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太極拳譜》尋根探源魏美智

王宗嶽《太極拳譜》尋根探源

魏美智

摘要:作者運用翔實的歷史資料,可靠的歷史事實,證明王宗嶽《太極拳譜》是得自唐村李家在舞陽所開的鹽店;《太極拳譜》並非王宗嶽所作,而是唐村的李春茂、李仲、李鶴林等所創作。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王宗嶽在唐村、齊村教書期間,拜李鶴林為師,系統地學習了太極拳理論和武功。清咸豐年間李鶴林的孫子李嘉臻在舞陽鹽店將師叔王宗嶽抄寫的《太極拳譜》提供給舞陽縣知縣武澄清,由武禹襄抄寫帶回永年。李嘉臻之所以將武禹襄推薦到趙堡鎮學拳,其主要原因是趙堡鎮習練的是十三勢系列拳,是與武禹襄“抄自豫署”鹽店本《太極拳譜》所記載的武術理論是相一致的。從而理清了武氏太極拳太極拳的源流、傳承脈絡和師承關係。

關鍵詞: 王宗嶽《太極拳譜》 尋根 探源

一、 王宗嶽《太極拳譜》尋根

王宗嶽《太極拳譜》,即武澄清在舞陽縣北舞渡鎮鹽店所獲得,武禹襄奉母命去舞陽看望武澄清的時候“抄自豫署”的拳譜。武禹襄及其後人的著作 ,對此事多有記載。李亦畲《王宗嶽太極拳譜跋》開首就說:“此譜得於舞陽縣鹽店。”①郝少如編著的《武式太極拳》說:“禹襄、亦畲和月如老先生的著作與王宗嶽的《太極拳譜》,被現代名派太極拳奉為經典,而其中的王譜,皆出自武禹襄所獲本的傳抄。”②《武氏太極拳全書·武秋瀛傳》記載:“武秋瀛(1800—1884)名澄清,字秋瀛,自號秋瀛老人,是武禹襄大哥,咸豐壬子進士,河南舞陽縣知縣,對太極拳造詣頗深,現流傳的王宗嶽《太極拳譜》即其從舞陽縣鹽店所得。”③吳文瀚所著《武氏太極拳體用全書》記載的更明確:武澄清“於舞陽縣北舞渡鎮獲得山西王宗嶽《太極拳譜》贈與幼弟帶回永年.④”這些記載明確告訴我們武禹襄所得的王宗嶽《太極拳譜》是得自河南省舞陽縣的北舞渡鎮鹽店。

王宗嶽《太極拳譜》出自北舞渡哪家鹽店。舞陽縣舊稱鹽都,境內鹽巖總儲量多,面積大,品位高,鹽質純,產量、質量為全國同行業之翹楚。北舞渡鎮是沙河在舞陽的一個水陸碼頭,是南北鹽業的中轉站,懷商、晉商都在這裡開設有鹽店、鹽場。

要確定舞陽縣北舞渡鎮鹽店是誰家所開,武澄清是在哪一家鹽店獲得《太極拳譜》,這家鹽店必須滿足三項條件:一是該家在北舞渡鎮開設有鹽店;二是這家鹽店必須與太極拳有聯繫;三是這家鹽店必須與官場有聯繫。經篩選,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只有唐村李家開設的鹽店。

1.唐村李家最早在舞陽縣傳拳的是李仲的次子李元臣。《李氏家譜》:“李元臣,字清廉,行二,配孟氏,生一子如相,生於明崇禎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於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隨父浙江讀習,文武雙修,先後在安徽與河南舞陽傳拳育弟。”⑤從家譜記載看,李元臣在舞陽的武術活動是在清朝早期的順治、康熙年間。

2.他們在武術活動的同時,發現了舞陽鹽業商業活動的巨大潛力。李鶴林藉此有利條件在舞陽開了鹽店。李鶴林的兒子李永達、李永適將鹽業生意越做越大,開設了振德鹽場。李永達字振德,其鹽場為”振德鹽場”現鹽場匾額尚在北舞渡鎮。

3. 唐村李氏之所以能在舞陽開設鹽場、鹽店,得力於李氏始祖李清江的胞弟李清河的支屬中,有一支遷入現博愛縣劉村。劉村第七代李興鎬被乾隆皇帝“欽授修職,欽加鹽運使”,成為一位主管鹽運的官僚。這也是李氏與舞陽官場聯繫的紐帶。因此,李鶴林的孫子李嘉際、李嘉臻、李嘉芳;曾孫李廣恆先後在舞陽經營鹽場、開設鹽店時,與舞陽縣官場關係非常好。在武澄清任知縣時因武氏弟兄都喜歡武術,李氏弟兄也常教武澄清十三勢太極拳。所以,所謂武氏太極拳並非自武禹襄開始。只是武禹襄未入官場,專事武術而已。武澄清就是唐村李氏的門徒。由此可見,武澄清所得王宗嶽《太極拳譜》必然得自唐村李氏在舞陽開設的鹽店。

王宗嶽是山西人,乾隆五十年左近在唐村、齊村教了六、七年書。在教書期間拜李鶴林為師,學習太極拳、六合槍。在此期間,李鶴林將李氏《太極拳譜》傳授給了王宗嶽。⑥王宗嶽抄得的《太極拳譜>,輾轉傳到舞陽縣鹽店,由李嘉臻傳授給武澄清知縣。

李鶴林後人在舞陽縣北舞渡鎮開設的《振德鹽場》石匾額

怎樣證明《太極拳譜》是李鶴林傳授給王宗嶽呢?且將唐村李氏的《太極拳譜》的目次與王宗嶽《太極拳譜》目次加以比較,便知端的。李氏《太極拳譜》目次為:1.《無極養生拳論》;2.《十三勢論》;3.《太極拳論》;4.《太極拳解》;5.《十三勢行功歌》;6.《打手歌》;7.十三勢名目;8《春秋刀譜》。王宗嶽《太極拳譜》的目次為:1.《十三勢論》;2.《太極拳論》;3.《太極拳解》;4.《十三勢行功歌》;5.《打手歌》;6.十三勢名目。⑦從目次看,王宗嶽《太極拳譜》比李鶴林所傳《太極拳譜》少了《無極養生拳論》和《春秋刀譜》。但是,武氏後人傳下來的拳譜都沒有《無極養生拳論》的內容。如果加上《無極養生拳論》和《春秋刀譜》,目次與內容就完全相同了。

王宗嶽《太極拳譜》是原譜還是抄件。武禹襄所得鹽店本《太極拳譜》是武禹襄“抄自豫署”?還是得到的是王宗嶽《太極拳譜》的原譜?從武禹襄、李亦畲及其後輩們的表現看,鹽店本《太極拳譜》是“抄自豫署”的抄件,而不是王宗嶽《太極拳譜》的原件。如果是王宗嶽《太極拳譜》的原件,武禹襄、李亦畲不可能“參以鄙見”將原王宗嶽《太極拳譜》改來改去,有的地方改的面目全非,這是文德、武德都不允許的。因為是抄件,抄寫時又沒有將原譜的作者姓名的落款抄寫下來,後輩們將王宗嶽《太極拳譜》的部分內容誤認為是武禹襄的,有的甚至多作改動,也很難斷定其中的是與非。

李家為什麼推薦武禹襄找陳清平學拳。是誰推薦武禹襄找陳清平學拳,過去有多種說法。一是陳家溝陳德瑚介紹去的。此說的令人可疑之處是,當初楊露禪去找陳長興學拳的時候是陳德瑚介紹,可並未被陳長興接納,而是經過偷拳、多次考驗,才被陳長興接納的。如果武禹襄也是陳德瑚介紹去的,陳清平為什麼一反常態,在一月內便傾囊相授呢?二是說懷慶府知府是武澄清的同門,因為陳清平擺平了官司,所以,陳清平才在一個月之內傾囊相授。此說疑問之一是,陳清平是什麼時候與誰有官司的?是武禹襄去趙堡學拳之前,還是武禹襄在趙堡期間,還是武禹襄去趙堡之後?如果是武禹襄去趙堡學拳之前,懷慶府知府為什麼會不明不白地為陳清平擺平官司?如果是武禹襄去趙堡學拳之中,那麼這一個月武禹襄是在學拳?還是在為陳清平擺平官司?總所周知,擺平一件官司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哪能一句話就擺平一件官司呢?如果是武禹襄去趙堡學拳之後,陳清平是不是會輕信別人的一句空口白話,就輕易將太極拳精華傳授出去的。疑問之二,以陳清平當時在武林中的地位,陳清平的武德和為人,是不可能與他人有大的官司的。即使有,也早被武林同道、師兄、師弟、弟子、門生化解了,豈會讓懷慶知府出面擺平官司?武林最不齒的是勾結官府。如果是這樣,陳清平豈不成為勾結官府、倚官仗勢的主兒了嗎?如果是這樣,陳清平的顏面何存?

陳清平之所以傾囊相授根本原因還在唐村李家。其一,唐村太極宮道人李如松曾在趙堡教授太極拳多年。李如松是李倫的孫子,李世鰲的兒子。李如松弟兄二人,長為李如松,次為李如樹。康熙十年二人隨父李世鰲遷獲嘉開糧行。年長後,李如松又回唐村太極宮為道士,道號“太行老道,”長時間在趙堡傳拳。在他百餘歲的時候,任長春還找他請教、切磋武藝。其二,李嘉臻的哥哥李嘉際此時正在溫縣教書、傳拳,其弟子閻翠峰後來為清光緒九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李嘉際文武雙修,在當時的文壇、武壇享有盛名。李嘉臻正是由於這種豐厚的人脈關係,牽線武禹襄找陳清平學拳,陳清平才傾囊相授的。

唐村李氏與陳家溝陳氏世代姻親,為什麼李嘉臻不將武禹襄介紹到陳家溝學拳?究其主要原因是,陳家溝習練的是陳王廷、李巖、李仲所創的太極養生功系列拳,而李氏《太極拳譜》所傳播的理論是十三勢拳的理論,屬於無極養生功拳系列,與陳家溝習練的武術和武術理論不配套。

二、 王宗嶽《太極拳譜》探源

既然唐村李氏《太極拳譜》與王宗嶽《太極拳譜》名目相同,那麼拳譜又沒聯繫呢?我們且將唐村《太極拳譜》與王宗嶽《太極拳譜》加以比較,就會求得王宗嶽《太極拳譜》的根源。因本文的主旨是探究李氏《太極拳譜》與王宗嶽《太極拳譜》以及與武禹襄《太極拳譜》的關係,因此,只把這三家拳譜加以比較,探究其淵源,其他與此無直接關係的拳譜不在探究之列。

(一)、《十三勢論》探究。唐村本《十三勢論》全文為: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練。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高低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大明崇禎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論 李春茂

唐豪《王宗嶽太極拳經·王宗嶽陰符槍譜》所記的王宗嶽《十三勢論》在文字上與唐村本《十三勢論》沒有差別。武禹襄及其後人將《十三勢論》題目改為《十三勢說略》基本上是《十三勢論》的原文,唯第一句話改動為“每一動,唯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其餘在文字上基本保持了唐村本的原貌。武禹襄所改文字,比較將直白,與原譜所論的行功方法,有點不太著調,也不符合功理。原譜“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既要輕靈,怎麼還要“唯手先著力”?既然著力了,為什麼還要“隨即鬆開”?既然鬆開了還怎麼“貫串一氣”?顯然,武禹襄在改動這段話的時候,並未讀懂《十三勢論》的原意。

(二)《太極拳論》探究。唐村本《太極拳論》全文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面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欲長,退之則欲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拔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耆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工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二日於唐村講武堂 李鶴林

王宗嶽《太極拳論》除沒有落款外,文字與唐村李鶴林的《太極拳論》沒有差別。“右重則右虛”《廉讓堂》本為“右重則右杳”。1991年出版的沈壽點校的《太極拳譜》在《清代王宗嶽太極拳譜》中所錄的《太極拳論》在“太極者,無極而生”後面加了一句“動靜之機”,李譜、王譜、廉讓堂譜都沒有這句話。

(三)、《十三勢釋名》探究。唐村本《十三勢釋名》,全文為:“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棚履擠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勢也。棚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鋝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唐村本原題為《長拳者一名十三勢》;鹽店本為《太極拳解》;李亦畲抄本為《十三勢·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王宗嶽《十三勢釋名》與唐村本文字相同,唯李亦畲抄本“十三勢者棚履擠按踩掠肘靠”後面缺“此八卦也”四字;“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後面缺少“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勢也”共十二個字。在“採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後面又加上“此八卦也”四字,末句又加“合而言之曰十三勢”八個字。

(四)《十三勢行功歌》探究。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譜》所載《十三勢行功歌》全文為: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故變化視神奇。勢勢存心揆力意, 得來不覺費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聞靜氣騰然。尾閭中止神貫頂,滿身輕利項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惜。

“不老春”之後的文字《李氏家譜》本殘缺,據《太極拳譜》其他版本補齊。第三句“因故變化視神奇”《李氏家譜》、《太極拳譜》本均為“因故變化視神奇”鹽店本、《廉讓堂》本均為“因敵變化視神奇”。 故,原因、憑藉、根據,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動靜變化,都是非常神奇的。因為這是 “行功”中的表現出來的變化,是動與靜微妙的轉換,動中寓靜,靜中寓動的動靜美,雖動猶靜,雖靜猶動,是練拳的一種美的感受。也就是“行功”中的一種意境美。敵,敵人,因為敵人的變化,才能顯示它的神奇的地方。一個敵字,就把《十三勢行功歌》的宗旨弄混了。《十三勢行功歌》講的是十三勢的行功過程和注意事項,其宗旨正如該歌所述“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就是說十三勢的行功與敵人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敵和故,雖一字之差,卻謬以千里,改變了《十三勢行功歌》的宗旨和本意,沖淡了行功過程中的動靜關係,所以筆者認為其釋義為:靜中包含著動,動中包含著靜,靜亦動,動亦靜,這樣的變化表現出來是一種神奇的美感。第五句“腹內聞靜氣騰然”,唐村《李氏家譜》本為“腹內聞靜氣騰然”。李氏《太極拳譜》譜為“腹內聞靜氣騰然” 鹽店本為““腹內松淨氣騰然”。“松為“松靜”的別字。聞靜與松靜,代表兩種不同的境界。聞靜,是一種至靜的境界。行功者進入至靜狀態後,聽得到自己血管中血液的奔流唰唰聲,心臟跳動的咚咚聲。松靜時一般習練者入靜的初期境界。第六句“尾閭中止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王宗嶽本為“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中止與尾閭中正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尾閭,俗稱尾骨,尾巴骨,即長強穴所在的位置。“尾閭中正”,是習練十三勢功法的身法要求,習練者在習練時,要作到身體週週正正,不偏不倚。尾閭中止是習練十三勢功法的行氣要求。即在行功時要深細呼吸,將氣行至尾閭穴,然後再換氣,使氣循經向上,直貫百會,實現 “頂頭懸”。“神貫頂”與“滿身輕利”是指練習太極拳時內氣流暢,精神貫注,全身放鬆,內氣流暢不滯。

(五)《打手歌》探究。李氏《太極拳譜》中的《打手歌》為七言八句,全文為: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聚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剛柔快慢自有為,形觀耄耋能御眾。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 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二日講於唐村講武堂

李鶴林

《打手要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王宗嶽本為七言六句,缺“剛柔快慢自有為,形觀耄耋能御眾”兩句。《廉讓堂》本也為七言六句,卻將“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 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打手要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與《十三勢論》合在一起,另列篇名為《打手要言》,落款為“禹襄武氏並識”。意思即為“本文為武禹襄所撰寫,並題了款識”。武禹襄所得鹽店本《太極拳譜》全文都為武禹襄抄寫,哪裡有什麼款識?李亦畲此說顯然是錯誤的。

(六)《十三勢行功心解》探究。李氏《太極拳譜》中《十三勢行功心解》全文為:以心行乞,務令沉著,乃能收劍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的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挽的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須正中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也,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捕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似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為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劍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往來氣貼背,劍入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行功心法辯

李仲

王宗嶽本《太極拳譜》標題為《十三勢行工心解》。功,功法;工,做工。顯然其文字不確,有詞不達意之嫌。《武禹襄太極拳譜》題作《十三勢行功要解》但內容篡改很多,加上了武禹襄的個人理解。《廉讓堂》本七拼八湊將《十三勢行功心解》與《打手歌》的部分內容合之為一,另列篇名為《打手要言》,落款為“禹襄武氏並識”。

(七)《十三勢名目》探究。李氏《太極拳譜》十三勢名目:攬雀尾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式 進步搬攔錘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攬雀尾 倒攆猴 斜飛式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海底針 扇通背 撇身錘 卻步搬攬錘 上勢攬雀尾 單鞭 雲手 高探馬 左右分腳 轉身蹬腳 進步栽錘 翻身撇身捶 反身二起腳 上步蹬腳 雙風貫耳 轉身蹬腳 斜單鞭

野馬分鬃 玉女穿梭 單鞭 雲手 金雞獨立 倒攆猴 斜飛勢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海底針 扇通背 上勢攬雀尾 單鞭 雲手 高探馬 十字擺連 喜鵲蹬枝 上勢攬雀尾 單鞭下勢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轉身擺連 彎弓射虎 上步攬雀尾 合太極

王宗嶽《太極拳譜》中多了“肘底看捶”、“上步瞪腳”、“上步挫捶”、“雲手下勢”等幾個動作,其餘兩拳譜基本相同。譜中的“ 雲手”、“扇通背”,《廉讓堂》本作“紜手”“三甬背”,除了字的寫法外,基本沒有什麼差別。

通過上述七項研究,可以看出

第一,鹽店本《太極拳譜》出自李氏《太極拳譜》。但是,李氏《太極拳譜》每篇拳論都有創作者,創作年代,在何處所作講演。鹽店本與李氏《太極拳譜》基本沒有差別。只有個別文字存在些許不一致。但是,字不害意,顯然是同源共流。筆者以為,每篇拳論落款是王宗嶽抄丟的可能性很小。王宗嶽本人是一位教書先生,對文字是很嚴謹的,不會輕易抄錯。況且,該譜還經過了在他的師兄、師弟、師侄手裡的輾轉。如果有錯誤,也一定會糾正過了。只有武禹襄匆匆“抄於豫署”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第二,從拳譜的創作年代看,李氏《太極拳譜》從明朝萬曆年間到清朝乾隆年間歷時200餘年,傳承有序。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王宗嶽在唐村、齊村教書期間,拜李鶴林為師,受到了李鶴林的系統的太極拳理論和太極拳武功的良好教育,在乾隆五十八年李鶴林七十八歲生日時,王宗嶽送了一幅鎏金巨匾,上面由王宗嶽親書四個大字:“武元傑第”。落款為乾隆五十八年歲次王宗嶽敬贈。因此,李鶴林傳王宗嶽傳承清楚。武禹襄“抄自豫署”的王宗嶽《太極拳譜》出自唐村李家拳譜,譜牒源流清楚。

第三,拳譜傳遞人脈清楚。清咸豐年間李鶴林的孫子李嘉臻在舞陽鹽店將師叔王宗嶽抄寫的《太極拳譜》提供給舞陽縣知縣武澄清,由武禹襄抄寫帶回永年,並介紹武禹襄到趙堡找陳清平學拳。《太極拳譜》傳遞的關係,也證明太極拳源流清楚。

第四,拳譜傳遞系列清楚。唐村李氏與陳家溝陳氏世代姻親,為什麼李嘉臻沒有推薦武禹襄到陳家溝學拳,而是將之推薦到趙堡鎮?其主要原因,是趙堡鎮與陳家溝習練的太極拳不是同一系列。陳家溝習練的是陳王廷、李巖、李仲所創的太極養生功系列拳;趙堡鎮習練的是十三勢系列拳,與武禹襄“抄自豫署”鹽店本《太極拳譜》所記載的武術理論是相一致的。而陳家溝的太極拳與武禹襄所炒的《太極拳譜》無論在理論上、實踐上都有很大差別,即所謂同源不同流是也。

三、 王宗嶽《太極拳譜》補遺

除了上述七篇拳論外,李氏《太極拳譜》的第一篇為李春茂《無極養生拳論》。

查閱武禹襄所得王宗嶽《太極拳譜》沒有這一篇拳論,《廉讓堂》本《太極拳譜》也沒有這篇拳論。但是,武氏傳人的著作中卻發現了《無極養生拳論》的蛛絲馬跡。一是《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中多處出現《無極養生拳論》的字句和內容。如在《總綱形意無極學》中說:“無極者,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運之理,但斤斤於天地自然順行之道,氣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體質虛弱,陽極必陰,陰極必死,於此攝生之術,概乎未有諳也。惟聖人獨能滲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出歸元,保合太和,總不外乎後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能生一氣者是也,⑧”在這段文字中,孫先生將“惟三教融易聖人獨能滲透逆運之術”一句中,刪去了“三教融易”四字,將”復出歸元”誤寫為“復初歸元,”將“五行八卦之天理”改為“五行拳八卦拳之理,”其餘無一不是李春茂《無極養生拳論》的原句。在同一書中的《太極拳學·第一章·無極學》又寫到:“無極者,當人人未練拳術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所蔽,於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不知修,外不知養,以致陰陽不和,內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惟聖人有逆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後天中返先天,化其拙力,引火歸元,氣貫丹田。⑧這段文字孫先生雖然在文字上稍作了些改動,但是,內容仍基本沿襲了李春茂《無極養生拳論》文字和內容。

同樣的文字也出現在孫祿堂的傳人於化行著《太極拳全書》中。在“自序總綱無極學”一篇有以下文字:“無極者,當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想、無形影、無他無我,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運之理,但斤斤於天地自然順行之道,氣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體質虛弱,陽極必陰,陰極必死,於此攝生之術概乎未有諳也。惟聖人獨能滲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出歸元,保合太和,總不外乎後天五行之術八卦拳之天理,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一氣者是也。”⑨於先生除了刪掉“三教融易”外,其餘皆為李春茂《無極養生拳論》原文。

孫祿堂原名孫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十五歲時,從郝為真學太極拳。郝為真(1849-1920),名和,字為真,河北永年人。他體貌魁偉,敦厚堅毅,

嗜好武術。觀看李亦畲打手後,遂改從李亦畲學習太極拳。他勤學苦練,六年如一日,李亦畲觀其誠篤,遂悉心授。民國初年,郝為真去北京訪親友楊健侯等,臥病逆旅,孫祿堂為其延醫治療,郝為真感其誠,遂授以武氏太極拳。這說明,孫祿堂、於化行的這些武術理論,出自郝為真,出自李亦畲,出自武禹襄。那就是說,武禹襄在鹽店本拳譜中,應該有《無極養生拳論》一篇。因為並不完全武禹襄及其後人沒有進行系統研究。到了孫祿堂輩,才開始系統研究和運用。

孫祿堂文章的標題為《總綱形意無極學》;於化行的標題為《自序總綱無極學》。兩位先生為什麼都寫為“總綱無極學”?查閱唐村李氏《太極拳譜》,李春茂的《無極養生拳論》為拳譜的第一篇。孫、於兩位先生得到的拳譜,這篇拳論也應該是在第一篇,這應該是兩位老先生都稱之為“總綱”的原因。

為什麼兩位老先生不將《無極養生拳論》的內容講齊全,而只用其中一段呢?考之原譜,原來是原譜該篇拳論有點殘缺,缺少後半段及落款。所以,他們沒有可能全部引用該拳譜的全部內容。為了使太極拳愛好者不留缺憾,現將李春茂的《無極養神拳論》參以它本李氏的《太極拳譜》予以補遺:無極者,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運之理,但斤斤於天地自然順行之道,氣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體質虛弱,陽極必陰,陰極必亡,於此攝生之術概乎未有諳也。惟三教融易聖人獨能滲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出歸元,保合太和,總不外乎後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功能生一氣者是也,吾練功深感之無極養生功乃人之無意、無形聯先天極妙之主體沖和之本始陰陽動靜之初源也。萬物之生,負陰抱陽,人之真元所從而來,靈明所從而抱,無極生太極矣!於此而與五行八卦元通,通則變,完全人身之陰陽而保此靈明者也,永人之天年,暢達人之血脈筋骨,欲從後天返先天而衛生之術,無極養生功者,苟以異端目元遠矣,無極養生功有百益而無一害,雖以之強吾氏族也,謂世裔賢徒大功練而遠矣,謹無極養生論焉。

大明萬曆庚寅年歲次於太室祠傳拳訓論  李葉蓁

鹽店本中所缺的《春秋刀譜》可能與王宗嶽的個人愛好有關。《春秋刀譜》刻在千載寺春秋亭前的一塊石碑上,王宗嶽每日可見,也不太稀罕。王宗嶽喜愛槍法,他在拜師李鶴林學拳的同時,也學得了李鶴林傳授用的心意六合槍,並錄有心意六合槍譜的一部分《陰符槍譜》。

現將千載寺關聖殿門前所刻的《春秋刀譜》錄之於次:

《春秋刀訣》

關聖提刀上霸橋,白雲蓋頂呈英豪,上三刀赫殺許褚,下三刀警退曹(遭)操,白猿託刀往上砍,一棚虎就地飛來,非分刀難遮難擋,十字刀劈砍胸懷(腹),翻身一刀往上砍,磨腰刀回(古)樹盤根,左插花往上急砍,舉刀磨旗懷抱月,舞花撒手往上騰,落在懷中又抱月,起刀反身往上衝,刺回一舉赫人魂,插花往左定下勢,白雲蓋頂又轉回,右插花翻身往上砍,再舉青龍砍死人,翻花往左定下勢,白雲蓋頂又轉回,挑袍翻身猛回頭,十字分鬃直扎去,花刀轉下銅翻杆,左右插花誰敢拒,花刀轉下鐵門閂,捲簾倒退誰遮蔽,花刀左右往上砍,十字一刀忙舉起。

千載寺關聖殿碑錄 如椿抄

這篇《春秋刀訣》的抄寫者為李如椿,是李鶴林的父親,是李元善的長子,李仲的長孫,王宗嶽的師爺,也是一位文武雙修的武術家。《李氏家譜》:“如椿,字萬年,配辛氏、張氏,行二,生二子,長旺林,次鶴林,生三女,生於康熙十八年己未五月初八日,早年千載寺習拳,河內縣學學習,文武庠生,濟源教書傳拳。”⑤

經過補遺,王宗嶽《太極拳譜》就與唐村本《太極拳譜》成為目次、內容完全相同的完整無瑕的拳譜。

參考文獻

①王宗嶽等著:《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郝少如編著《武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③姚繼祖著《武氏太極拳全書》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④吳文瀚著《武氏太極拳體用全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版

⑤唐村《李氏家譜·世系》現存唐村

⑥魏美智《王宗嶽生存年代考》《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09.2

⑦唐豪編著《王宗嶽太極拳經·王宗嶽陰符槍譜》民國二十五年中國武術學會發行

⑧孫祿堂著《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 香港迷思達蕾科藝公司2000年版

⑨於化行著《太極拳全書》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王宗嶽《太極拳譜》尋根探源魏美智


王宗嶽《太極拳譜》尋根探源魏美智


王宗嶽《太極拳譜》尋根探源魏美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