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单身狗”如何解决“无后为大”的——典妻

在古代,人们最看重的就是成家,是繁衍,只有靠繁衍一个家族才能生生不息,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是在古代生产水平低下,百姓们多是穷困潦倒,每天睁开眼就只是想怎么活下去,对于取媳妇这个事,即使能娶上,也无法养育。所以为了繁衍就出了一个新的习俗“典妻”。”典当“大家都熟悉,意思就是在急用钱时把自己的东西典当给别人换取周转,等有钱了,又去赎回来。这里于典妻大概相同,哪家需要了,就把妻子借用几年用于传宗接代,之后又还回本家。关于典妻,历史记载兴趣于汉朝,慢慢的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善的制度。

古代“单身狗”如何解决“无后为大”的——典妻

民国典妻契约

在清朝,地主和富农不仅有妻,还有若干妾,中农的百分之十,贫农和手工业者百分之三十,游民的百分之九十,雇农的百分之九十九,连妻子都没有。”生活的贫困使典妻现象大量存在。

想想百分之九十九都没有能力去养活一女子,可见古代的底层是被剥削的多严重,为了繁衍,自然出现这种风俗也就正常了。

典妻虽说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姻方式,却也很是讲究仪式的,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下聘、迎娶等环节。

首先媒证,他们一开始被称作“冰人”后来叫作“红娘”,基本上十里八乡会有这么一个比较能说会道的人,只要哪家确实娶不上媳妇,香火即将断绝,这时就需要去找到红娘帮忙务寻合适的女子,当然她们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不过,这笔钱是无法省去的,只有经过红娘见证的典妻才是被官府所接受的,也就是说这一买卖算是“合法”化了。古代“单身狗”如何解决“无后为大”的——典妻

紧接着,她会去考察这户人家确实遇到了困难,无法娶上媳妇。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她就会去十里八乡寻找是否有人家愿意典妻。找到之后就需要签订合约了,合约必须是在三方,需求方,中间人和典当方共同愿意的情况下签订,一般合约中会规定对女子的要求,比如是否有生育能力,合约期间是否能够与原夫同住,几年的合约期等。

之后就是下聘和迎娶环节,因为是典妻,这两步基本能省就省了。本来就只是临时的夫妻,也不太在意这些。

在南北朝时期,典妻只是在底层百姓中盛行,可是到了宋朝,中国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百姓的收入来源从以前的农作物,变得多元化起来,已经大部分解决了温饱之后,又开始归于正常化了。可是慢慢的,中级阶层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发现典妻这一制度十分利于发展,又开始强迫老百姓典出自己的妻子用于给地主老财生子,但是这种典妻也就算作是一个生育工具了,不仅节约了费用,还合理合法。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熙宁七年,北宋闹旱灾和蝗灾,苏轼针对这件事写过一道奏折,说因为百姓欠收,出于无奈,典雇妻女给地主的有很多,希望朝廷能下发文书禁止这一陋习。

虽然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十分厌恶这种行为,但是相比于为了增加人口收入,也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是由于后期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慢慢的这种制度又开始兴起,一直到清朝末年最为昌盛,直到中国明国的成立才彻底的废除了这一陋习。古代“单身狗”如何解决“无后为大”的——典妻

可以说,“典妻制度”是旧社会极为扭曲也极不人道的一种糟粕,它是对古代女性权利的一种赤裸裸的践踏,妇女地位十分低下。女子一旦结婚,就成为男性家族的私属物;妇女没有政治地位,只能依附于丈夫;妇女没有经济权力,必须依靠男子生存,受其支配。妻子的作用在于“上承先祖,下继万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