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已经完稿,从单管放大到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大家好,我是jackie long

《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三极管”)经本人最后核对

已经完稿,年后随时可以交稿,届时希望大家支持哈!

我记得《电容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电容”)于2018年5月份交稿,直到2019年4月才出版(一般从交稿到出版大约4个月),差不多长达1年时间,这很在程度上与我第一次出书缺乏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稿件内容的诸多不规范给排版、编辑、审核等各项工作带来很多延误。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交的稿件中几乎所有电阻值标记都没有带符号,标记方式也五花八门。例如10、10R、10K、,虽然不影响文字意思的传达,但这些标记方式都是不规范的,正确的标记方式应该是:(k应该是小写,M应该是大写);稿件中几乎所有电容值也没有使用符号,而都是用u代替;Multisim仿真电路中使用的符号都是默认的国际标准(而非国标,当然,这个并非强制性的)等等。为了使稿件内容符合出版的要求,这些修葺工作就落到编辑的头上了,工作量也不小,而且有些地方还改错了,这是我的问题。然而对于《三极管》稿件内容的规范性,我却非常地有信心。

从风格上来讲,《三极管》与《电容》一脉相承,但前者相对于后者更严谨更精深。这不是说《电容》不严谨,只不过《三极管》会更全面地与Multisim软件平台仿真分析验证相互融合,理论计算的对错与否都可以使用仿真来验证,甚至两者之间的误差原因也会验证或指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三极管应用电路的理解,对于透彻理解Multisim仿真思想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也是想达到一种目标:

把很多抽象的问题通过仿真来具体化。很多教材在阐述某些概念时经常使用一些很抽象的方式,例如电路示意图,它们实际上并不能工作,这可能会导致读者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或看似理解却没办法实际应用起来,就如同书里说“这个电路某一方面的性能好,某一方面的性能差”,但为什么好或不好呢?没说明白!就相当于这本书在说“我是专家,你记住就行了”,这对于考试拿学分可能会有点帮助,然而,对于理解与应用三极管却并没有什么卵用。说得太多也没什么意义,等图书出版了你们自己评价吧,总之,《三极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里回答少数粉丝提过的一个问题:公众号的技术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感觉收获很大!那这里想问一下:你觉得收获的是那些知识点吗?相信大多数粉丝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从一个技术文章撰写者的角度,个人认为:相对于阐述知识的思路,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公众号的技术文章里有新知识吗?肯定有,但更多的内容粉丝们应该可能都接触过。大多数时候,我所做的惟一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将知识消化后用自己觉得更好的方式转达出来,新瓶装旧酒而已

。也正因为如此,我撰写的技术文章或图书里的图片都是自己画的,因为我已经理解了,也知道如何使用一种让读者更容易吸收的方式把知识呈现出来(这同时也是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换句话说,在真正好的技术文章或图书创作过程中,让作者花费精力最多的反而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采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叙述组织,而我一直都在这方面下功夫,对于《三极管》更是如此。如果只是从网上简单地复制且不加辨析地发布垃圾信息(这样可以让粉丝知道公众号还活着防止掉粉),那我宁愿不发布,更重要的是:纯粹的搬运工对我本人没什么意义,因为创造本身才有真正的价值。

最后,预祝所有粉丝

新年快乐、全家安康、万事如意!


《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已经完稿,从单管放大到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