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意欲何為?

當代藝術是一個光怪陸離,讓人無所適從的世界。不僅是大眾看不懂,即使對於業內人士來說,也沒有評價標準,這更讓人望而卻步。對於大多數藝術愛好者來說,他們寧願去了解古典藝術,現代藝術,也不願意去看一眼當代藝術。

但是,如果我們屏蔽了當下正在發生的藝術,畢竟有所缺失。所以,對於當代藝術多一些瞭解再來評判,才是明智的選擇。

一般來說,當代藝術是指當代社會正在發生的藝術現象。西方學界存在著三種分期意見:

第一種分期:當代藝術始於“二戰”結束的1945年;第二種分期認為,當代藝術從60年代開始;第三種分期以1989年為當代藝術的起點。而國內更偏向後兩種分期意見。

不管怎麼分期,藝術發展到今天,它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地擴展著,所探討涉及的問題也上升到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大眾生活等方面,堪稱上天入地,無所不包。它的影響力也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如時尚產業,大眾文化,設計領域等等。

其實,我們已經被當代藝術包圍了。

而事實上,當代藝術已經和傳統藝術不在一個範疇之內了。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這是“美”,變成了這是“藝術”

傳統藝術中,藝術服從於美學原理,藝術是美的。而當代藝術一大鮮明的特徵是反美學,去神聖化。

自從杜尚的現成品成為藝術以後,藝術史就被改寫,藝術和美就脫離關係了。藝術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什麼都可以是藝術,藝術可以是任何東西。

觀念至上

在西方的傳統裡,藝術和哲學是不相容的,原因就是藝術不是觀念化的,而哲學是觀念化的東西,而在當代藝術中,哲學變成了藝術的一部分。

當代藝術是一種以觀念表達為核心的藝術,具有一種符號和語言的特性,藝術家藉此來傳達自己的觀念。因而,當代藝術已經成為各種觀念聚集與聲音聚集的領域。

當代藝術的各種形式無一不體現出觀念性的特徵。這種觀念性特徵,也使得藝術家們更自覺地去表達對社會的態度和觀感。

在這兩大特徵下,當代藝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現成品和挪用

“挪用”這種手段始於杜尚的現成品,後來波普藝術家們把現成品這一概念發揚光大。“挪用”這種創作方式也被藝術家們不斷地拓展。

波普藝術家們挪用的典型是各種流行符號,這對當代藝術產生的深遠的影響。此後,各種挪用盛行不衰。

藝術家們的實踐從不同方面豐富了“挪用”這一表現手段的內涵。挪用的盛行也反映出當代藝術的觀念性特徵——借用各種符號來表達觀念。

無所不用的材料和媒介

在當代藝術中,除了傳統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媒介外,錄相、裝置、數字藝術、高科技材料、各種日常材料,甚至人的身體等等,都成了藝術家作品中的媒介。

藝術家對各種媒介、材料、表現形式、展示方式等因素進行深入挖掘和廣泛地運用,其實也是為了表達觀念服務,同時這也成了藝術家表達個性凸顯風格的一種手段。

藝術迴歸生活

傳統藝術是高高在上的,和觀眾是有距離的,而當代藝術是深入生活的。當代藝術與流行文化的貼近也是藝術迴歸生活的結果。

我們通常有個誤解,當代藝術是小圈子的事,離大眾很遠,那是因為我們不去了解它,而是避開它。

杜尚的繼承者約瑟夫·博伊斯提出了一個有名口號———“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對藝術概念進行了徹底的擴張,他實際上是想告訴我們:生活本身就是創造,每個人都有創造的能力,所以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當代藝術是很平民化的,它只是有著一個另類的外殼。

當代藝術由藝術家、評論家和觀眾共同完成

當代藝術的觀念性特徵使它超越了視覺藝術的範疇,往往需要藉助藝術家或者批評家的闡釋才能被公眾所理解。因此,這種闡釋也成了作品完成過程中一個環節。

藝術家創作和展示作品時,把觀看的方式向體驗式觀看拓展。因此觀看就是全身心的,訴諸於各種感官的,還包括了與作品產生身體的交流和互動。這樣,觀眾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當代藝術其實沒有那麼讓人迷惑,也沒有那麼令人生厭。如果帶著對和傳統藝術一樣的期待來觀看當代藝術,那一定會令人沮喪和失望。要把對藝術的固有觀念清除乾淨,全身心地在空間與時間中去接觸當代藝術,不帶偏見地去體會它,便會有自己深切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