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经济实力: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经济体量稳定居于全国第五,在环保加压及产业转型压力下,2018年河南省经济增速小幅下滑,2018年全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万亿元,继续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五位,同比增长7.6%,增速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限于人口基数较大以及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等因素,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仍靠后,2018年人均GDP为5.00万元,位列全国第18位,较上年上升1位。河南省投资、消费及进出口增速有放缓,2018年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分别增长8.1%、10.3%和5.3%,增速分别收窄2.3个、1.3个和5.6个百分点。不过同时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提升,同时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三次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由2017年的9.6:47.7:42.7调整为2018年的8.9∶45.9∶45.2。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7.4%,经济增长尚属平稳。

从下辖各市情况看,2018年河南省各市经济总量保持增长趋势,同时形成省会城市明显领先,其他城市呈现梯度差异的格局。省会郑州市经济总量仍处于显著领先地位,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为1.01万亿元,占到全省GDP的2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13万元;而排名第2-3位的洛阳市和南阳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640.8亿元和3566.77亿元,不足郑州市的一半。全省多数下辖市的经济增速受宏观经济和主导产业运行压力增大影响,存在不同程度放缓。从经济发展动力看,2018年,全省各市投资和消费增速基本均呈现放缓态势,鹤壁市、开封市、焦作市和安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各市末四位,也是当年降幅最大的4个地区,分别为7.70%、5.80%、-13.80%和-21.20%,余下地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要在9-11%区间波动;消费增速仅有信阳市当年增速同比略有提升,不过各市消费增速仍相近,维持在10%左右;郑州市凭借交通枢纽地位的优势和富士康对外业务量的增大,拉动全省外贸增长,2018年郑州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74.46%,其余各市规模有限,且受主要进出口贸易品种差异以及贸易往来国家外贸政策影响,外贸增速进一步分化,在-3.4%至53.9%区间波动。2019年前三季度各市经济增速仍呈现较强的分化格局,投资增幅持续变动,但当期安阳市和许昌市投资呈现负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12.1%和-0.5%。

财政实力:受益于地区经济增长、中央财政支持以及土地出让加快,2018年,河南省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18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随税收规模增加而有所扩大,税收比率略有升高,但仍处于全国居后水平,一般公共预算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尚高。2018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8位,收入为3766.02亿元,同比增长10.53%,增速较上年提升2.48个百分点;同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也有所提高,2018年税收比率为70.54%,较上年提升2.1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中位于第24位,较上年下降4位。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0.86%,较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财政自给能力较弱。同时,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增长的带动下迅速攀升,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3826.05亿元,同比增长52.4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3309.79亿元,增长60%,但受土地市场影响较大,2019年1-8月河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幅有明显收窄,当期实现2274.6亿元,增长4.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910.6亿元,增长1.4%。

从下辖各市情况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相异,2018年河南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继续呈现分化趋势,多数市增速较上年呈现不同幅度提升,其中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规模以及增加值仍大幅领先于其余各市,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52.06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8.06%,且增加值接近100亿元。洛阳市以342.66亿元的规模居于第二位,其后各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不足182亿元。随着财政收入逐步夯实,大部分市的税收比率有所提高,2018年济源市税收比率达到84.02%,较上年增加1.80个百分点,其余市税收比率主要在66-78%区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得以增强,但其收支平衡能力仍较低,济源市和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2.62%和65.33%,其他各市均低于58%。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呈增长态势。

政府性基金预算方面,2018年各市继续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土地成交价款增加,带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增长,同时收入对其支出的覆盖程度有所增强;除三门峡市外,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普遍提高。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土地市场保持火热态势,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占全省的37.52%,保持领先优势。许昌市和商丘市同比增幅均超过100%,超过驻马店市分列全省第二和第三,收入达到257.78亿元和218.97亿元。部分地市如许昌市、周口市和商丘市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财力的贡献度已较高,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已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倍。2019年前三季度,受楼市调控政策加码以及房企融资环境影响,河南省各市土地成交市场出现分化,未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波动压力较大。

债务状况:2018年以来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逐步上升,河南省政府债务规模呈现扩张趋势,目前债务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末,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654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92.2亿元,新增债务规模在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降序排名第5位,总体债务规模排序较上年提升1位至第13位。2018年末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74倍,位列全国该指标降序第25位。不过债务期限结构较为合理,加之项目收益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增多,相应的土地储备、棚户区改造及收费公路等项目收益也可为后续偿债提供一定保障,政府债务风险尚可控。

从下辖各市情况看,2018年,河南省各市债务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控制在限额以内,其中郑州市未使用额度较大。郑州市以1784.18亿元的债务体量排名首位,较上年末增加115.74亿元,占全省债务的比重为27.28%,债务余额低于限额584.23亿元。得益于较雄厚的财政实力,郑州市债务风险尚可控。各市债务偿付压力受地方财力及债务规模影响分化,濮阳市、周口市、信阳市、鹤壁市、南阳市和开封市债务压力已较大,2018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已接近或高于200%。2018年以来,河南省城投债规模在全国各省处于中上水平,截至2019年9月末,河南省城投债存续余额2699.02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第13位,较上年上升1位。从区域来看更为集中至少数地市,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和漯河市发行量较大。从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看,平顶山市、商丘市、郑州市、洛阳市和驻马店市2018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高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0倍,其中平顶山市该比率高达1.99倍;其余各市城投企业偿债压力相对可控。


一、河南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河南省经济实力分析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经济体量稳定居于全国第五,但限于人口基数较大以及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等因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后。在环保加压及产业转型压力下,2018年河南省经济增速小幅下滑,投资、消费及进出口增速也有放缓;但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提升,同时以金融、物流和旅游等为代表的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三次产业结构得以优化。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投资和消费增速有小幅回升。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和85个县。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持续居于前列,近年来经济增速小幅下滑。2018年,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万亿元,继续位列全国各省市[1]第五位,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下滑0.2个百分点;人均GDP为5.00万元,位列全国第18位,较上年上升1位,但与经济总量相比,排名仍靠后。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尚属平稳。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第三大人口大省,2018年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但人口结构受适龄人口外流以及出生人数下降影响,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人口红利将随之衰减。河南省2018年末总人口为10906万人,较2017年末增加53万人;常住人口960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46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仍位于广东省、山东省之后。受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和前两年堆积二孩效应的集中释放结束影响,2018年全省出生人数出现较大下降,当年出生人口127万人,比2017年减少13万人。同时,河南省是外出人口大省,大量的劳动适龄人口至省外务工经商,也进一步加深了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从目前常住人口结构看,2018年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1.45%、67.94%和10.61%。与2017年相比,0-14岁少儿人口比重提高0.04个百分点,增加13万人;15-64岁人口比重下降0.46个百分点,减少12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0.42个百分点,增加45万人。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大省,近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9.3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2034.83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731.65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9.6:47.7:42.7调整为8.9∶45.9∶45.2,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已接近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589.77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7853.5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7612.33亿元,增长8.0%。

工业方面,2018年河南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培育新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工业逐步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但短期内仍将面临持续的转型升级压力;此外环保加压也将进一步增大工业运行压力。2018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2.8%、70.4%和37.8%,而同期塑料制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不同程度萎缩。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增速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4.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同年,河南省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12.3%和12.2%,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同期增速0.5、5.1和5.0个百分点,也高于同期传统产业(6.7%)、高耗能工业增速(7.3%);不过传统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仍分别为46.6%和34.6%,占比仍很高。

服务业方面,河南省工业化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带动物流、医疗、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依托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转型,服务业规模快速壮大。2018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2.6%;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890亿元,是2015年的4.4倍;快递业务量15.26亿件,是2015年的3倍,快递业务收入为152.94亿元,同比增长31.9%。金融方面,2018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8.1%和14.6%至63867.63亿元和47834.76亿元。截至2018年末,全省已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20家,较上年末增加4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5418.56亿元。旅游方面,河南省2018年末拥有4A级以上景区178处,较上年末增加19处;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8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入境游客321.73万人次,增长4.7%;旅游总收入8120.21亿元,增长20.3%。此外,房地产市场方面,在房产调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2018年河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当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7015.47亿元,较上年下降1.1%,增速较2017年下降15.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3990.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增速较2017年下降12.7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54685.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增速较2017年增加4.0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为2800.92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1.6%。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带,农业生产条件好,是全国最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稳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2018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29.8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在解决本省的粮食消费外还是全国仅有的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三大需求来看,2018年河南省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速有不同程度放缓,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投资和消费增速有小幅回升,但未有进出口相关数据。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城镇化阶段,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71%,仍属于较低水平,河南省未来将保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具体来看,2018年河南省投资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较上年增长8.1%,增速收窄2.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投资分别增长16.9%、1.7%和10.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当年增长18.5%。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值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主要系工业投资有所回升所致。消费方面,2018年河南省消费稳步增长,消费升级效果有所体现。当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2017年下降1.3个百分点,但仍维持较快增速。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4万亿元,增长10.4%。对外经济方面,富士康等招商引入的外商企业入驻后,得益于苹果手机生产销售规模较大,相应形成较大的机电产品出口及集成电路进口需求,河南省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进出口总值较上年增长5.3%至5512.71亿元,增速较上年放缓5.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3578.99亿元,增长12.8%;进口总值1933.73亿元,下降6.2%。

(二)河南省财政实力分析[2]

受益于地区经济增长、中央财政支持以及土地出让加快,2018年,河南省综合财力保持增长。2018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随税收规模增加而有所扩大,税收比率略有升高,但仍处于全国居后水平,一般公共预算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尚高;同时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增长的带动下迅速攀升,但受土地市场影响较大,2019年1-8月增幅有明显收窄。

河南省综合财力主要由一般公共预算财力构成,同时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主要补充来源。2018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同时中央对河南省支持力度维持,上级补助收入继续增加,加之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快速提升,全省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河南省综合财力为1.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4%,低于上年增幅2.4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力占比达到全省综合财力的66.77%,低于上年的71.29%。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收入质量较为一般。2018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8位。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66.02亿元,同比增长10.53%,增速较上年提升2.48个百分点;同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也有所提高,2018年税收比率为70.54%,较上年提升2.1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中位于第24位,较上年下降4位。从主要税种看,2018年河南省主要税种基本呈现一定增长。其中,增值税是最主要税种,2018年为1007.46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7.92%;规模排名其后的为企业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2018年分别实现收入370.23亿元、246.79亿元、237.40亿元和175.73亿元,上述4项税种收入合计占到税收收入的38.78%。其中,土地增值税受益于土地市场回暖实现较显著增幅,2018年为23.5%;企业所得税和契税增速分别为11.5%和18.3%;耕地占用税呈现负增长,增幅为-7.1%。河南省非税收入规模也较大,2018年为1109.36亿元,主要由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构成,增量主要来自专项收入。从支出来看,2018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9217.73亿元,同比增长12.2%,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0.86%,较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财政自给能力较弱。在支出结构方面,2018年河南省刚性支出[3]合计为5324.79亿元,占比为57.77%。由于河南省作为人口及农业大省,近年来全省获得的上级补助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为4298.76亿元,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额。

2019年1-8月,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754.9亿元,增长7.2%,其中税收收入1944.4亿元,增长6.4%,税收比率为70.58%,较上年微升0.04个百分点。当期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7062.1亿元,增长10.4%,当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39.01%,较上年水平略有下滑。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河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构成。得益于以郑州为主的区域土地交易市场仍较为火热,2018年河南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当年实现3826.05亿元,同比增长52.4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3309.79亿元,增长60%,占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86.51%。同年,河南省政府性基金支出3783.62亿元,主要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及对应专项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2019年1-8月,由于土地市场景气度的变动,河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幅有明显收窄,当期实现2274.6亿元,增长4.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910.6亿元,增长1.4%。同期,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62.2亿元,增长42.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1809.3亿元,增长14.8%。

从河南省省级财力看,由于纳入省级的税源有限,同时中央对河南省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均列入省级财政口径,因此省级财政收入主要结构与全省存在差异,上级补助收入为其最主要贡献部分。2018年,河南省省级综合财力为6780.2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力较上年略弱主要系当年计入省级的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量相对较少所致。当年河南省级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4298.76亿元,占比为63.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由于企业所得税收缴增多而较上年增长20.1%至83.41亿元,非税收入为124.87亿元,较上年基本持平。同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增长1.00个百分点至20.97%。河南省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018年为265.33亿元,较上年增长26.7%;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为238.35亿元,收支规模均较小,对整体财政收支影响不大。


二、下辖各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以及1个省直辖县级市,在历史与地理区位的基础上,同时为增强区域沟通协作,根据2003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将河南省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五个区域板块。其中,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在内;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和濮阳三个市;豫西地区为三门峡市;豫西南地区为南阳市;黄淮地区有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四个市。

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河南省内经济水平呈现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中心地带隆起、四周较弱的格局,2018年仍维持该分化趋势。具体来看,中原城市群在郑州虹吸效应下,集聚了较多战略产业和劳动力资源,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28.72亿元,占到全省GDP的59.37%,较上年比重提升1.2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则贡献了全省的60%以上;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也居于前列。黄淮地区主要为平原,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资源,农业为传统优势产业,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34.38亿元。豫北、豫西和豫西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相关工业基础较好,但受制于资源型行业产能过剩去化压力以及环保监管政策加严,面临较大的经济提质增效压力,2018年豫北、豫西和豫西南三个区域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9.57亿元、1528.12亿元和3566.77亿元。

在区域发展方面,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南省致力于提升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使之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新十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核心增长区域;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5]空间格局。此外,根据《2019年河南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要点》,河南省抓住和用好国家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推动淮河流域信阳、驻马店、周口、漯河、商丘、平顶山6市和南阳桐柏县等生态经济建设,构建“一区两轴两廊”为主体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区”指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陆崛起引领区,“两轴”指沿京广线、京九线两大发展轴,“两廊”指沿淮河干流、重要支流两大绿色生态走廊。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一)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

2018年,省会郑州市经济首位度有所提升,其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到全省的21%;其后各市经济体量呈现梯度差异;全省多数下辖市的经济增速受宏观经济和主导产业运行压力增大影响,存在不同程度放缓。从经济发展动力看,2018年,全省各市投资和消费增速基本均呈现放缓态势,焦作市和安阳市的投资呈现负增长,增速降幅达到20%以上;消费增速仅有信阳市当年增速同比略有提升,不过各市消费增速仍相近,维持在10%左右;进出口总额各市增减幅度差异较大,郑州市凭借交通枢纽地位的优势和富士康对外业务量的增大,拉动全省外贸增长,其余各市规模有限,且受主要进出口贸易品种差异以及贸易往来国家外贸政策影响,外贸增速进一步分化。2019年前三季度各市经济增速仍呈现较强的分化格局,投资增幅持续变动,但当期安阳市和许昌市投资呈现负增长。

从区域经济情况看,2018年河南省各市经济总量保持增长趋势,同时形成省会城市明显领先,其他城市呈现梯度差异的格局。省会郑州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18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为1.01万亿元,占到全省GDP的21.11%;同比增长8.1%,增速虽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但仍居全省前列,高于全国水平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13万元,同比增长5.8%,是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1.57倍。郑州市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铁路和航运的发展带动现代物流业规模的扩张,每年航空货邮吞吐量高居中部各市之首。同时工业发展较为良好,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等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018年全市七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7.6%,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3.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郑州市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42.1%和56.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6:47.4:49.0。郑州市已获评为国家中心城市,在中部崛起大战略下未来发展可期。

洛阳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时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在省内保持稳固的经济地位,多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位列省内第2。洛阳市自建国初期就以形成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包括一拖集团、洛阳轴承、中信重工、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集团等。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重点龙头企业经营下滑的影响,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640.8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较上年放缓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77亿元,位居全省第三。

除上述两市外,中原城市群余下的各市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但经济增速除济源市较上年持平外,均有所缩窄,其中许昌市经济排位靠前,为第4,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0.6亿元,其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万元,居于全省前列;新乡市以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为主,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26.55亿元,排名全省第6,增速为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7万元;焦作市、平顶山市、漯河市、开封市和济源市经济体量位于全省10位之后,其中焦作市、平顶山市和开封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00-2400亿元之间,漯河市为1236.70亿元,处于全省倒数第三,济源市得益于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的拉动,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为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第二的水平,为8.76万元,但经济总量仍偏小,居于全省末位,为641.84亿元。

豫北地区的安阳市、鹤壁市和濮阳市均为资源导向型城市,近年供给侧改革下部分企业停产限产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2018年经济增速位居全省倒数前四,分别为6.7%、5.9%和5.8%,其中濮阳市和鹤壁市增速排名全省末两位,较上年收窄约2个百分点;同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393.20亿元、861.90亿元和1654.47亿元。豫西的三门峡市有色金属和煤炭产业发展较好,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28.12亿元,增速为8.0%。

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市、商丘市、周口市、信阳市均为主要的农业基地。其中,周口市和新乡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687.22亿元和2526.55亿元,分别省内第5和第6位;商丘市也是煤炭能源基地,凭借良好的铁路交通网络条件,经济增速保持在全省第一,为8.7%,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89.04亿元。驻马店市也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2018年为8.5%,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70.32亿元。豫西南的南阳市是全国粮棉油等生产基地,同时工业基础也较好,经济总量在全省位列第三,达到3566.77亿元,经济增速为7.2%。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从各市常住人口情况看,2018年河南省各市的人口数量随城镇吸纳、承载人口能力及人口流向影响而有一定变动,18个省辖市中有15个常住人口增长,3个常住人口下降。其中,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人口的吸纳力持续增强,对外省和省内其他城市的人口吸入,当年末人口达到1014万人,首次跨入千万人口城市行列;最少的济源市常住人口73万人;平顶山2018年末常住人口总量在省内排名中位,但当年增长较快,实现20.87万人增量;濮阳、南阳和周口市与外省接壤,人口外流较多,当年常住人口均有所下滑,其中周口市常住人口下降最多,减少8.44万人。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8年河南省下辖各市的第三产业均保持较快发展,且增速大部分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力量。具体来看,2018年除平顶山市、新乡、三门峡和济源市外,其余地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不低于第二产业,其中南阳和商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郑州市、洛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50%。此外,开封、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仍较高,保持在10%以上,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

从经济发展动力看,河南省各市的投资仍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次之;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动力相对缺乏。2018年,全省各市投资和消费增速基本均呈现不同程度放缓,不过消费增速仍相近,维持在10%左右;进出口总额各市增减幅度差异较大,郑州市凭借较高的经济外向度以及保税区的发展,拉动全省外贸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在融资环境变动以及过剩产能去化、新增投资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下,2018年河南省大部分下辖市的投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放缓(当年各市未有披露固定资产投资具体数值)。从各市看,2018年固定投资增速保持提升的有济源市、郑州市和信阳市,其中济源市主要系投资基数低、上年增幅较小而呈现恢复性增长(达到10.1%的增速)。鹤壁市、开封市、焦作市和安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各市末四位,也是当年降幅最大的4个地区,分别为7.70%、5.80%、-13.80%和-21.20%,其中焦作市和安阳市的投资呈现负增长,增速降幅达到20%以上,主要由于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为主的重工业型产业在环保日益加码的情况下投资缩减所致。余下地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要在9-11%区间波动,较上年小幅下降。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受房地产调控及较大基数的影响,河南省各市房地产投资普遍呈现回落趋势,近半地市房产投资额较上年有所减少。2018年,郑州市凭借省会城市的吸附效应,房地产投资规模仍处于省内首位,为3258.41亿元,占全省房地产投资总额的46.45%,但投资增速较上年下滑23.9个百分点至-3.0%。其他各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整体较小,在430亿元以下,分列第2、3位的信阳市和驻马店市房地产投资额分别为423.89亿元和343.35亿元,后者的投资增速升至14.2%。此外,当年增速突破两位数的还有许昌市、漯河市、濮阳市和济源市,但投资规模在省内仍处于十余位。2018年河南省内有8个地市的房地产投资额缩降,降幅最大的安阳市和洛阳市增速分别为-41.5%和-16.6%。当年排名末位的济源市房地产投资虽较上年增长16.1%,但绝对值仅为15.93亿元。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消费方面,2018年河南省各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增长,但除信阳市当年增速同比略有提升外,其余各市的增速小幅放缓。具体来看,2018年排名前三的仍为郑州市、洛阳市和南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4268.10亿元、2154.90亿元和2000.30亿元,占全省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70%、9.84%和9.47%。周口市、信阳市、商丘市和信阳市较为接近,在1000亿元至1350亿元区间。其余各地区均未超过1000亿元,排名末位的济源市仅181.64亿元。增速方面,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差异较小,在9.4%-11.2%区间,其中信阳市增速较上年提升0.20个百分点,增速降幅最大的许昌市、濮阳市和鹤壁市分别较上年收窄2.10、2.40和2.50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2018年河南省各市的进出口规模仍呈现郑州市一马当先,其余各市规模偏小的格局,且受主要进出口贸易品种差异以及贸易往来国家外贸政策影响,各市外贸增速进一步分化。除安阳市未获得2017-2018年进出口总额的公开数据外,郑州市进出口规模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18年进出口总额为4105.00亿元,占全省的74.46%。得益于郑州市交通枢纽地位的优势和富士康对外业务量的增大,郑州市稳占外贸龙头地位。随后的南阳市、焦作市、许昌市、洛阳市、济源市和三门峡市当年进出口总额在110-179亿元区间,其余地区进出口总额均不足95亿元,排名末两位的鹤壁市和商丘市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3.83亿元和23.62亿元。从增速情况来看,当年济源市为-3.40%,是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地区;焦作市、许昌市、洛阳市、平顶山市、郑州市的增速也较低,在9%以内,较上年增速均有下滑;除上述地区外,大部分的地市增速在两位数,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最高的开封市和鹤壁市增速达到53.90%和52.70%;驻马店在上年负增长的基础上明显回升,至38.90%,是当年增速提升幅度最大的地市。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各市经济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仍呈现较强的分化格局。当期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依次为郑州市、洛阳市和南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050.73亿元、3709.40亿元和3002.23亿元,其余各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小于2300亿元,最小的鹤壁市和济源市仅实现707.39亿元和487.41亿元。增速方面,洛阳市以8.3%的水平跃居第一,其次为8.2%的济源市,其余市的经济增速较为接近,在7.0%-7.7%区间,安阳市增速最小,当期为3.1%。投资方面,各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上年变动较小,但安阳市和许昌市投资呈现负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12.1%和-0.5%;焦作市则在上年低基数下有所回升,增速实现10.0%。消费方面,大多数市2019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上年略有提升,但增速仍较近,在8.7%-11.3%之间,郑州市、洛阳市和南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425.77亿元、1712.55亿元和1564.01亿元,合计占各市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70%。

(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相异,2018年河南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继续呈现分化趋势,多数市增速较上年呈现不同幅度提升,其中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规模以及增加值仍大幅领先于其余各市。随着财政收入逐步夯实,大部分市的税收比率有所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得以增强,但其收支平衡能力仍较低,除郑州市和济源市外,其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低于58%。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呈增长态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相异,河南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呈现分化趋势,增幅差异也较大。省会城市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依然稳居第一位,2018年完成1152.06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8.06%,且增加值也居全省首位,接近100亿元。排名第二的洛阳市以342.66亿元的规模居后;分列第3-14位的南阳市、新乡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安阳市、商丘市、焦作市、开封市、驻马店市、周口市、三门峡市、信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110-182亿元区间,其中安阳市和商丘市排名较上年末均提升1位至第7位和第8位,焦作市则延后至第9位,其余各市的排名与上年未有差异;最末4位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92亿元,依次为濮阳市、漯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排名最末的济源市为50.14亿元。从增速[9]角度来看,2018年多数市增速较上年呈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安阳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商丘市、周口市、开封市、许昌市、濮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信阳市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其中济源市和驻马店市增速达到24.09%和20.92%;漯河市、洛阳市和南阳市增速为全省末三位,也是当年增速小幅下滑的唯三地市,增速分别实现6.90%、5.13%和4.04%。

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看,河南省各下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2018年继续分化,但仍整体偏低。具体来看,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排名前2位的济源市和郑州市分别为72.62%和65.33%,较上年分别上升10.47和下降4.42个百分点;其余市均在58%以下,对上级补贴的依赖度仍较大,其中排名末五位的濮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和周口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在20-30%区间。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来看,2018年河南省各市财政收入逐步夯实,除许昌市和濮阳市外,各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有小幅提高。当年济源市税收比率达到84.02%,较上年增加1.80个百分点;其余市税收比率主要在69-78%区间;南阳市和洛阳市排名最末,税收比率分别为67.17%和66.94%。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趋势,郑州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3.63亿元,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其后的洛阳市为291.12亿元,余下的地市主要在105-147亿元,信阳市、漯河市、濮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分列最后五位,其中济源市仅有43.37亿元。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来看,除郑州市外,2019年前三季度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有所减弱,位于前三的郑州市、济源市、洛阳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7.69%、68.44%和52.80%,其余市均在48%以下。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18年各市继续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土地成交价款增加,带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增长,同时收入对其支出的覆盖程度有所增强;除三门峡市外,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普遍提高。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土地市场保持火热态势,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占全省的37.52%,保持领先优势。许昌市和商丘市同比增幅均超过100%,超过驻马店市分列全省第二和第三。部分地市如许昌市、周口市和商丘市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财力的贡献度已较高。2019年前三季度,受楼市调控政策加码以及房企融资环境影响,河南省各市土地成交市场出现分化,未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波动压力较大。

河南省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18年各市继续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土地成交价款增加,带动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增长。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看,郑州市作为全省发展中心城市,土地市场保持火热态势,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达到1435.47亿元,较上年增长33.83%,增幅同比上升5.52个百分点;绝对值占到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的37.52%。其后的许昌市和商丘市在超过100%的增速下,政府性基金收入达到257.78亿元和218.97亿元,分列全省第二和第三。驻马店市排名则下降两位,增速较上年下滑2.19个百分点,为184.70亿元。紧随其后的周口市当年增速达到216.31%,为全省首位,其收入规模与驻马店市差距缩小至约15亿元。其余各市均在156亿元以下,其中排名末位的济源市仅为12.35亿元。

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18年,受益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加,河南省各市中除三门峡市外,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普遍提高。其中,许昌市、周口市和商丘市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155.16%、131.71%和142.50%,较上年分别提升85.75、83.56和62.11个百分点;除上述外还有濮阳市、驻马店市、郑州市、开封市和信阳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已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门峡市为唯一的当年该比率下滑地市,2018年为35.45%,较上年下降1.99个百分点,最末的济源市为24.63%。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情况看,2018年河南省下辖大多数市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其支出的覆盖程度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化。其中,周口市、郑州市、焦作市和开封市的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超过了100%,分别为124.67%、111.10%、110.79%和102.37%;最低的济源市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为68.38%,其余各市的该比率处于77%-100%区间。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大部分下辖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数据未披露。根据中指指数数据,各市土地出让金规模呈现明显差异,较上年同期有增有减。郑州市2019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规模较上年同期减少190.17亿元,但仍稳居全省首位,达到900.68亿元,占到全省各市合计的40.18%;洛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开封市、许昌市和商丘市的土地出让金规模在10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前四个市土地出让金增幅在20%以上;其余市的土地出让金规模均小于100亿元,其中三门峡市土地出让金最少,仅10.85亿元。土地出让金作为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根据上述数据粗略判断,2019年前三季度各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也将呈现同步波动。考虑到2019年以来以郑州为代表的主要城市楼市调控政策加码以及房企融资环境趋紧,未来土地市场行情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三、河南省及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一)河南省政府债务状况分析

2018年以来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逐步上升,政府债务规模仍有一定扩张,目前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不过债务期限结构较为合理,加之项目收益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增多,相应的土地储备、棚户区改造及收费公路等项目收益也可为后续偿债提供一定保障,政府债务风险尚可控。

由于在城镇化建设以及公益性项目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河南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政府债务,2018年政府债务规模仍有一定扩张,目前绝对规模处于全国各省市中上水平,但与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截至2018年末,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654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92.2亿元,新增债务规模在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降序排名第5位,总体债务规模排序较上年提升1位至第13位。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18年末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74倍,位列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降序第25位。

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看,2018年,河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325.87亿元,发行规模位列36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13位,其中新增债券1015.16亿元、置换债券25.17亿元、再融资债券285.54亿元;项目收益自求平衡专项债券457.32亿元。截至2018年末,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中政府债券(含财政部代发、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6494.10亿元,占同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的99.28%,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已完成。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关于2018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财政部核定河南省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45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428亿元;专项债务1024亿元;新增额度较上年增加433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817.07亿元,发行规模位列36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13位,其中新增债券1448.35亿元、再融资债券368.72亿元;项目收益自求平衡专项债券1024.00亿元。9月末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券(含财政部代发、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7872.43亿元,当年新增债券额度已基本使用完毕。

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逐步增长,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不过债务到期结构相对合理,2019-2023年河南省到期政府债务占其存量债务规模的比重分别为6.77%、12.70%、12.76%、16.35%和20.21%,一定程度上释缓了集中偿付压力;且土地储备、棚户区改造及收费公路等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逐步扩大,其项目收益可为后续偿债提供一定保障,河南省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12]

2018年,河南省各市债务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控制在限额以内,其中郑州市未使用额度较大。各市债务偿付压力受地方财力及债务规模影响分化,其中郑州市得益于较雄厚的财政实力,债务风险可控;濮阳市、周口市、信阳市、鹤壁市、南阳市和开封市债务压力已较大。

河南省各市相关债务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部分市债务数据缺失,比较口径存在一定瑕疵[13]。2018年,随着城市建设及公益性项目建设需求上升,同时下达的新增债务额度提升,各市政府债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郑州市以1784.18亿元的债务体量排名首位,较上年末增加115.74亿元,占全省债务的比重为27.28%。分列第二、三位的洛阳市和南阳市2018年末债务余额分别为401.58亿元和371.00亿元。其余各市的政府债务规模处于75亿元至280亿元之间,排名末两位的漯河市和济源市分别为106.33亿元和75.75亿元。从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情况来看,各市2018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低于限额,其中举债空间较大的为郑州市和洛阳市,两市的债务余额分别低于限额584.23亿元和179.31亿元,其余各市该差额控制在86亿元以内。

由于各市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债务负担有所加重。2018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普遍升高,最高的濮阳市达到了242.53%;其后的周口市、信阳市、鹤壁市、南阳市和开封市该比率也较高,接近或超过200%;其余各市普遍处于110%-170%区间,其中焦作市和三门峡市当年该比率分别为111.55%和110.40%,为各市最好水平。

从市(本)级政府债务规模看,2018年末郑州市市本级债务规模仍稳居首位,达到883.60亿元;其后的各市本级债务规模均在180亿元以下,鹤壁市本级政府债务规模最小,2018年末为39.00亿元。2018年,各市的市本级债务偿付压力有所加重,当年末市本级政府债务余额与同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大于100%,其中三门峡市该比率最高,达到447.24%;开封市、南阳市、濮阳市和焦作市较为接近,在260%-300%区间;漯河市该比率最低,为119.18%。

分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来看,濮阳市、济源市、周口市、信阳市、开封市和郑州市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能对一般债务形成完全覆盖,濮阳市一般债务余额占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最高,为134.98%,其他市在0.50-1.0倍之间,一般债务偿付压力尚可控。而受限于较低的土地市场热度,河南省大部分下辖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专项债务的覆盖程度更弱,2018年仅驻马店市和郑州市年末专项债务余额与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率在100%以下,分别为88.63%和56.37%,其余市的该比率在100-300%区间,鹤壁市达到了282.65%的高位。

2018年以来,河南省城投债规模在全国各省处于中上水平,从区域来看更为集中至少数地市,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和漯河市发行量较大。从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看,各市城投平台偿债压力存在较明显的分化,平顶山市、商丘市、郑州市、洛阳市和驻马店市2018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高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0倍,其中平顶山市该比率高达1.99倍;其余各市城投企业偿债压力相对可控。

河南省城投债发行量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上游。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745.00亿元和692.50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发行规模降序排列中均位列第15位。从城投债存续规模看,截至2019年9月末,河南省城投债存续余额2699.02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第13位,较上年上升1位。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从河南省内各市城投债情况看,除省本级外,2018年以来城投债发行更集中于少数地市,郑州市城投债发行额持续增大,2018年同比增长29.43%至171.5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其次为洛阳市,当年发行60亿元,较上年增加20亿元,规模列全省第二;平顶山市发行规模有明显上升,为48.8亿元,其余地市发行规模有下滑甚至未有发行,2018年在15亿元发行规模以下。2019年前三季度,延续了上年趋势,郑州市和洛阳市发行量继续上升,分别实现266亿元和97亿元,合计占到各市发行总额的72.10%;发行量明显增长的还有漯河市和濮阳市,当期分别发行44亿元和26亿元。许昌市、安阳市、周口市、三门峡市及济源市自2018年以来未有发行城投债。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从存续城投债券的地区分布来看,河南省存续城投债券主要集中在省本级和经济实力较强的郑州市和洛阳市。截至2019年9月末,郑州市和洛阳市城投债存续余额分别为709.06亿元和269.00亿元,合计占全省城投平台(含省级)债券余额的36.24%。同期末,漯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和许昌市城投债存续规模次之,分别为94.50亿元、86.00亿元、83.00亿元和81.42亿元。其余市存量城投债在60亿元以下,新乡市城投债存续规模在全省各市中最小,为10.80亿元。三门峡市无尚在存续期的城投债。

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河南省内绝大部分地区城投债偿付压力可控。其中,漯河市城投债偿付压力相对较大,2019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余额是当地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07倍。除此之外,河南省其余各市的该比率均小于0.80,其中商丘市、南阳市和新乡市作为城投债发债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该比率相对较低,分别为0.13、0.12和0.06。

从河南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情况[17]来看,截至2018年末,河南省城投平台[18]带息债务合计9753.4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名中居第15位,较上年上升4位。2018年末河南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是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59倍,该指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位列31个省市降序排列第19位。从下辖各市看,河南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主要分布于郑州市,2018年末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余额为1934.80亿元,占全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合计的比重分别为19.84%;其次为洛阳市和平顶山市,年末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528.06亿元和307.55亿元,占全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合计的比重分别为5.41%和3.15%,其余各市占比均在3%以内。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各市城投企业偿债压力分化。其中,平顶山市2018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是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99倍,为全省最高;其后依次为商丘市、郑州市、洛阳市、驻马店市,该比率分别为1.74倍、1.68倍、1.54倍和1.52倍;许昌市、漯河市和濮阳市该比率集中在1.40倍左右;开封市和济源市略高于1倍;其余7市2018年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可覆盖同期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在0.40倍至0.75倍区间,偿债压力较小。

河南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