老闆創業六年,賣掉四套房子,產品是剛需的,現在沒錢投進去了,怎麼辦?

左工防潮


我是武夷山獨行俠:我談談我的觀點。

世上永遠有錢的人少,古人云:三貧三富活到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公司老闆創業六年、賣掉四套房子、已經說明了他曾經很有錢、很風光。

產品剛需麼?會去做的產品肯定是有市場的,否則也不會去做了。

他現在沒錢投進去了?辦法有三個:1、懂止損,把公司轉讓賣了、或許是止損的最好辦法。2、出讓一部分股份、找別人入股,也許挺過了這一陣困難時期,公司經營狀況又能東山再起。3、找個CEO改變個決策、也許公司能起死回生。

任何產品都有人做成功,在大趨勢順利的情況下、抓住機會做事情容易成功,與大趨勢逆行下滑時,光靠聰明是很難做企業成功的。

做事成功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不是光靠市場需求就可以成功的。企業文化講究市場調研、市場策劃、市場營銷、產品質量、銷後服務。中庸文化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企業文化不同、經營的理念也不同。

全體員工能一心繫公司,對於公司的困難而言、也許挺著堅持一些時間,你們公司也許又會迎來勝利的署光。

我贈送你們老闆兩句話:1、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祝題主老闆的公司好運,早日走出困境、將來生意紅紅火火吧!


武夷山獨行俠


我是從2006年就開始創業的人,做過兩個公司。創業不是一般的難,很多東西都是摸索前進。

第一家公司做了四年,最高負債70萬,最後贏利300萬,做的是一個行業軟件,只做了一個省,正準備全國打市場,結果本行業因為是高度壟斷行業,全國就兩家公司,他們自己統一開發了我們類似產品,最後我們推不下出了,公司只能關張。

第二個公司2015年創立,專注互聯網+工業企業能源管理軟件產品開發,最高時負債300萬,目前收回投入,今年收入已超千萬。

總結起來就是:

1.創業艱難,做好投入計算,要具備抗風險能力,兩次創業雖然我都負債過,但沒有賣房子,但抵押了房子挺過來了;

2.產品上不要拉大戰線,精準做好一兩個,做成精品,做成利器撕開市場;

3.創業初期,老闆要具備全面的能力,能親力親為,不能做甩手掌櫃,公司離了某人照樣可以轉,而且創業初期,公司也因為能力有限,招不到優秀的員工,老闆的技術和市場能力決定了公司能走多遠;

4.及時止損,發現行業或者產品推出下去了,儘快撤出,不能讓家庭生活受影響。

5.始終保持創業狀態,時刻注意風險,時刻研究市場,不斷提產品功能,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活到老學到老。


三隻蟈蟈明


趕緊把公司賣了,沒人要就趕緊關門,欠債太多就去申請破產。


我創業的這六年來,還沒見過哪個創業者,做產品做了6年,還號稱剛需一直還在虧損。都已經虧損出去四套房子了,現在沒錢了,還不能醒悟過來。


換句話說,這產品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但直覺告訴我,這是老闆閉門造車,還養了一大批拿工資,跟老闆一起閉門造車的員工。


市場要麼是紅海,根本沒什麼機會進去了,要麼是偽市場,根本沒人要的產品,非得這麼憑空想象,這麼折騰下去,不管哪個創業者都非死即傷。


任何行業都有低成本創業的玩法,包括房地產這樣的,需要重資金投入的公司。現在工廠到處都是,生產什麼的都有,自己創造的產品,完全可以找到同行工廠,做OEM貼牌。


我之前所在的IT行業,開工廠的話,也屬於重資產投入的 創業。但幾個創始人,實際上啟動資金也沒花多少錢,首先是場地這塊,找的是寧波很偏的地方。


再加上利用政府關係,號稱物聯網高科技,所以成本沒多少,其次是設備,假如全新設備的話,據說要幾百萬。實際上他們也就買了一兩臺二手設備,就開始招募員工,開始生產產品了。


老闆之前是同行公司的總經理,所以手上本來就有大量的B端客戶,公司沒生產之前,不少老客戶已經開始下訂單了。


所以頂多一百來萬的啟動資金就夠了,一開幹很快就能盈利,後來公司還融資了好幾筆,也就5年時間發展成了一箇中型公司的規模。


當時剛進公司的時候,據說有個大集團要收購,準備花4個億,後來因為一位股東出了點問題,沒有收購成功。假如那次成功的話,老闆直接套現一個億以上,五年時間讓當初的投入翻了幾百倍,這是在任何股市裡,都難以有這樣的投資回報率的。


賣一套房創業的老闆就很傻,如果要賣多套房創業,最後還看不到公司盈利的希望,這項目絕對有問題。能轉讓轉讓,該關門關門,做生意不要談情懷,能賺錢那繼續,不賺錢那早點止損吧。


再好的項目,一定要想辦法先去規避風險,創業公司的核心任務,是先活下去。


前期只要想盡辦法,先低成本模式運作,去測試可行性,不可行就換,可行繼續上,知道測試出能盈利,在大規模投入放大操作。

贈人一讚,手留餘香,謝謝你的支持!右上角點擊關注,每天獲得更多學習乾貨!


詹偉平財經


創業六年,已經賣掉4套房,現在沒有錢了怎麼辦?

向你老闆致敬,創業公司堅守六年,很不錯了。回到你的問題,這裡有幾點需要一一攤開說:

第一,你的產品是真的剛需?

有時候只是我們自己認為是剛需,所以你需要有數據去說明;二是雖然是剛需產品,但市場上同質化產品太多;你們的產品特點不突出;三是你們的市場運營團隊不行?

這幾點要弄明白,不然即使你們有錢再投入進去,也還會是老樣子;

第二,跟你的創業時機有關係;

在原子核物理學中,能夠核反應的最小放射物質量一旦達到臨界量,則整個變化過程便能自給自足, 這就是“臨界量(critical mass)”。也就是說,在複雜的系統中,超越臨界值可以突然釋放強大的、自我維持的反應。

TMT、區塊鏈創業觀察人張嘉裕說:

總結許多在創業和投資公司方面的經驗來看,“臨界量理論”應用於創業公司也能得到許多啟發。無論創始團隊多麼強大,如果過早地進入市場,很可能會陷入一段無盡的等待;但進入太晚,則需要與更大規模的老兵進行艱苦的戰鬥。在創業公司,時機就是一切。

創業時如果進入的時機剛剛好,這個時候消費者的觀念,市場已經有鋪墊了,你的創業可以很快起來;

進入早了,前期市場消費者的觀念習慣還需要去培育,就像馬雲的阿里巴巴,一開始做阿里巴巴網站的時候,他的業務員們花了好多的氣力,企業主還對他們愛理不理。這還是在當時互聯網在國外已經發展起來了,只是還沒有進入到中國的情況下。

而市場培育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

進入晚了,整個行業可能是一個紅海了,有很多公司已經做大,你需要跟他們拼;同時,利潤會變薄,像前期那樣爆發式增長的機會不常有。

根據張嘉裕的創業“臨界量理論”需滿足三個先決條件:

1.經濟動力;

當價格昂貴的東西變得便宜時,它會產生一種經濟動力,它可以改變主流市場採用的東西。比如說,一旦電動電池價格下跌,特斯拉和電動汽車就有可能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2.使能技術;

任何一個產品不是單一的,它需要一個跑道。

比如支付寶付款方式要基於智能手機的普及,二維碼或是刷臉技術的出現等;

3.文化接受;

簡而言之就是大家的消費習慣,文化認同等的培育;

當這三個條件都滿足的時候,就是創業的最佳時機,或者創業最順利,最快收到成效的的時機。你可以對比下你老闆的公司,看處於哪個階段。

第三,回到你的問題,當下缺錢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有幾種解決方式:

1,打包把產品賣給其他公司;

你覺得你的產品夠好,但是六年還沒有做出來,肯定有哪方面有欠缺的地方,這個時候不如把自己引以為傲的產品賣給其它人或公司;這像一個技術人員,他有他的技術實力,做出了一個好產品,然後打包賣出去,自己專注於產品研發;

2,吸引合夥人進來;尤其是那些懂你產品,厲害的人;有些是業內人士,他有成熟的市場渠道或者是團隊,結合你的產品優勢,可以很快做起來;

3,引入風投;

現在這個社會創業的話,只要你產品夠好,項目夠好;風投是追著你的。

對於他們而言,最缺的不是錢,缺的是好項目,最缺的是人,帶領一個團隊去拼出來創業人,這個比錢更重要。如果老闆深信自己能做起來,那就堅持下去。

就像劉強東的京東一樣,從一開始就燒錢不斷,重資打造自己的物流體系,到現在還在往裡面投;但是,時間已經給了他最好回報了,京東物流已經成為京東強有力的護城河了。

所以,如果值得,請堅持下去。


我是明媚,與你分享職場心得體會,創業故事,一起向上生長。歡迎關注,你的關注是我分享的最大動力。

明媚清談


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經歷,也是草根創業,做過很多項目,都是以失敗告終,也曾經賺錢,但大多數時間是虧錢,總結一下原因如下,一、對自己看好的項目過多的投入感情,對成功後的事情想得多,困難估計不足,二、資金籌措不足,沒有後續安排,每次投資創業都是賭博式投入,全力以赴,沒有後手,一旦遇阻,迴天無力,三、選擇投資項目沒有遠見或太超前,趕潮流,要嗎是競爭激烈,實力不濟,要嗎是太脫離當下,等不到成功那天。對於你老闆來說已經賣了四套房,說明情況不容樂觀,畢竟不是誰還有幾套房來賣,明智的選擇就是立刻止損,如果項目有價值,那麼可以把有價值的部分出售或合股,如果沒有人原因接手,說明其價值也值得懷疑,止損後看看自己的能力和資本,再決定今後走的路,總之,不能讓自己陷入債務泥潭,不要影響家庭生活,畢竟我們是草根,創業是為了多掙點錢,改善家庭和親人的生活,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能改變世界的人,不是用自己血汗錢創業的,不要被那些成功人士忽悠,所有創業者能成功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絕大多數都是以失敗告終,其中最慘的是揹負鉅債,成為老賴的那些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我看清這一切後,就是止損!不再創業,重新幫人打工,用自己的能力幫助老闆創業,期待老闆成功,也會有一點成就感。


lhdeng525


大家好,我是老申。

老闆創業六年,賣掉四套房子,產品是剛需,現在沒錢投進去,怎麼辦?這個問題直接反映出兩個最核心的現狀:一是老闆格局太小,二是供應連出了問題。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這個現狀。

第一:剛需要產品的競爭力在供應鏈

剛需產品是不愁消費者的,人人都需要嘛,只要看見了,總會有一種購買的衝動,按理來說,這樣的企業活得很好,發展也很快,可是六年了,為什麼現在還一直在投錢呢?供應鏈一定有大問題。也許是質量、貨源、產能太弱,也許是根本就沒有供應鏈,純脆的自產自銷,產多少賣多少,甚至可能斷貨。這樣的企業幾乎就是沒競爭力的,你再賣子再投錢也解決不了這個本質問題。

第二:六年創業一直是自己在戰鬥,格局太小

你們老闆格局太小,可能不會信任其他人。在他看來,這是剛需產品,自己掌握了生產權,於是就想自己一個人獨賺。事實上,聰明的老闆首先要做的是尋找合夥人,尤其是在這個人才流動頻繁的浮躁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不滿於現狀,追求更大的價值,留住人才最好的辦法就是企業合夥制。老闆應該放開心胸,尋找更多智同道合的創業者一起加入進來,每人出一點力,有問題大家一起分擔,也不至於賣掉四套房子一個人死撐。

第三:投錢的到底是是什麼?

六年過去了,房子也賣了,現在還要投錢,那麼你投錢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錢又花到哪去了?我也遇到過一個老闆,他就是一心追求產品的質量極致,四五年的時間,一直在做產品質量,雖然現在他的質量很好,但是銷量真的很差。在淘寶平臺上,他們同樣的產品,市場是50元左右的每個月賣上萬,而他的產品要200元一個,一個月幾乎沒人買。質量再好又能怎麼樣,沒人知道照樣是沒價值。你們老闆一直在投錢,房子都賣了四套,這種決心值得驕傲,但更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為什麼一直投錢,產品養活不了工廠麼?這樣的企業是沒有戰鬥力的。

第四:團隊太懶散,無管理無智慧

想必這是一個很懶散的團隊吧,六年了老闆一直在投錢,他的核心團隊是幹嘛的呢?一個剛需產品,居然養活不了自己的生產線,要深思呀。也許這些年下來,所有的決策、計劃都是老闆一個人“壟斷”的,聽不見意見,也找不到有建設性意見的人,公司上班一人決策權,由此可見,他的團隊是沒有競爭力的,管理是薄弱的,如果不把核心團隊的智慧用於公司的發展,那這公司肯定要一直虧下去。誰也救不了。


現在創業的確很難,尤其是那種格局小便偏偏想著賺大錢的高架子創業者。應該多找一些智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常聽人說: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很遠。要解決你們目前的現狀,首先要知道投錢的原因,然後是尋找其他創業者加入進來,讓更多的人一起來承擔創業投資風險,而不是靠老闆一個人。


淘寶美工老申


創業六年,賣掉四套房子也是正常的。創業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高風險活動,創業成功其實是小概率事件。

有報告指出,中國的創業成功率,大概只有1%。數據顯示,國內新辦公司三年後還正常營業的,只剩下1%,再過三年還在的,只有0.2%。由此可見,創業成功率確實是很低的。

一位朋友的創業路徑是這樣的:在2000年就跟人創辦了一家公司,也就是持續了不到一年時間,後來就不了了之。在2006年,在廣西投資了一個廠,以鉅虧結束。到2008年,在海南跟著親戚再一次投資,才賺回來。

你說你公司產品是剛需,怎麼判斷就一定是剛需。真正的剛需,是那些人們保持生活、生存必須的產品。而且所謂的剛需,在不同階段不同區域,也是大為不同的。

服裝是剛需,鞋子是剛需,食品是剛需,鋼材水泥都是剛需。但現在,所有的這些產品,全部產能過剩。如果你40年前投資這些項目,隨便建廠隨便賺錢。現在建設同樣工廠,大概率是鉅虧。

因為對你公司具體情況不瞭解,所以沒辦法做一個科學的判斷。

既然現在沒錢投入,那麼就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是,賣掉。

找一個有需求的投資者,或者是產業領導者,把自己的企業打包賣給對方,或者讓對方控股。這個賣給對方,還是你本身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或者其他優勢,不然人家看都不看。

其次是,尋找融資。

產品是剛需,如果是新興產業,競爭較少,有廣闊前景,那麼做一份商業計劃書,尋找融資。如果產品確實有領先優勢,那麼還是能夠得到資本的青睞。

最後是,回家睡覺。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投資項目,那麼只能關門歇業,回家睡覺。不要繼續砸錢了,因為可能是越投資虧的越多。


波士財經


產品是剛需沒什麼用,多少剛需,最後還不是敗在經營,所以關鍵是,你老闆經營剛需的過程中,是否還有機會。

找融資,找投資商

如果項目前景好,那麼不妨找投資商,這種事情老闆比我們在行。我以前在一個互聯網公司,都不是剛需,但憑著老闆的三寸不爛之舌,每每在公司經營不下去,工資發佈出來的時候,找到冤大頭來投資,解決一時的財務危機。當又發不出工資的時候,再次去找投資,就這樣過了一年有一年,至今還存活著,雖然依然是靠投資存活著,本身沒有任何盈利。


所以,如果你老闆的項目是剛需,又很不錯的話,相信還是有這樣的投資商的,願意嘗試,願意冒險,因為對他們來說,錢,真的不算什麼。

把產品變成錢

公司既然有產品,那麼就把產品變成錢,如果生產出來了,想辦法賣出去,如果沒有生產出來,有沒有什麼專利可以賣,總之呢,就是把產品變成錢。實物也好,虛擬的理念也好,賣出去就有錢了。

山窮水盡就放棄

如果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放棄吧,不要像賭博一樣,輸了不肯走,越投入可能會帶來越大的損失,要懂得及時止損。


職否


產品不行,剛需四年的產品,應該買四套房子,再存幾千萬,怎麼搞成無底洞了呢?對你們老闆儘快收手,不然會像我一樣,破產的!





有故事的創業者


如果我說你老闆就是這麼個破財的命,你會同意嗎?

我告訴你這麼講的原因:

第一:每一個創業企業,都需要明確的戰略目標,和一套如何實施目標的規劃。

如果,他的規劃是七年後盈利,恭喜你們,馬上開始盈利了。

當然,現實很殘酷,因為,他根本沒有規劃。

他沒有盈利的規劃,也不會有退出的規劃。所以,這種小老闆,失敗是有循環因果的。

在現在的年代,還這樣輪著板斧衝殺的,基本上都會血本無歸;

因為,他連創業的ABC都不懂。

草莽時代,在十幾年前都結束了,但是,他還要立志做一個草莽。

他就是有點錢,現在要還回去啦。循環因果嘛!

第二:人是自己固化人格的犧牲品


很多企業失敗,不是因為老闆聰明和堅持,而是因為小老闆們很固執。

我敢100%肯定,不止一個人、不止一個員工勸過他放棄。但是,他就是為了證明他是錯的,非要錯個一塌糊塗,自己證明自己是錯的。

很多人當別人說他錯的時候很窩火,因為,他還沒醒,誰也叫不醒。

以我們這麼多年給中小企業老闆打交道的經驗,從善如流的企業家,企業一般都不錯,出問題全是自己認為自己很牛逼的。

他們的人格模型,在成功一次後,再也不會升級了。

老子說:自勝者強。自知者明。

固執、沒有創業知識和財商的小老闆們,想證明給老子說:自重者牛!

“我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是:我的決策都是正確的,我是不需要學習的,我比所有專家教授加起來都牛。

第三:商業是專業,創業是專業,不專業即找死

這幾句話難聽,但卻是事實。

這些年看到太多創業失敗的案例,為什麼?因為,很多人把創業看作是實驗,是賭大運,是翻盤和逆襲。

事實上,任何創業都是很嚴肅的事,弄不好傾家蕩產的。需要做調研,需要評估資源,需要制定目標,需要找到合適的人,需要評估風險,唯一不需要的就是莽撞和固執。

所以,注意問題的描述:是剛需,只是沒錢了。

對於很多年和創業企業、中小企業打交道的人來說,這根本不是錢的問題。

是的,這是人問題。

人的問題沒解決,錢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大概如此,希望你和你的老闆都聽進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