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分析《万箭穿心》的悲剧美学

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当代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豆瓣评分8.6,荣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评价这部影片说:“继《雷雨》之后最好的悲剧!”影片主人公李宝莉从头到尾,都透漏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分析《万箭穿心》的悲剧美学


影片用现实主义白描的手法,讲述一个发生20世纪90年代的故事,年近40岁的女主李宝莉搬进新房,却被朋友告知此地为“万箭穿心”不适合居住。虽然李宝莉不信邪,但还是阻挡不住不幸的降临。搬进新房不久,丈夫自杀,紧接着儿子反目,家庭分崩离析,最终被儿子赶出家门,这一系列的悲剧打击让李宝莉在肉体和精神上备受摧残。

《万箭穿心》导演王竞说:“现实主义是我觉得唯一有途径去驾驭的东西,导演在叙事中一定要有一个支点,我的支点就是我相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这部影片正是利用现实主义手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许多社会现实问题,衬托了女主人公李宝莉的悲剧色彩。接下来,我将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和结局安排这四个方面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悲剧美学意蕴。

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分析《万箭穿心》的悲剧美学


一、情感控制——悲剧主题构建

“情感控制”是软暴力的一种形式,属于心理虐待的一种,是以感情为武器操控别人的行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李宝莉的婚姻中,她既是“情感控制”的发出者,也是“情感控制”的受害者,是她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

当年李宝莉年轻漂亮,追求者众多,但是她选择了最终木讷寡言的马学武,就是因为马学武文化水平高。这种不以爱为目的的婚姻,注定婚后不幸福。李宝莉仗着自己的漂亮和城里人身份,根本没有把马学武放在眼里,马学武在李宝莉面前毫无尊重可言,这就是典型的“情感控制”的冷暴力,导致悲剧结果马学武最后跳江自杀。

电影一开始就进入悲剧主题,李宝莉因为搬家公司坐地要价而破口大骂,马学武看不惯自己妻子的行为,但懦弱的性格使他只能在楼上默默忍受。搬到新家后,马学武要拿烟和汽水招待搬家工人,被李宝莉一顿数落,还说他真贱。搬家工人的那句“兄弟,我们虽然卖力气,干粗活,但家里老婆呢,还挺贤惠的,那过得比你舒服多了,你被这样的女人过一辈真的挺可怜的!”更是衬托了李宝莉的“情感控制”对马学武的蹂躏,奠定了他的悲剧基调。

“碰上了坏事就说它是万箭穿心,我不信这个邪,我偏要让它变成万丈光芒!”从上面的这句话里,我们也看出了她的坚韧,也正是这种坚韧支撑着她在悲剧的人生里挣扎前行。导演王竞曾经说过:“能够让大家认真对待的电影是从中可以感受到分量的东西。”他正是用这种“情感控制”悲剧的主题,引起我们对现实中不对等婚姻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所谓的“分量的东西”。

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分析《万箭穿心》的悲剧美学


二、家庭危机——悲剧故事架构

《万箭穿心》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此时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受到巨大冲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导演架构起围绕“家庭危机”的悲剧故事。自始至终,女主人公李宝莉都是处在这种危机中的悲剧角色。

影片一开始,李宝莉就是营造紧张的家庭气氛,反衬自己的悲剧色彩。李宝莉的彪悍实在让丈夫马学武忍无可忍,丈夫提出离婚。此时,李宝莉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在寻找丈夫出轨的证据,她在一步一步导演着自己的悲剧。终于,在她尾随丈夫一段时间后,发现丈夫和年轻女打字员的出轨行为,一气之下李宝莉报了警,丈夫因此被罢免了厂办主任的职位,紧接就是厂子改革被下岗。当马学武得知举报者正是妻子李宝莉时,他终于不堪重负选择跳江自杀,这也是李宝莉悲剧的开始。

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分析《万箭穿心》的悲剧美学


李宝莉强忍丧夫之痛,坚强地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开始了痛苦的挣扎,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李宝莉选择去汉正街当“女扁担”维持生计、供养儿子上学,支撑起家庭重担。令她想不到的是,另一个悲剧正在向她走来,儿子因为失去自己父亲,正在与李宝莉越走越远。十年后,不惑之年的李宝莉头发早早的就白了,但是她无怨无悔,因为苦心抚养长大的儿子终于考取了名牌大学,正当她在为儿子骄傲时,悲剧再次发生,一直因父亲去世而怨恨母亲的儿子,因不满李宝莉与社会混混建建在一起,跟她断绝母子关系,将其赶出家门。

亚里士多德认为,故事情节是悲剧的灵魂。《万箭穿心》这部电影正是抓住了悲剧的这一灵魂。搭建起完整、严密、合理的悲剧故事架构,将女主人公李宝莉的家庭危机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以李宝莉在叫嚣中搬进新房子开始,将观众引入悲剧故事情节,采用白描的叙述手法,不断将悲剧故事推向深入,经历了一番苦难,他最终被自己的精神寄托儿子赶出家门,完整地塑造了李宝莉的悲剧命运。

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分析《万箭穿心》的悲剧美学


三、性格缺陷——悲剧人物设定

《万箭穿心》导演王竞曾经说:“武汉其实是一个色彩鲜明的城市,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都很鲜明,武汉的女人很泼辣、敢作敢为。”李宝莉作为汉正街上商贩性格上体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上世纪90年代在转型期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那种夫为妻纲,夫唱妇随的等级秩序已被破坏,于是出现了妻子的颐指气使和剽悍跋扈,与之相反,丈夫变得唯唯诺诺,忍气吞声。虽然这一时期女性意识崛起,但是新型的彼此尊重的家庭伦理观念还没有建立。所以导致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夫妻关系失衡,家庭崩溃。影片中李宝莉与马学武的夫妻失和,是李宝莉的性格缺陷使然,这种悲剧人物性格的设定,是在当时时代下的一种悲剧,同时也体现出电影的悲剧美学文化。

从主题构建、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分析《万箭穿心》的悲剧美学


“我们无法判定最后李宝莉上了车之后是开始幸福的生活,还是另一段悲惨的命运。我们只能说,她人生中的这一页翻过去了。”正如导演王竞所说,影片《万箭穿心》悲剧结局安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李宝莉走了,跟混混建建走了,开着那辆容易熄火的面包车,她没有给儿子留下任何东西,走得很彻底,至于她后来会怎样,留下了无限想象。在我看来,李宝莉的离开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绝望,从此她不再为了谁而去忍受磨难,她只需要活出自己,从此她的理想也破灭了。

跟儿子断绝关系的那个夜晚,李宝莉独自漫步到江边。身后一群少年燃起烟火,导演正是用孩子们的欢笑衬托李宝莉的悲凉,这种反差引起了李宝莉的深刻反思。李宝莉看见这群少年热情洋溢,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她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她感到是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孩子,此时她释然了,她决定选择离开这个家庭。在悲剧中挣扎了大半生的李宝莉,本来要接近圆满,但是又不得不离开家庭,这种具有强烈反差的结局正衬托了她的悲剧命运。

“悲剧通过模仿一个悲恸事件,引起人们对戏剧中正在遭受苦难命运的人物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达到对于观众情感的净化。”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悲剧的意义,《万箭穿心》这部影片,导演通过情感控制的主题,家庭危机的故事情节、性格缺陷的人物设定和理想破灭的结局安排塑造了李宝莉悲剧的一生,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怜悯,更引起人们对现实“家庭危机”的思考,不管生活中经历多大的变故,总能找到说服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我们不需要为谁而活,只需要活出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