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前言:大非川之役是唐朝與吐蕃在咸亨元年進行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較量,吐蕃40萬大軍與薛仁貴決戰於大非川。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結果唐軍戰敗,薛仁貴被迫約和,吐谷渾故地完全被吐蕃所控制。

一、戰爭的起因:

1、吐谷渾的戰略位置

“吐蕃怨怒,遂率兵以擊吐谷渾。吐谷渾大敗,河源王慕容諾曷缽及弘化公主脫身走投涼州,遣使告急。”

吐蕃為什麼進攻吐谷渾?

這並不是吐蕃的心血來潮之舉,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採取的戰略選擇。

吐谷渾位於今甘肅、青海地區,恰好夾在興盛的唐帝國和吐蕃王朝之間。 他實際上控制了從青海往北、往東、往東南、往西、往西南的所有交通路線,聯繫著中原與漠北、西域、西藏、甘南等地的交往。所以,佔領了吐谷渾,就等於打通了通往河西走廊的道路。

當它是唐朝屬國時,絲綢之路南道與絲綢之路北道並進,是唐朝深入西域的要衝。

過去唐朝發兵征討西突厥,多借道吐谷渾路進發,並先後征服高昌、焉耆、龜茲等地的。

此時的吐蕃已經崛起,他們從國家戰略考慮,一旦佔有據了吐谷渾,就能大大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向西可染指西域,向東可爭奪隴右,向北控制河西走廊,截斷絲綢之路北道,與唐朝廷形成對峙之勢。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2、時機的選擇:

為什麼選擇在公元656年?

唐朝的弘化公主嫁給了吐谷渾的可汗諾曷缽,除了這種姻親關係外,吐谷渾還是唐朝的藩國。所以,吐蕃一直在思考,在什麼情況下進攻吐谷渾比較有利呢?

公元656年的唐朝,是什麼情況?

此前隋煬帝三徵高麗,均以失敗而告終;唐太宗御駕親征,也是無功而返。這麼一來,高句麗的膽子便大了起來,開始在它那一片稱王稱霸。

公元655年,高句麗聯合百濟、靺鞨入侵新羅,因新羅和唐朝有盟約,所以新羅遣使向唐求救。

唐朝一直和高句麗有怨,只是唐高宗繼位不久,沒顧上管而已。這次正好有了出兵的藉口,於是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

這個仗前前後後共打了10餘年,直到公元668年,才被唐朝滅國,唐高宗完成了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沒有完成的事業。

所以吐蕃正好選擇了這個時間點來攻打吐谷渾,滅了它之後,將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安置在涼州附近。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公元656年12月,吐蕃大相祿東贊親自率軍12萬,進攻與吐谷渾關係極密切的白蘭, 使其成為自己的藩屬。

公元659年,祿東贊又開始征服吐谷渾了。吐谷渾向唐朝求援,但唐朝現在主要兵力都陷在高句麗,無暇西顧。就這樣,到公元663年,吐蕃徹底滅了吐谷渾。

吐谷渾覆滅後,青藏高原大部都處於吐蕃王朝的統治之下,再也沒有可以與其抗衡的力量了。

在此後的幾年裡,祿東贊一直駐在吐谷渾境內處理善後事宜。他雖然滅了吐谷渾,但保留了吐谷渾王室的地位,吐蕃王族與吐谷渾王室之間還有聯姻的關係。

事情還不止於此,公元670年,吐蕃在消化了吐谷渾後,經過幾年的準備,又在西域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們攻佔了唐在西域所設的十八個羈縻州縣,在於闐的配合下,攻佔龜茲拔換城,安西都護府西域四鎮、疏勒、于闐盡歸吐蕃所有。使得唐朝朝廷不得不撤銷了安西都護府的設置。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二、戰爭醞釀

當初唐朝眼看著吐蕃在西域耀武揚威而無暇西顧。但是沒顧上管不是不管,等公元668年滅了高句麗,東邊戰事告一段落,唐高宗準備要和西域的這個鄰居掰掰手腕了。

於是在公元670年,開始醞釀對吐蕃的戰爭。

1、制定戰略方針

要打仗必須要師出有名。唐朝以“護吐谷渾還國為名”,發動了對吐蕃的戰爭。

戰略目標很明確:先打下吐谷渾,扶持流亡的吐谷渾可汗歸國,建立一個親唐政權,以此作為大唐與吐蕃的戰略緩衝,切斷吐蕃與河西走廊之間的聯繫,最後使吐蕃重新臣服。

2、主將的確定

出征的隊伍是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以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總管,兵力五萬人。

這個邏娑道是大軍出征時新成立的設置,邏娑即今日拉薩,是吐蕃的首府。所以,這次發兵的終極目標,就是吐蕃的拉薩,佔領那裡以後,實行行政管理。

為什麼選了薛仁貴?

當年薛仁貴領兵赴天山,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相拒。薛仁貴在陣前三箭射死敵方勇士三人,使得九姓鐵勒降服,擒拿其葉護兄弟三人,從而威震西域。

這次配合李勣徵高麗,又立下奇功,所以要藉此餘威,征服吐蕃。


3、出兵時間的確定

唐朝朝廷判斷,當時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大部分兵力陷在西域四鎮,此時的吐蕃國內必然空虛。

唐朝軍隊要首先拿下吐谷渾,切斷吐蕃與西域四鎮的聯繫。這樣,唐朝軍隊就有了戰爭的主動權,進可直搗邏娑,退可與鎮守安西的唐朝將領會合,奪回被吐蕃佔領的龜茲、疏勒、于闐諸鎮。

4、吐蕃的反應

聞聽唐朝派出軍隊,吐蕃方面馬上做出反應,他們前來迎戰的是吐蕃的第一名將論欽陵,他就是滅了吐谷渾的祿東贊之子。

吐蕃派出的兵力是40萬大軍。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三、戰爭經過

按照事先的部署,約在670年5月底,薛仁貴率2萬精兵沿溫泉山道進擊吐蕃。

初戰取得了預想的勝利:“至河口,遇賊,破之,多所殺掠,獲牛羊萬計。進至烏海城,以待後援。”

薛仁貴兵至河口,吐蕃方面難道沒有一點提防嗎?為什麼他的軍隊能那麼輕易地殺入吐蕃腹地?

這裡的緣由,就在於論欽陵並沒有防備到薛仁貴對河口方向的襲擊。

吐蕃的論欽陵是這樣考慮的,他們的想法就是如何在大非川將唐軍趕出境外。但根本沒想到薛仁貴會南下穿插,在淬不及防下,被擄去牛羊萬計。

薛仁貴河口破敵之後,按照預先的部署“進至烏海城”。至此,他們已按預案,完成了前期的戰略部署。

同年7月,唐軍行至大非川。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關於大非川的具體地點,史學界爭議比較大,目前起碼有六種說法,一是青海海西柴達木河;二是青海湖旁的布哈河;三是青海共和縣西南的切吉平原;四是惠雲河,也就是《大清一統志》的鹽河;五是共和縣的苦海子草原;六是大壩河草原,即共和縣切吉以南的黃清河與青根河合流一帶。

據作者考證,以青海的切吉平原可信度最高。

薛仁貴是這樣制定的作戰部署:他親自帶兵前去攻打吐蕃,安排郭待封帶著輜重據險而守,待自己擊破敵軍後,再率輜重出發,與薛仁貴匯合。

在薛仁貴破敵之前,如果郭待封的輜重部隊遇到敵人攻擊,可以憑藉防禦工事進行抵禦,支撐到薛仁貴回來後再兩軍共同夾擊敵人。

這個戰術安排考慮的很周全,將軍們也都有明確的作戰任務。

郭待封雖然是副手,但他自恃是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的軍令,薛仁貴大軍一開拔,他就擅自行動了,率領糧草輜重出發向前而行。

行至半途,遭遇到吐蕃二十萬大軍的伏擊,此時的薛仁貴正在前方與吐蕃作戰,無法抽身前來支援,結果郭待封兵敗逃跑,部隊失去糧草輜重,“待封軍大敗,還走,悉棄輜重”。

吐蕃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天氣惡劣。大軍失去糧草,將是致命的。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四、戰爭結局

薛仁貴得知軍械被繳,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被迫退兵大非川。

隨之而來的吐蕃40萬大軍,圍困中薛仁貴後,與他決戰於大非川。

決戰的結果是唐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關於作戰過程,史書上寥寥幾筆帶過,只是說到結果是薛仁貴“與欽陵約和而還”,就是說主動和論欽陵求和,取得他的同意後,薛仁貴才得以帶領殘兵生還。


打了勝仗的論欽陵為何不乘機徹底消滅慘敗的唐軍,而同意了他們約和的請求呢?

其實,吐蕃和唐朝打仗,是“傾國而來,功其一役”。也就是說,論欽陵是傾全國之力而來的,其實此時的他也戰不動了。

如果和薛仁貴死戰,務求全殲的話,那麼薛仁貴必然困獸猶鬥,自己必定要損失很多人馬,就是打勝了,才會是慘勝的結局。如果唐朝再派兵前來的話,自己只有逃跑一條路可走了。

還不如放唐軍回去,自己靠現有的有生力量趕快經營好河西地區,保持和唐朝進行軍事對抗的實力。

所以,就放了薛仁貴一馬。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五、失敗原因分析

唐軍此戰的慘敗,敗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原氣候已經嚴重削弱唐軍的戰鬥力,此時的士兵已經有了高原反應。

2、繼續前進的話,環境對唐軍來說更加惡劣,有冰川雪域,行軍艱難。

3、失去了糧草輜重,大軍沒有這些軍需,是不可能打到拉薩的。

4、兵員素質的下降。當年李靖、侯君集等人平定吐谷渾時,同樣也是在青藏高原上轉戰數千裡,大小數十戰,最後仍然取得了全面勝利。此時高宗時期的兵員,其素質已經一代不如一代了。

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如何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六、戰爭的影響

聞聽唐軍在大非川慘敗,唐高宗既震驚又憤怒,馬上派人將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押送到京師候審。

其實,大非川之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待封違反軍令,薛仁貴與阿史那道真只是有一點連帶責任罷了,但盛怒之下的唐高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將他們三人全部革職除名,只是免掉了他們的死罪。

此後,吐谷渾就成為了吐蕃一個強大的軍事給養基地,向吐蕃源源不斷地提供所有軍需。

吐蕃以吐谷渾故地為依託,就近供應,不斷蠶食河西隴右,爭取安西四鎮,從此,成了唐帝國西北邊境上的大敵。

安西四鎮轉手吐蕃達9年之久,拉開了唐與吐蕃就安西四鎮拉鋸對峙局面的序幕。

《舊唐書》後晉·劉昫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