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水滸傳究竟想表達什麼?

直面生活最表達


水滸傳,有另一個書名,四海之內皆兄弟。全書以智取生辰綱為主線,刻畫了宋江,盧俊義,阮家兄弟等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漢殺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故事。同時也是一部北宋社會的百科全書……


312麓兒


大家好我是晶晶講故事,《水滸傳》究竟要表達什麼,那麼先從劇情說起吧。


北宋末年,奸臣當道,外有強敵內有匪患,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高俅一市井混混,無才無德踢得一腳好球,時逢當世投機取巧做得太尉,收一義子名衙內,整日遊手好閒,花街柳巷鬥雞遛狗,調戲良家婦女無惡不作。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有一娘子天生麗質貌美如花,讓高衙內看中,太尉高俅公報私仇陷害林沖於牢獄之中,野豬林,草料場都沒有害得林沖性命,林沖被逼無奈只好投奔梁山落草為寇。


話分兩頭,及時雨宋公明慷慨解囊行俠仗義,江湖威名遠播。蔡京生辰,每年他女婿梁中書都會派人護送生辰綱,前往汴京祝壽,年年送年年被劫。生辰綱確切的說,都是官府收刮的民脂民膏,被劫是肯定的。


晁蓋山東鄆城縣人,東溪村保正,本鄉財主,平日裡喜歡舞槍弄棒結交江湖人士,夜夢七星劃空,剛好偶遇七人正好圓夢智取生辰綱。就有了後來,梁山火併王倫,宋江怒殺閻婆惜,武松醉打蔣門神等等一系列故事。

當然故事開頭,108天罡星下凡,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就是作者對北宋末年社會的真實態度。


《水滸傳》所描述的故事,正是北宋末年社會的真實寫照,朝廷昏庸無道,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社會體系。

《水滸傳》也是作者施耐庵,對當時明朝社會不平等之事的表述手法,有點指桑罵槐的意思。

我是晶晶,晶晶講故事帶你飛向快樂,點贊是美譽,關注是鼓勵。


晶晶大叔聊文學


這是整理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要談《水滸傳》的中心思想,就必須試圖瞭解施耐庵的內心世界。

施耐庵大約生於1296年,是為崖山海戰後17年。元滅金、宋後廢止科考,直到延祐復科,造成隋朝立科以來最長的一次科舉中斷。施耐庵復科前5年入塾讀書,復科第二年19歲時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雖然學無驚人之處,但也不愧為孔門七十二賢施之常的後人。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但看施耐庵,骨子裡是地地道道的儒家子弟。儒家不斷,尊崇正統的思想不斷,中國怎麼會斷?

仕元三年後,施耐庵棄官歸家。正當義軍四起。鹽商張士誠造反,請出這位老進士當軍師。施耐庵花甲之年了。攻城略地,好不爽快!可畢竟張士誠渾身散發著low low的土豪氣,估計“不似人君”吧,也沒能像韓家父子那樣捏造個正統的身份。於是施耐庵早早退出。朱元璋滅張士誠,施耐庵為躲避朱的清算,終於隱居寫書去了。

這本《水滸傳》不過是借歷史這顆釘子掛自己的抱負而已!書中豪氣萬丈氣吞山河的好漢們,根本不是反宋的英雄,而是反元的義軍。通覽水滸傳,宋江從來都沒反過宋,他不斷喝退反宋的主張,殺敗君側的奸佞,驅除入侵的異族,剿滅造反的同行。真正反宋的晁蓋、王慶、田虎、方臘,宋江根本不屑於和這些人相提並論。將他們一個個剿滅乾淨後,宋江完成了“天命”,甘心受死。

從《水滸傳》出來,宋江並不孤獨。他是明知列國無人君還要拼老命傳播仁義的孔子,他是明知蜀漢無機會還要六出祁山的諸葛亮,他是明知功虧一簣且性命不保卻還是要回朝受戮的岳飛……這就是施耐庵的抱負,也是儒教治下的中國列代知識分子的抱負。

既然是天命,就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墨色的雨傘


《水滸傳》的版本,非常之多,若以回數區分,有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七十回本、等等等等。 我們現在不想搞的太複雜。

簡而言之,百回以上的版本基本上大同小異,可以看作施耐庵的“原版”(另有其他作者進行了加減)。而七十回的本子,則是金聖嘆把水滸腰斬之後的“金版”。

這兩個版本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結局不同。結局不同,意義就肯定不同。在原版裡,寫到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後,再繼續寫大夥在宋江的帶領下,接受招安、朝廷封官、征戰遼國、剿滅方臘,一直到最後,朝廷御賜毒酒,全夥統統的覆滅。

金聖嘆覺得後面的故事多餘,就從原版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處斬斷了,將後面所有的故事全部刪除。 這樣一來,水滸傳就變成兩種孑然不同的結局了:

1.原版的結局很悲慘,大夥基本上被一網打盡了。

2.金版的結局就很好,大夥聚在一起喝酒吃肉。

原版是個悲劇,金版則明顯不是。一本書的開頭、經過、結果,貫穿著全文故事的主線。《水滸傳》居然有著兩種大相徑庭的結果,這隻能說明:兩個不同的作者,對於同一個水滸故事,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們應該區別對待。

(一)施耐庵對水滸裡的好漢們,最終持了否定態度。他認為,像這樣的一群人,就應該是這樣的一種結果!只能是被消滅掉!而不應該受封當大官,也不讓他們解甲歸田。這是他對這種“組織”給出的結果,他把好漢們都拋棄了,毀滅了。(只有武松等極少數人沒有拋棄。)為什麼?只因為他們都不是好人。都該這種下場。這種結局,和他的開頭是極其吻合的。因為他的開頭第一回《洪太尉誤走妖魔》,寫的是妖魔下凡,禍害人間!這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都是些妖魔下凡來的!沒有這些妖魔,也就沒有後面的好漢。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壞的,來到世上就是幹壞事來的。所以他們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犯上作亂,最終就該這種下場。開頭、經過、結果都是一致的。

(二)金聖嘆而金聖嘆對水滸裡的好漢們,則是持肯定態度的。他認為,像這樣的一群人,不應該接受招安,更不能被剿滅。而是快活的嘯聚山林,替天行道!應該是這種結局。這是他對這個“組織”的肯定。為什麼?只因為他們都不是壞人。這種結局,和他的開頭也是極其吻合的。 因為他把《洪太尉誤走妖魔》一篇拿掉不用,改成了契子、引子,而把後面高俅的出場,編成了“金版”水滸的第一回。這樣一來,第一回一開始,就是在寫不該當太尉的高俅當上了太尉。如此則“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是這些不務正業的人弄的民不聊生,天下沸騰。好漢們也就官逼民反,應運而生。開書先寫高俅,是“亂自上作”,正因為亂自上作,所以才有一百零八魔君下界行兇殺戮,替天行道。若不先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 因為天下是被貪官汙吏們弄壞了,所以好漢們殺人放火,打家劫舍,所以就該以這種結局收場,而不能把他們都寫死。開頭、經過、結果,也都是一致的。

這樣一看,就很清楚了。兩位作者的用意不同,結局也就不同,但又都各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這是區別點,下面再看共同點。無論哪個版本的水滸傳,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眾好漢由於各種原因上梁山,到英雄排座次,(即前七十一回)。基本上都是大致相同的。這個是“共性”。

事實上,也只有前七十一回好看。我相信大多數人對前七十一回有興趣,什麼原因呢? 原來,作者在敘事的時候,用筆一貫簡練,而每遇暴力情節之時,則必定要大書特書。一樁暴力事件剛結束,一樁暴力事件又發生,佈滿了通篇前後。故事無一不是在暴力衝突時開始,在暴力宣洩中高潮,在暴力釋放後收筆。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水滸傳是一本宣揚暴力,崇尚暴力的書,是一本不講道理,不講邏輯的書。雖然有的好漢也講道理,但他講的道理往往經不起邏輯的推敲;雖然有的好漢也講邏輯,但他講的邏輯往往又是強盜邏輯。 無論有理無理,無論是非對錯,這都不是重點,重點只有一點,那就是:好漢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最終則必然一定是用“鐵”(拳頭或刀)來實施暴力!而對方則必然一定是要支付出“血”的代價!

水滸傳反反覆覆強調就是這一點,誰狠,誰就牛逼,誰就受人尊敬。雖然有的好漢也行俠仗義,但更多的好漢卻是作奸犯科之輩。雖然有的好漢是被逼無奈,但更多的好漢卻是主動為非作歹! 雖然也講官府黑暗腐敗,但更多好漢的黑心腸,比官府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也講義,卻又少了正義。雖然講了忠,卻又盡是偽忠。唯有暴力,貫穿始終。

因此,在下斗膽,再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水滸傳》作者的創作初衷,不是在教你如何做人做事,而是在教你如何使用暴力,或者,薰陶你欣賞接受暴力。


明珠啟航


我是易生君子,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大膽揣測作者思想,作者最終想表達的道理其實也比較簡單,用現代的一副對聯足以概括。

上聯: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聯:領導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橫批:不服不行。

上下聯字數不工整(苦笑),反正就是這麼個意思。

梁山上有本事的人太多了,四寇裡的三寇都被梁山消滅了,然後順道還能打一下遼國,你說強大不強大。

可是再強大的人,也架不住上面給你穿小鞋啊。大家還記著金剛葫蘆娃裡的三娃嗎?刀槍不入桶皮鐵骨,誰也奈何不了,最後還是蛇精變出了一雙繡花鞋給三娃穿上。穿上小鞋的三娃也就束手就擒了。

這就像《易經》裡面的否卦,在昏庸腐敗大環境裡,即使是陽氣已經佔據了上風,那最終也會被陰氣給拉下來。平定了方臘以後,梁山人馬足可以在江南建立朝廷,與北宋劃江而治,這時候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最威風也是最危險的時候。

對於這種情況,《易經》給予的思想就是要隱遁,即功成名就後,就要退去了。如果宋江能像曾國藩一樣,平定了太平天國後裁撤湘軍,那麼宋江他們剩餘的好漢下場也不至於那麼悽慘。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


易生君子


好漢們的人生價值。

首先這群好漢們是階層各異的,價值取向也各異。被稱為小孟嘗君的兩人,宋江全程就沒有過要造反到底的意思,柴進倒是從一開始就有些心懷鬼胎的意味。被強行賺上梁山的官人將軍們肯定是歸順派,在梁山之前就落了草豪強們肯定是不招安派。彼此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宋江有意招安的時候,有兩個人的反應比較有意思 一個是吳用一個是武松。吳用本身就不是良民,跟地方豪強作朋友,作為教師上著課看到門外有人打架竟然放了學生半天假去摻和熱鬧,定計取生辰綱,落草的時候覺得王倫不肯招納自己於是現場火併,三十多歲也沒有妻小無牽無掛,根本就是個全心都在搞事情的造孽文人,甚至包括宋江也是他間接賺上山的,你想想看讓劉唐這樣外貌極具特徵的人去給宋江傳信送金子,根本就是坐等宋江被定罪。

但是這樣一個一心搞事的文人在宋江決意招安後竟然就成了招安派的擁護者,甚至幼年交好的阮氏攜眾水軍找他要反對宋江時他竟然也沒動心地把人勸回去了。而武松,他本身是信國信法的,武大郎死後他沒有立即要尋仇,而是找了許多街坊鄰居問話,又向人尋求了法律援助,奈何州官都被買通了。他殺了西門慶潘金蓮後在公案上的表現其實有一點視死如歸的,誰知道就被那個小管營看上了。

後來張都監招他去做事,他還以為是什麼知遇之恩,直到發覺是陷阱。血濺鴛鴦樓再到扮成行者落了草的過程,把武松身上僅存的半點良民氣質磨沒了。因而在宋江說要招安的時候,武松會覺得“冷了眾兄弟的心”至於李逵的反應我們不必提他,李逵的性子路人皆知的x//。而作者刻畫出這種矛盾,就顯然,水滸的中心思想不是一個“忠義”或“江湖”可以概括的。

作者的情感態度。

看到你在別的回答下寫到“感覺作者對他們不都是讚賞的”。嗯,看水滸能看到這一點就已經強出許多人了。如果作者真的是“美化起義” “歌頌忠義”,那麼作者不會刻意去描寫打家劫舍,滅人滿門,濫殺無辜的行徑;但如果作者是秉著完全的反諷來寫,他也不會給宋江美名,寫開倉放糧,寫官場內鬥。作者對所謂“好漢”的態度是褒貶兼具的。作者自身也沒有完全認識到官與匪究竟哪裡是對的哪裡是錯的,他只知道匪類打倒官老爺後會開倉放糧也會濫殺百姓,官家會受賄栽贓但不會亂了規矩。帶個人濾鏡地說一句,總覺得作者在寫這些的時候,自身立場是迷茫失落的……。

社會背景,水滸作者(如果我的那些考據沒有出錯的話) 是元末的南人(民族偏見的最底層),而且父親是操舟為業的漁民。年輕時中過舉 應該是作了州官一類,見過的官場腌臢事肯定不少。元朝又是世俗文化發展的階段,因為統治疏鬆暴力民風也肯定好不到哪兒去。三十多歲跟著張士誠造了反,張士誠在吳地名譽很好,但也有許多罵張士誠的下屬橫徵暴斂搜刮民脂民膏的曲兒(舉例:《清江引•皂羅辮兒緊扎梢》)。所以基本上,元朝末年的草莽民間、下層官場、起義者的面目,作者都是深切體會的。


Mr張先森


《水滸傳》中通過對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撥垂柳等有趣的故事,映射了農民敢於反抗、敢於革命的精神。

在文中還通過對人還通過的高俅集團的貪官汙吏和地方惡霸魚肉百姓、狼狽為奸,迫使善良而正直的農民不得不鋌而走險,做出反抗的故事!

但作為朝廷的管理者在對待農民起義軍時採取了不同的戰略。當時,有非常多的起義農民,這些朝廷無法管理、鎮壓。於是,朝廷就採取一招分而治之,對最為厲害的梁山好漢進行招安,讓他們北上抗匈奴,然後打完了之後又去南方徵方臘,通過對不斷的消耗,朝廷不費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亂,鞏固了統治,是非常高明的一種政治手段。


落蟬先生


聚義廳:

晁蓋做老大的時候,以義氣為重。只要兄弟們在一起,便沒有一日不快活。他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闖蕩江湖,快意恩仇。只要快活便好。他們沒有想以後的路該怎麼走,他們沒有想他們的子孫後代該怎麼辦!

忠義堂:

宋江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後,聚義廳就成了忠義堂。宋江為了兄弟們的前途,千方百計想要朝廷招安。他們想報效國家,報效朝廷。

他們也確實報效了朝廷。與江南方臘鬥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朝廷是最大的收益者。

宋江拿兄弟們的命換來的是什麼?


淡眉1969


《水滸傳》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反映了我國曆史上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整個過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英雄的群像,並通過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現了起義如何由零散的復仇火星發展到燎原大火的鬥爭過程;也具體地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它的思想內容大致可概括為下列四個方面:     (一)著重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挖掘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二)成功地塑造了許多起義英雄的光輝形象      (三)小說細緻而生動地描寫了農民起義如何由零碎的復仇星火發展到燎原之勢的過程。   (四)寫出了起義的悲劇結局,揭示出了起義投入的內在原因。


潮文化


一:表現英雄人物的武藝本領,唯有一身本領才能有所作為,林沖武松魯智深等等好漢。

二:表現英雄人物的義氣,唯有義氣才能集結在一起共同謀事,義氣就是有共同價值觀,想過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爽快的好日子。

三:朝廷腐敗,奸臣當道,平民百姓受欺壓受苦不得抬頭,揭示政權將走向下坡路,時代將鉅變。

四:英雄有報國之心,卻偏偏選擇招安,被當成棋子利用起來,可見選擇大於努力,路選錯了非常麻煩。

五:替天行道,事實是每個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經受時代洪潮的沖刷,不得已也是無奈也,縱然是好漢想避世迫害也難免迫不得已發展到要為生存而去廝殺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