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士兵不是会打仗而是会走路,如何给出更好的解释?

风一样的男子0313


第一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毫无参考资料,只能我自己发挥了,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我认为,谈到“最好的士兵不是会打仗而是会走路”,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对陆军来说。

我来从“现实”中的“会走路”,和“精神”上的“会走路”两个方面解释一下。

先从楼主问题的字面意思理解,“现实”中的“会走路”说的有点夸张了。毕竟做为一名士兵,打仗打的好才是最重要的,打不好仗命都没了,还谈什么走路啊!

其次,说说做为士兵在部队走路的重要性。平时我们战士要面对各种训练、拉练、打仗演习、考核,大都与走路有关。

1.训练最多的是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这些都展现了我们军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昂扬的斗志,这个会了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2.冬季野营拉练,是我们部队每年12月份必须要组织的,每日负重徒步行军上百公里,这种走路方式极其锻炼耐力,会走路的就能坚持到最后,走不好的,扭着脚的,或者体力透支走不动的,都不算好战士。

3.在打仗演习中更需要会走路,红蓝军对抗,战场状况瞬息万变,要随时通过跑步走路调整攻击方向,走的慢了,或走的冒失了,都会造成失败。

4.打靶考核也是需要走路技巧的,在步兵战术中,持枪卧倒的时机需要把握住走路的步幅步速,否则很容易做错动作。

从以上四点看到,确实要先会走路,才会打仗。

下面我们再谈谈“精神”上的“会走路”。我们都知道在作战中,很少有一个士兵出来打仗的。战争需要我们每个士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还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这就要求士兵平时与战友们和领导们搞好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来事,会做人”大家都懂的。

一名士兵只有与大家关系好了和睦了,才能出成绩,才能有战斗力,才能走的远,才能走出自己闪亮的军旅之路。








百战军武


老牌军迷都看过《解放石家庄》吧?那就是运动战的最高境界,用最好的战士“会走路”这个词是不准确的,而应该是有一双铁脚板。解放石家庄的最重要环节,是歼灭从石家庄向保定撤退的国军精锐第3军主力,也就是军史上著名的“清风店战役”,晋察冀野战军指战员在急行军中上演了“生死时速”。



国民革命军第3军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原是北伐军序列中朱培德的滇军,抗日战争期间隶属于第一战区驻防黄河以北,在1941年中条山战役时遭到惨败,军长唐淮源战死,下辖的第12师全军覆灭(杨立青班长老范的第12师战史原型),第7师部分突围。其后被胡宗南收容重建,成为了胡部的嫡系中央军。

抗战胜利后,第3军奉命接收石家庄,时任军长为黄埔二期的罗历戎,他也是胡宗南的骨干将领,此时该军下辖第7和第32两个师,同时指挥第22师的一个团总计约30000余人。到1947年秋,石家庄已经成为被解放区所包围的“一叶孤舟”,罗历戎坐卧不安,一心想撤出这座孤城。



机会终于来了,1947年10月6日蒋介石在北平召开华北军事会议,参会的罗历戎面见老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石家庄数万人马粮弹补给非常困难,而战区又严重缺乏机动部队,不如将第3军军部及一个主力师撤到保定,可收两全其美之效。正为缺少机动兵力发愁的蒋介石,越过保定绥署主任孙连仲,稀里糊涂就同意了。

罗历戎得到批准后飞回石家庄,立即着手部置撤退,军直属队加第7师、第22师66团共约18000人,光辎重行李就装满了200多辆大车。狡猾的罗历戎同时严密地封锁消息,在10月16日大部队出动前,整个石家庄只许进不许出,因此,直到第3军离开石家庄近24小时后,我晋察冀军区才得到相关情报。



从石家庄到保定的距离是180公里,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且行军方便,不仅如此,为了保证第3军北撤万无一失,孙连仲还从保定派出部队南下接应。此时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主力正在攻击徐水,接到围歼敌第3军的命令时,罗历戎已经跑完了将近一半的路程,距离从保定出援的整编第28军李文所部,仅有90公里的行程了。

而晋察冀野战军选定的战场清风店地区,正好是这90公里的中间点,也就是说,罗历戎的第3军距离清风店已不足90华里,而我军的距离是250华里!杨得志司令员和耿飙参谋长的计算结果是,我军必须在24小时内急行军250华里,才有可能先敌到达清风店完成战术合围。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通常的强行军速度为每小时15华里左右(一般为7公里),但这个速度难以长时间保持,并且每四小时部队就要吃饭和短暂休息,否则战士们将失去投入作战的体力。因此,正常情况下,跑完这250华里大约需要一天半到两天的时间,然而军情紧急,野战军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前进,这哪里是什么“走路”,明显是“狂奔”。

政委杨成武亲自起草了直白而气势磅礴的战斗动员令,其中第二条是:“不顾任何疲劳,坚决执行命令,不顾急行军夜行军!不管没吃饭没喝水!不怕困难不许叫苦!走不动也要走,爬着滚着也要追!坚决不放跑敌人”!解放军各纵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奔袭,也不怕建制混乱,跑得最快的战士放在全连最前面,跑得最快的连放在全团后面,自17日接到命令,至18日先头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到达清风店。



1947年10月19日上午,罗历戎在行进间接到了空军的通报:“我们发现共军大批密集部队南来,距你们很近,请第3军迅速做战斗准备”,罗历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24小时之前还在保定以北进行徐水战役的解放军主力,是怎么神兵天将杀到第3军身边的。一切都晚了,当夜,晋察冀野战军将敌第3军主力全部包围在清风店地区,战至22日凌晨,全歼包围圈内的17200余人,生俘中将军长罗历戎。

军区聂司令员评价说:这次歼灭战打得很干脆,从军长到马夫没有一个逃跑掉。由于我军在野战中消灭了第3军主力,致使石家庄守敌兵力空虚,杨得志率部顺势发起解放石家庄的战役,11月10日,石家庄解放,成为华北地区第一个被我军占领的大城市,意义非凡。


度度狼gg


走路实际上是代表着机动,而现在的战争中,机动的作用是越来越大,在整个作战时间中,一般用来机动的时间都占60-70%,有的战争比如马岛战争中,英军的机动时间占到了80%。
现在各国的主要地面机动手段都是坦克和各种车辆,而坦克由于在快速机动的同时还能做好和对手交战的准备,所以成为了陆军的战斗核心。

自古以来,在正面和对方硬扛就是一种损失大但是战果小的战争手段,古代的方阵就是这样,方阵的正面最强,两个方阵对面用长矛互戳很少能快速结束战斗的。但是方阵的左右两翼和后方是薄弱环节,在军事上,最基本的战术原则就是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打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但是如何打击对方薄弱的地方,那就只有跑过去了,这就是机动。

在过去的战争中,由于技术落后,机动主要靠腿,也就是走路,所以走路也是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训练就是要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当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对方的面前时,这个仗就打胜了一半。
红军飞夺泸定桥就是典型的利用机动达到自己目的,在这次战役中,作战的重点就是走路。

在古今中外,出色的将领都是利用机动来寻找对方的弱点,从而战胜对手,从拿破仑到解放军都是这样,这样的战例太多了,解放军方面红军时期的飞夺泸定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红军用1天强行军240里的速度迅速出现在泸定桥头使防守的川军措不及防没有时间破坏桥梁。
直升机可以直接把自己的部队部署到对方的头上。

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动工具已经普遍采用了各种车辆,还有各种飞机直升机,机动速度大幅度提高,不过对于传统的步兵来说,两条腿还是最后的机动手段,而且肯定是能用上,所以过去说主力部队的标准就是能打,能走,能挨饿。


红色手电筒


历史上,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擅长的是运动战,围城打援,歼灭战等,在动态状况下作战,讲究灵活、机动,而且基本都是在我方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因此,走路、跑步、急行军、强行军,是我们战士的基本功,甚至强过战术素养、射击和打仗!


战3文集


1959年,陈锡联将军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到任之后,陈锡联将军就组织军区部队进行了一次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拉练行军。按照解放军的传统来说,这点距离应该不算什么问题,但拉练下来,陈锡联发现部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大量的战士体能跟不上,无法支持高强度的野外行军,其次是部队的基层组织也有些问题,在长途行军过程中,部队行军队伍出现了不少混乱。

这让陈锡联很忧虑,于是开始组织军区部队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后来的边境冲突中,西北吃了败仗,军区司令员被撤换,而东北则击败了入侵的敌人,这就是陈锡联练兵之后的效果。而陈锡联之所以在到沈阳之后猛抓练兵,就是因为他在拉练中发现了部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解放军这样长期在困难局面下作战的部队来说,能走路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连长途行军都出现问题,就说明部队存在的问题比较大了,就该引起重视了。

所以,在《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作为成才口中的垃圾中转站,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班长老马突然想起来要组织大家训练,搞个五公里越野,大家都跑不下来。而这种问题在钢七连就是不存在的,哪怕是钢七连垫底的老末儿白铁军,也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就是说,对好的步兵部队来说,能不能打仗先不说,最起码的是要能走路,能够经得起长途行军的考验,然后才能谈得到打仗的问题。而走路没问题的部队,一般来说训练都没问题,打仗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对军队来说,大兵团转移尤其需要组织好,如果组织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在路上拥挤,部队的建制被自己打乱,遇到意外情况需要战斗,就无法马上展开战斗队形。比如淮海战役中,杜聿明率三个兵团从徐州撤退的时候,原定计划五天从徐州撤退到蚌埠,但是从徐州出发后,因为李弥和孙元良两个兵团都想着自己先跑,本来担任后卫的部队反而跑到前面去了,争先恐后的走,几十万大军走同一条路,结果走了一天半,才过了萧县,尚未到达永城,部队就乱了,只能停下来整顿。

在长征中,红军更是多次在执行长途奔袭的任务的时候,突破步兵行军速度极限,一天之内奔袭一百公里以上,从本来和敌人平行前进的形势,一下子超越敌人,先于敌人抢占重要关口,从而一举扭转战局走向。比如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就是要赶在敌人增援部队之前占领泸定桥,掩护部队通过。如果敌人增援部队先赶到了泸定桥,控制了泸定桥,红军就很危险了。而红军在劣势状态下,要扭转局面,就只能比敌人多走路,还要比敌人快,才能抢占先机。

比敌人多走路,还要比敌人快,要比敌人更早的到达指定地点,而且经常是到达之后几乎来不及休息,就要马上准备开始战斗。这也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抗战期间,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七十四军奉命从江西赶往战场,也是经历了长途行军,也很疲劳,而且事先没有做好侦查工作,所以和正在由北往南搜索前进的日军发生遭遇战,整个部队几乎一触即溃,伤亡超过一半,军长王耀武仅以身免,也差点被俘,而七十四军当时被认为是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攻击部队。

虽然现在的部队都已经摩托化、机械化了,这种长途行军作战都有交通工具运输,不用再只靠两条腿走了。但对步兵而言,能够经受长途行军的考验,仍然是最基础的能力。因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一旦被敌人切断后路,油料供应不上,交通工具无法使用,就仍然只能靠两条腿走。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道路塌方,车辆难以通行,大量的部队都只能靠着两条腿徒步走到震区中心去进行抗震救灾,因为这是与死神赛跑的行军。

所以,《士兵突击》中,史今退伍要走的时候,许三多压住他的背包,不让他走,史今就说,别忘了你班长是干啥的,咱们是步兵,还怕走路吗?说明走路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问题,没有车票,他也可以自己步行回家。


萧武


“会走路”,其实就是说部队的机动力,机动水平。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一支部队的能力,用数字化表达,去繁就简,最后用四项数据就能完全显现:攻击力,防御力,机动力,恢复力。而一支部队,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攻击力做铺垫!我们知道,关于攻击力,这世界千破万破,唯快不破!迅捷到突如其来,让人完全反应不过来的攻击最猛烈,二战时期,德军的装备水平,就绝对火力数据,其实并未比英法苏美的军队高到那里去,甚至还有不如,可是集中装甲力量闪电突击的先进理念,让德军狂飙突进,直到苏联过于广漠的土地和严酷的冬季天气,让德国人开始顿兵城下,开始传统的城市攻坚,苏联才得以缓过气来,靠消耗战确立了胜利,即便如此,东线战局糜烂的德国,用西线抽调的残军部队,打了个阿登反击战,照样让装备人员都更充足的美英联军吃了个大憋。



三德的闪电战,充分体现机动力对攻击的加成。再回顾历史,蒙古人的一路西征,从东亚横扫到东欧,疯狂的机动能力,不但表现在战略上一路攻城略地,让对手始终来不及组织像样的抵抗,在战术上,蒙古人的曼古歹战术,其实就是靠机动力放风筝的同时,保持着回首箭的杀伤力,反复借助自己的机动能力,游斗欧洲铁皮罐头,即保持对对手的连续的杀伤,又有效保持自己很少出现伤亡,才得以靠几万战士,就完成地理跨度如此之大的远征,无论是攻击、防御还是军队恢复上,都是靠机动能力完成了无法想象的成就,那么纵观蒙古人的军事水平,无论战略战术,机动力才是他们的灵魂,世界上从没有第二支军队,能靠机动力,把自己的攻击、防御、恢复能力协调到如此完美的程度。


到了现代,第一次海湾战争,给全世界,甚至是美军自己,都上了一课,透过信息化,透过陆军直航、透过火力覆盖者些表面现象,可以直观的看到真正反映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体现,就是怎么形容,怎么强调都不夸张的快速反应、快速部署能力!这个时候,机动力才是第一位的!我军的发展历程里,在最初的艰难时期里,就抓住了核心,在没有什么装备的情况下,屡屡靠战士们的一双铁脚板,创造出一项项军事奇迹,为共和国打下了伟大的基业,这就是会走路的威力!


李三万的三万里


以前打仗确实是这样,千里突袭,实际上考的就不是打的能力了,而跑的能力。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就是比的跑的能力,只靠打只有灭亡了,多能打也没用。能跑才能以少胜多,以弱打强,否则就是宋朝的打仗水平,宋军打仗其实败仗比例并不高,但因为对方是骑兵,敌军一败就逃走了无法消灭对方主力,但自己一败就逃不掉只有全炒。能跑的部队,打胜仗时可以追击消灭敌人,打败仗时可以逃掉保存自己说不定还能杀个回马枪反败为胜。自古北方民族对中原形成优势就是因为骑兵能跑,可以短时集中大量兵力进攻,胜利后抢一票就走,而中原军队跑不过,总是被打。古代大仗都有快速跑出的战果 ,可以说军人的任务其实不是打仗,而是行军,一支军队在一场战争中80%以上的时间都没用来打仗而是行军,这种情况直到现代机械化行军才有所改变,不需要士兵自己走了,而是乘上火车、汽车、飞机赶到战场,士兵的主要时间才是用来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充分使用火车运输士兵,将士兵从东西两线调度,虽然德国总人数不如协约国,但总能在局部形成优势打仗。在抗日战争中国也是这个问题,中国士兵是步行,在上海打仗,前方已经打了一个月,后边的士兵还没走到前线,所以虽然中国总兵力多于日本,但实际上在多数地区日军总是多于中国军队的。

这一切到了空降兵时代已经改变了,士兵可以直接投入在打仗地区,这只是把会走路发挥到极至,还是在证明走的最快的打胜仗机会大。


海中岩haha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军事上的走,不是逃跑的意思,而是机动力的意思,以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成长历史来看,可以说是走的历史,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完全是灵活机动的走,赢得先机,战机!而第五次的失败恰恰是死守不动的结果。长征更是走到极致,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抗日战争的游击战,主力部队的内线,外线的转换,解放战争中凡是能打的精锐,全都是飞毛腿,抗美援朝更是双腿追上汽车轮子。

狭义上的走,就是队列,军容军姿,这个是体现军队纪律性,组织性的,和平时期也是有用的


步惊雷37


真正打起仗来了,你让模特去上前线试试看就知道士兵是走路重要还是打仗重要了!走路重要的那个是叫礼仪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