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他們,這樣守護心中的光 !7天,124個屯!肇州16人小組的“走屯日記”

疫情來臨,肇州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輿論應對組組員、“90後女生”孫巖巖,7天走了124個屯,她向記者講述了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2月15日,孫巖巖一個人開車到永樂鎮和新福鄉。兩個鄉鎮都位於肇州縣的西部,彼此相鄰。因為是女生,她被“照顧”到這裡來。

其他男同事,去的村屯,距離都很遠。

前一天(2月14日),為深入到全縣各社區、村屯實地查看基層宣傳落實情況,縣委宣傳部專門成立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宣傳督查工作組”。

他們一共16個人,戰疫一開始,16個人第一時間迅速“潛入”全縣104個村黨支部微信群。

但104個村下轄732個自然屯,即使把手機容量加爆了,也做不到全部“佔領”。

下去,一定要下去,只有一個屯一個屯地走,才能心中有數!

七天時間,孫巖巖走遍了茫茫白雪中的2個鄉124個自然屯——

“我聽到大喇叭響徹在村屯的四面八方……我看見一點一滴的善良和擔當,我看見百姓與國家之間患難與共的骨肉真情,我感受到了一種無聲的力量……這真是一場人民戰爭!這一切在我心裡,連成河、連成海、連成了中國故事。”

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冬日的永樂鎮永樂村

原則

“我們下去,都要帶著通行證,否則村口站崗執勤的人是不給面子的,儘管有一名鎮裡的幹部陪同,在永樂鎮我還是吃了兩次閉門羹。”

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孫巖巖與永樂鎮副鎮長李洪濤鎮一起挨個屯子巡查

“2月15日上午,我到的第一個村是永樂鎮新隆村,在村口處,村書記劉清豐正在卡口值勤,我下車和他說明來意,他說特殊時間,路口封了,外來人不允許進,請我理解。最後到底也沒讓我們進。我是用村支書手機與屯幹部視頻連線的形式聽廣播響沒響,喇叭喊得啥,條幅掛沒掛……”

走到新福鄉新發村時,我們打算抄近路,去自學當那個屯,也沒有成功!最後,我們從屯後邊多繞了好幾里路,才到了自學當。我到永樂鎮清華村,是在一個草甸子裡,交通不好,屯子不太大,我去的時候,一個老爺子,他就在卡口那守著。

我說:“老爺子你多大歲數了?”

“60多了。”他說

我說:“在這給你錢啊還是咋地啊?”

他說:“不給錢,我不要錢!”

我說:“那你整天在這站著幹啥呀?”

他說:“年輕人都忙,村幹部好幾個村子地跑,我沒啥事,我就在這瞅著,不讓外來人進。”

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守在清華村口的60多歲的老人(左)

“那些天,我一直在鄉下,就是各個屯子走,誰家有什麼事都能碰到,白事就碰到十多家,人們都不大操大辦了,也就兒子、姑娘六七個人,把逝去的老人悄悄送走。紅事都推遲了,為了抗擊疫情,老百姓都在遵守大原則。”

“這一切親歷,都讓我特別有感觸,我覺得老百姓很難得,他們都有‘管好自己’的意識,他們對自己本屯子人是放心的,因為都知根知底,但他們對外面的人和事不瞭解,所以在百姓之間,村屯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護好自己一‘大家子人’(一屯子人)的防範心理。”

恩情

孫巖巖正在挨個屯走的時候,在工作群裡看到了肇州縣紅十字協會發布的一條信息:肇州鎮萬寶村的一位大叔捐了一萬元錢。

“我是啥心情呢!咱看那電視上,這南方多緊張,湖北、武漢都啥樣了,那麼多人得病,救護車直叫喚,那麼多人送進醫院,大夫護士拼命,急得都直哭,出發都像上戰場似的,都摁‘手押’,籤‘生死簿’……我說——‘捐’!”

這段話,是記者在聽到孫巖巖說到這個事後,把電話打給孫志富時,他說的話。

正月十二那天早上,66歲的孫志富到縣裡銀行取了一萬元錢,直接去了當地紅十字會。

13年前,孫志富的兒子因車禍不幸去世,留下五歲的孫子,孫志富和老伴養豬種地把孫子養大,現在孫子18歲了。

“這一萬元錢是孫子的讀高中的上學錢,開學了我再掙,再掂兌!國家現在難啊,我不能看著!孫子小的時候,縣裡鄉里都給捐過款。”

這次,永樂村村民共給武漢捐款五萬八千多元。第一個捐款的,是55歲的付啟龍,他捐了1000元。以下是記者採訪他的錄音——

“我那啥……這國家有難處了……這國家……老農民種地不花錢,反而給糧、補錢……嗯呢,我妻子得了癌症,看病國家還給報銷,原先我那土房要倒了,國家給蓋了小磚房,我是因為這個,不管咋地吧,我非常感謝國家……”

“……別的我都不看,我成天就看新聞頻道,這家式的……全國人民都往武漢去,我沒有多還沒有少嗎?不捐總覺心不得勁似的,國家好咱們才好呢……”

54歲的孟慶海捐了50元,都是一元一元的,是去年冬天他媳婦賣糖葫蘆掙的錢。他說他跟老媽住一個院,老媽81歲了,特意過來告訴他捐款的……

“我家過去啥樣?現在啥樣?屯鄰都看著呢!國家對我有恩,現在國家有難,我得出一份力!”永樂鎮六烈村貧困戶陳立友,2月7日一早就去捐款。

孫巖巖說:“我們不鼓勵、不接受貧困戶捐款,可我們擋不住他們古樹般的深意,擋不住他們跟國家之間早已紮了根的情感!疫情面前,那麼多脫貧戶都站了出來,那些大爺大娘叔叔嬸子的名字,在我心裡能叨唸出一大串,能列出幾頁紙!”

軍禮

時間是大年初三,地點是興城鎮福山村委會。

9位退役軍人,也都是共產黨員。

這一天,他們站在黨旗前,行軍禮宣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們是退役軍人,我們是共產黨員,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參加這場戰鬥——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村子裡的退役軍人黨旗前宣誓(婁嘉辛在卡口執勤,未能參加)

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康義(77歲)、張子信(71歲)、肖繼貴(70歲)、陸金龍(69歲)、紀得才(60歲)、劉顯峰(44歲)、肖鳳鳴(40歲)、張冬雪(29歲)、婁嘉辛(26歲)。

村黨支部書記肖鳳鳴也是退役軍人。疫情來臨,他寫下一份號召書:“我們曾是中國軍人,我們來自老百姓,又回到老百姓中間,我們是人民子弟兵,我們要始終堅持‘一朝入伍,終生為民’的軍人本色。”

出征前,肖鳳鳴為剛剛宣誓的幾位戰友整理衣帽,戴好口罩,熱烈擁抱……

在9名退役軍人、共產黨員的帶動下,全村又有20多位村民站出來報名參加志願者,福山村的疫情防控指揮部就此正式成立。

防疫過程中,9名退役軍人鐵骨柔情,他們始終在做一件特別的事——照顧村裡那些鰥寡孤獨的老人、貧困戶、留守兒童,一家一家去看望,送去吃穿用品……

他們第一個看望的是88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邵慶彬,老人一個人守在兩間平房裡。老兵說,原本兒子打算來接他去過年的,可病毒卻把他一個人隔離在這兒了!

“我從窗戶裡看見有人來,我心裡就樂了!有人看我這老頭子來了!”

孫巖巖:“退役軍人在這場疫情面前都站了出來,他們默默無聲,但卻以一個軍人的本色要求自己,站在了人民前面。”

春意

勾金田今年66歲。1982年,他就是村裡的民兵連長,這麼些年一直任村裡的幹部,現在他是永樂村黨支部書記。

四十來年,誰家灶坑門朝哪開,他知道;每家每戶婚喪嫁娶大事小情,他了如指掌;全村有多少條路,有多少岔路口,都在他心裡。

永樂村轄7個自然屯,總人口5342人,佔全鎮人口1/4。

疫情發生,勾金田按照上級要求第一時間排兵佈陣,成立7個防護巡邏隊,腦子裡瞬間形成作戰圖,全村95條村屯、林間、田間道路全面封堵,設立4個應急出口。

全鎮13個武漢返鄉人員,永樂村就佔了9個!村醫褚永波第一時間被召回,與大家按屯排查,迅速居家隔離9人及與他們密切接觸的46人,目前已經全部解除隔離。

一村老小,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婚喪嫁娶、春生夏長、生產生活、大事小情交織……當前防疫是焦點,但5000多口人的日常生活,咋擺佈才能有序?永樂村人該如何面對這場疫情?

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66歲的老支書勾金田在貼防疫宣傳單

我跟著老勾書記一起下到永樂村,因為路口封住,我倆走了得有三四里路才到了村子,這裡臨近肇大公路,他指著一排大棚告訴我:很多人都愁著菜咋賣,那時候我們早都賣光了。

老勾書記說:“因為封路時我們第一個就想到必須在這兒設倆應急出口,18戶菜農、39棟大棚,裡面種的都是包飯包的大白菜葉,七天掰一次,眼看著就要上市了!菜農急著盼著我們想辦法。鎮裡村裡的幹部趕緊聯繫買家,永樂村連隊幹部鄭洪傑專門把守,隨時給車輛人員消毒,外來車一律不準進村,清一色動用自己村裡的車。從大年初三開始賣,集中銷售在初八九左右,到了正月十七八基本賣沒了,39棟棚子收入46.8萬元。這邊罷園了,拔了白菜根,那邊育苗池子裡的秧苗也長高了……這棚子裡的秧苗一茬茬輪作,耽誤不得!你現在去看看——白菜、辣椒、豆角,39棟大棚一片綠油油、水靈靈,五一又該賣了!”

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守在蔬菜應急出口的永樂村連隊幹部鄭洪傑

肇州“90後女生”孫巖巖“沉得住”的下沉工作幹部


大棚裡的秧苗綠色可人,圖中為白菜套種豆角。

馬上要春耕了,正是溫室育苗時節,我進到一個棚子裡,一對年輕夫婦正在忙活,女的在給瓜苗灌筒,男的在栽秧子。年輕的妻子跟我說:“往年都是僱人,今年全村沒有一個僱人的(儘量不聚集人群),都是自己家裡的人,起點早、攤點黑……她說著,眼睛裡發紅了,她說國家在這麼大災難面前,卻把我們安安全全地保護在家裡,不缺吃穿,菜籽都是村裡的幹部給買回來的……”

孫巖巖說:“就在我離開永樂鎮的時候,看見23歲的‘90後’王安旭在站崗值勤,一個月來,他始終守衛在那裡。他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也是一名退役士兵(特種兵),還是一名共產黨員。”

記者將電話打給王安旭,他說:“我站崗的地方就在永樂鎮十字街路口,經常能看見鎮裡幹部忙碌的身影,聽到他們沙啞的聲音,看到了那麼多的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戰役中,我想了很多很多,我在想什麼是祖國,什麼是眾志成城,什麼是團結一心!”

孫巖巖講述了肇州黨員幹部、普通村民的義無反顧,日夜奮戰和守望相助,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故事折射出了平凡中的偉大,讓記者感受到了這場戰“疫”背後的波瀾壯闊,看見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的源泉。

孫巖巖說:“此時此刻,全縣人民正有條不紊地投入到備春耕的忙碌中,棚室裡的秧苗像一幅盎然春色圖,染綠了這塊正逐漸回溫的遼闊大地。”

來源∣大慶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