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书法学歪了吗?用这8点检测

清人松年说过:“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赖自己用心研求。”不错,书法学习能够得到老师的具体指导,受益是非浅的,但问题的根本还赖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用心研求。那么,自学书法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选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是能否入门的首要问题。历代学书成功者方法不尽相同,各有各的途径和经验,所以无须强求统一。

所谓书法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说,实是前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不学前人经验,就有可能事倍功半;不吸取前人教训,就有可能重蹈失败旧辙。所以善于学书的人,决不盲目实践,必然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前贤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努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从而提高效率,减少失败,简化和优化学习过程。

理论是自学者的“老师”,寻找正确的理论是寻找“优秀的老师”。有了“老师”并不等于一定有胜利的保证,只有有了“优秀的老师”才有成功的把握。所以,我们还要善于区别哪是可取的“正确理论”,哪是不可取的“错误理论”,决不能够掉以轻心。

二、勿走偏门,临帖是唯一捷径

临帖是学书之路的起点,是书法入门的捷径。历代书家都很重视临帖。

不过,历代的碑帖繁多,而且还在继续发现和接连出版。这众多的碑帖,因书写者的艺术能力高低不齐或书写的目的不同,虽然都有价值,但品位不等。有的不能作为“法书”,甚至,不值得效法。所以还要审慎选帖。“选帖”如“择师”,古人有“取法乎上”的教导,我们不能随便跟从,更不能拜倒在劣书、怪书、病书、俗书者的脚下。

况且,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并非仅仅要去当个艺术家(也不可能所有学习书法的人都成为艺术家)。更多的目的是要学好和用好中国的汉字,提高对汉字的艺术书写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优化和改善对汉字的日常使用效果。即使是书家的书写,也不全是为了创造艺术品,比较多的时候还是一般使用性书写。书法艺术要想更好地抒情达性,缺少了兼有汉字实用的品质(前提),就缺少了作者思想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信息,其生命力也必然受到影响。

四、楷书入门最靠谱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隶、篆种类多样,从何入手最为合适呢?历来书家(书论家)各持言辞,认识不一。我以为,相对而言,楷书是基础,从楷书入手更为妥帖:

1、初学书法,应先重规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确轨道。

楷书八法(横、竖、撇、捺、点、钩、挑、折)齐备,最为严格,以此绳之,可算严师严教,定能精进。楷书笔势稳健,如慢动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规范有致。其点画和结构,非常精细,最能训练基本功夫,最能培养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门的正道。近人潘天寿说得好:“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

“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沈尹默《论书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 《兰亭十三跋》)。“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对于笔法,古人都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极大的重视,因为它是书写的关键。写字因用笔不同,或称刷字,或谓填字,或叫涂鸭……,其效果大径相庭。

学书成就的高下,仅靠书法技法理论和临帖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如历史的沿革、文字学知识、碑和帖的问题、刻石的问题、墨迹及其真伪的问题,历代书家的问题,还有文学、美学、哲学、品德修养、揖让进退、甚至姊妹艺术的问题等等,都要尽可能多地去学习、研究和掌握,才能丰富书家头脑的宝库,才能丰富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含,才能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品味。学书强调以学问来滋养,“胸中无斗墨,何以运管城”?我把有技法理论和精熟实践功力比作“良种”(好苗),而把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喻为“空气、水分、土壤和阳光”(适宜的环境),好苗必须有好环境才能茁壮成长。所以,学富是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一定要努力打造。

学习书法是件苦差事,没有吃苦精神,没有耐久的恒心,是不会有成绩的。古人早就有经验和体会,米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需要提醒的是,“悟”和“化”,不能着急,不能刻意,应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理清了上面八条思路,或者你早已明白并执行了上述8点,方可自学书法。否则,就真的在自杀书法了。

注:本文搜集整理自网络资源,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