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凝神的管见与修练法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忽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

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忽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

该如何做就调息凝神练法简述如下:

取站式,两脚平行开立,两脚相距与肩宽相等,两膝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保持在极度滑利状态。过直则僵硬,不利气血通行,过屈则不利放松和持久。两胯关节及腰脊各

关节虚虚对拢,脊柱自然竖直。头正项弛。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或两掌相叠,轻置于脐下小腹处。精神和全身肌肉极度放松,呼吸纯任自然,渐渐做到心静、体松、神凝。这时呼吸也变得自然深长。此即调息之初步功夫。

二、呼吸逐渐柔缓,全身柔软似觉乏力,柔若无骨或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状态。不自觉地达到心息相依,所谓依者,非移心以就息,亦非摄息以就心,要在此心湛然

晏静,自然照见呼吸之根,从调至微,不觉自相依附。但觉肾间微微动气(或呈一光团状)。久之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正气恒随吸而入。至此则谓胎息或真息,达到调息之第二层境界。

三、 胎息养之久久。两眼轻闭,眼前或眼后泥丸宫(约位于脑之正中处)或鼻根(山根》、印堂(两眉间)、慧眼(印堂上之陷門处)、 天门(卤门)等处有光发生。与此同时,或先或后,脚跟或涌泉、足趾等有气血运行之感。有道是“真人之息以踵者,谓其呼吸相称,水火两弦均平,上接天根,下接地根,与肾中祖气混合,故名真息。

上至顶门泥丸官,下至脚板桶泉穴, 九窍八门都补合, 休教一点有漏泄”。

达此即调息之第三境界。

实践体会,第二与第三境界出现的前后可因人而异。但头、腰(肾间脐内、关元或会阴)、脚气血完全打通后,达到冲气以为和,以腰为枢轴,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感受。

一呼呈辐射状,气养浩然,塞乎天地之间。使四肢有微胀变粗及伸展变长的感觉。但身中元气(真气)不随呼气而出,自喉头沿冲脉沉于丹田,使丹田气更觉充实、稳定。一吸呈辐筷状,退藏于密,吸天地精华于命门、肾间,并伴有轻灵飘逸之感。其要在勿忘勿助,万万不可执着,且要因人、因病有所变化、侧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