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涧西,嵩山路的不解缘


洛阳涧西,嵩山路的不解缘


洛阳涧西, 嵩山路的不解缘

若干年以前,这个地方不能称之为路。不过是洛铜西围墙和洛轴东围墙之间的一条狭长的地段。附近村民称之为“干沟”。没有深究过,从字面上理解,涧西工业区开建前,这里应是一片无水的荒野枯沟吧?

记得是1967年夏天,我和几个初中同学,从西安乘慢车回洛,在西站下车。沿涧河走到涧西大厂专用的铁路桥,过桥经符家屯村后,穿越了这两大厂之间的通道。那时,应该是一条贴着洛轴围墙的小路,东侧种的是庄稼。印象中除了两边长长的围墙,什么也没有。那一过之余,不会想到,我以后的几十年会与这条路有了不解之缘。

初中毕业,离洛下乡三年后,招工回城。1972年元月,被分配到了嵩山路上地方国营的玻璃制品厂。不知嵩山路在何处,一打听是在黄河冶炼厂(现洛铜)、洛轴厂区中间,恍然大悟之余,心亦有不甘:惨啦!怎么会分到这荒芜之地上班呢?。

我去报到,骑车过中州西路,穿越大明渠上的小铁桥,跨过建设路,看到的嵩山路己是简易的柏油路面,两车道宽。路两侧是半米深的弧状排水土沟。沟侧是青青的麦苗,以及稀疏的杂树。比我几年前从这里路过时的状况好了不少。

上班一段日子后,对这条路有了大致的了解。它南起建设路,东至延伸到黄冶厂内的铁路专用线。沿铁路西去,是符家屯村。向北越过铁路,穿越洛轴厂北平房区围墙,和废旧物质回收公司家属院平房围墙之间的土路,就是同乐寨。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未,为扶持洛阳市地方工业发展。当时的黄河冶炼厂让出了临近西围墙的大片土地。这里从南至北随即建起了化工四厂,玻璃制品厂,化工三厂。同时铺设的这条柏油路,也方便了付家屯北边涧河边上的陶瓷厂,煤灰砖厂的车辆人员通行。

彼时的嵩山路,西侧是洛轴的长长围墙,除墙内露出一些厂房轮廓,没有任何房屋。路东除南北两头有几排红砖红瓦的平房外,就是自南向北一字排开的三个厂的厂门和红砖围墙。

我所工作的玻璃制品厂,是一个生产玻璃瓶的小厂,夾在化三丶化四中间。我们都戏称之″不三不四"厂。而化工三厂、化工四厂较为正统,厂房整齐,产品附加值高。职工们有优越感,轻蔑地称玻璃制品厂为"玻璃铺"。想想看,嵩山路的三个地方国营小厂,夾在洛轴洛铜两大厂之间,我们这个"玻璃铺"又被化三化四挤兑着,职工们总有低人一头的自卑。

那些年,路上行人很少。上下班时间才有匆匆而过的自行车和步行上班的人。到了晚上,木电杆上的路灯,懒散散地放出昏黄的光晕。女工下夜班,总会找我们男工搭伴,才敢走这段夜路。

时间到了80年代未,玻璃制品厂并入了洛阳玻璃厂,更名为洛玻九分厂,并开始了大规模扩建。做为配套设施,靠马路建起了一座4层戴帽的办公楼。是为嵩山路上首座楼宇。当年被誉为嵩山路上一支花。90年代初,又盖起了漂亮的六层家属楼,每户都是60平的二室一厅。这在当年,是很让人羡慕的。我也是在那年搬到了嵩山路,住进了新楼。

八十年代前,嵩山路上非上下班时间,很少见到车辆,行人。洛玻九分厂节日时,会在这条路的东半幅用石灰划出长长的白线,举办短跑比赛。姑娘小伙儿奋勇争先,欢声笑语中,静寂的嵩山路才溢满了生机。在马路上开运动会,现今是想也白想。

那些年,嵩山路兩侧除了呆板的红砖围墙,没有任何店面。我们中午吃饭都是走到符东路。沿铁路专用线的南侧,搭了许多石棉瓦棚,卖各种小吃。吃一块钱十一、二个的水煎包子,大碗喝散装啤酒,极爽。后来,在嵩山路西北角,开了一家兰州拉面馆,也就成为九分厂职工经常光顾的好地儿。三、五同事,要几个水煮花生,凉拌黄瓜,蒜泥牛肉等小菜,再来二瓶仰韶酒。喝得脸酣耳热后,呼呼啦啦地扒进肚里一碗拉面,再与那个瘦瘦的,细高条白净脸的西北小老板拉呱几句,拍拍肚子就晃悠着回厂上班去。(二十年过去,嵩山路千变万化,唯一不变得是这家兰卅拉面馆,但己湮没在灯红酒绿的各色饭店中不显眼了。老板却仍是那个西北男子,也从小伙儿变成了中年人)

九十年代后,曾经傲视嵩山路的化三化四逐渐淡去。洛玻九分厂反倒一技独秀。嵩山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往九分厂运送煤炭、石英沙、工业碱等原辅材料的大货车。以及往外运送白酒瓶等玻璃制品的东风、解放货车。车门上印有洛阳玻璃厂字样。那是嵩山路上九十年代的一道亮丽风景。九分厂职工上下班有长达十米的大轿车接送,终于扔掉了″玻璃铺"的帽子,可以笑傲嵩山路了。

也就是从那时,嵩山路不知不觉间,开始了潜移默化直至洗心革面的变革。先是化三,化四先后的破产关闭。厂区也陆陆续续卖掉,建起了华享等居民小区。紧接着边的涧河同乐桥建成,一条新建的芳华路通到了华山路。嵩山路事实上也与之联通了。只是从北头铁路专线到芳华路之间,是一条夾在厂北平房区和废金属回收公司家属院平房之间的一条坑坑凹凹的土路,一场雨过后,便成了泥潭。当人们坐出租车颠簸着经过这里,总会发泻几句对政府迟迟不修这段路的牢骚。

洗心革面的变化是从2001年开始的。嵩山路启动了从建设路到芳华路全面的除旧布新,挖掘机轰鸣着砸碎了老旧路面。尽管那一年时间出行不便,人人都无怨言,反而是面露喜色。暂时的不便换来更大的方便,这道理都懂。那年七月一日,建党八十周年。厂里组织党员去延安。早上,我走过己被压路机碾压的平平展展,等待铺柏油的三合土路面,去建设路上车,心里美滋滋的。心想,从延安回来,走上的就是一条光鲜的新路。

以后的事情就不再多说了。二OO五年起,陆续开通了几路公交车。洛玻九分厂也因其为污染企业而关闭。厂区也变成了元顺城高层住宅小区。至此,嵩山路上的所有工厂都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宣告了嵩山路主要为工业服务时代的结束。西边洛轴的围墙也破开,将一些老旧厂房等改造成了门面房。从南到北部渐渐耸滿了高楼。路两边商店饭店密布,入夜霓红灯的彩光飘逸全路。车多了,行人也多了,路也日益繁华喧闹。

六十年来,它从一条少有人涉足的厂间土路羽化成繁华的城市干道。与嵩山路结缘40多年,我目睹了它日新月异的变化,享受了它脱胎换骨的过程。我很欣慰,既使以后我可能会离开这里,我也会永祝福你---嵩山路。

作者冯平,网名大平。祖藉江苏苏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未随支建洛阳涧西的父母从山东来洛。就学工作一直在涧西,建二代,退休后仍住涧西。写过十几万字的"老涧西"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