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國742
炭疽熱是炭疽桿菌引起的,引起炭疽熱的炭疽桿菌能夠以孢子的形式長期潛伏在土壤中存活幾個世紀。在非洲旱季,河馬和各種食草動物的食物都面臨短缺,河馬會把草地啃成幾乎是光禿禿的泥土,扯出一叢叢的草,從而帶出炭疽孢子。吃草的動物感染了炭疽桿菌後,細菌很快在動物的血液中紮根並瘋狂地繁殖,併產生毒素來殺死寄主。一旦氧氣進入腐爛的動物體內,炭疽桿菌就會轉化為孢子,一種假死狀態,並一直呆在土壤裡,直到另一隻食草動物不小心吃了它們。2015年,科學家發現,從永久凍土層分離出的一株3萬年前的炭疽桿菌仍然具有傳染性。
河馬身上最新爆發的炭疽熱很可能與同類相食有關,多次炭疽熱疫情的爆發始於河馬,並且導致大量河馬死亡。雖然河馬通常被認為是專性草食動物,但實地研究表明,河馬是兼性食肉動物,吃其他動物屍體上的肉和腸道組織。河馬的食肉行為並不侷限於特定地區的特定個體,而是在非洲東部和南部大部分河馬棲息地的種群中都出現的一種行為模式。因此,並不是炭疽桿菌把河馬變成喪屍,而是河馬本身就是食肉動物,面對因感染炭疽而死亡的河馬屍體時,河馬也會將其吃下,從而加劇炭疽桿菌的傳染。
科學家在1996年就發現第一個關於河馬變成食肉動物,從死去的黑斑羚屍體上尋找肉的科學報告。從那時起,多個河馬同類相食的案例也被記錄下來。河馬很多食肉和同類相食的行為很難會被發現,因為河馬基本上是夜行動物,幾乎沒有人能看到它們在晚上做什麼。2014年,生物學家在一條河邊遇到一頭河馬,它正在吃另一頭河馬半浸在水裡的屍體。有越來越多的記錄表明,野生河馬以其他河馬、鱷魚或其他捕食者殺死的動物的屍體為食,以及可能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的屍體。
因此,如果河馬食用了受感染的河馬肉,這就可能會進一步傳播炭疽熱。1987年6月至11月,贊比亞盧安瓜谷的河馬中爆發了大規模炭疽熱,導致4000多頭河馬死亡,佔河馬種群總數的21% 。2004年和2005年期間,烏干達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的河馬中爆發了一場規模異常巨大且持續時間非常長的炭疽熱疫情,導致大約15%的河馬種群死亡,這兩次疫情都主要侷限於河馬,其他野生哺乳動物很少受到影響。
科學閏土
2004年烏干達感染炭疽的河馬大規模死亡,炭疽疫情首次襲擊烏干達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是在夏末,造成至少220只河馬死亡。 河馬通常是素食者,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河裡和池塘裡涉水覓食。但是河馬並不是外表暗示的溫和巨獸,它們每年都會在非洲造成許多人死亡。 在1996年有一份關於河馬吃死黑斑羚屍體的科學報告。從那以後,河馬食肉的案例也被記錄下來。
河馬作為隱藏的食肉動物可能沒有被發現,因為河馬基本上是夜間活動的動物,幾乎沒有人看到它們在晚上做什麼。 但是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的國家獸醫羅伊·本吉斯說,河馬身上爆發的炭疽熱很可能與數量過度擁擠有關,食肉行為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數量過剩會耗盡資源,增加生物之間的競爭和衝突。河馬可能極具攻擊性,打鬥會留下許多撕裂傷,可能是致命的。 這些裂開的傷口還會打開潛在的感染途徑,從而增加患炭疽熱的風險。
河馬的同類相食是罕見的,它本身可能是由過度擁擠的壓力或“可能的營養不足或需求”引起的。但是如果河馬吃受感染的河馬肉,這可能會進一步傳播炭疽熱。 在過度擁擠的條件下,吃被炭疽孢子汙染的草或攝入被汙染的水也可能對感染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 當動物的密度增加時,傳染病總會增加,如果壓力導致抵抗力下降,感染的幾率會更大。沒有疾病只取決於一種傳播途徑。 炭疽在南部非洲的傳播與孢子汙染旱季池塘的死水有關。但炭疽熱發生的國家公園“有永久流動的淡水——而不是典型的炭疽傳播棲息地”。
所以,如果你把自由流動的水、大量流動的河馬屍體和至少河馬吃肉的傾向、吃炭疽感染動物的肉通常會導致死亡——結合起來,就會有一個讓河馬炭疽熱失控爆發的場景。 在河馬炭疽熱爆發一度是“偶然事件”的地方,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炭疽熱爆發已經變得“大規模”。 贊比亞東部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爆發歸因於河馬數量巨大。過度擁擠的情況非常嚴重,河馬們被迫步行30公里去覓食。
炭疽熱是由炭疽桿菌所致,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及食用病畜的肉類而發生感染。表現為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癥症狀,皮下及漿膜下結締組織出血性浸潤,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症。患病河馬的外觀的確有點像喪屍,再加上河馬食肉的行為,除了腦袋清醒點,和喪屍沒什麼差別了。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每當炭疽病爆發,非洲就有大群河馬死亡,還活著的河馬吞噬同類屍體,然後也死去。河馬本是食草動物,為什麼感染炭疽就變成了食肉動物呢?而且還只吃同類,吃了就死,同時表現出皮膚水腫、結痂、皮下出血等症狀,像極了傳說中的喪屍,這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河馬本就吃肉,和炭疽病沒有關係。只是炭疽爆發導致大量河馬死亡,給了河馬吃同類屍體的機會,這樣又促進了炭疽病的流行,導致更多河馬死亡。
可怕的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發的,這是一種細菌,而不是病毒。炭疽病是一種可怕的人畜共患病,傳播極廣,各大洲都有過炭疽病爆發;易感物種極多,所有哺乳動物和眾多鳥類均可感染。炭疽病主要危害大型食草動物,包括反芻動物、斑馬、河馬和大象。
炭疽桿菌感染主要有食入、吸入和皮膚接觸三種傳播途徑。食草動物感染多是通過被汙染的土壤或草料吸入或食入。人類也較易感染炭疽病,通常是接觸感染,多發於屠宰業從業人員。
在非洲稀樹草原上,麗蠅食用病獸屍體後排出芽孢,汙染草料和土壤,使炭疽病迅速爆發。而吸血蠅類叮咬病獸,使炭疽桿菌遠距離傳播。炭疽桿菌毒性極強,能導致宿主快速死亡,死亡率高。而且芽孢休眠期很長,在南非200年前的一塊遺骨上都發現了還活著的芽孢。這幾方面是炭疽病在大草原上反覆而持久爆發的主要驅動力。
河馬感染炭疽病主要在旱季,這時候大量河馬高密度集中在少數水體中,很容易傳播病菌。
河馬吃肉和炭疽病
食草動物能不能吃肉,吃了肉能不能消化?答案是肯定的。與草料中大量纖維素相比,肉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更容易消化,營養價值也高出許多。 畜牧業長期以來有餵食肉粉補充營養的做法,直到前幾年發現這樣有傳播瘋牛病朊病毒的風險,這種做法才被叫停了。
食草動物有相對複雜的消化道和協同進化的菌群,以適應草食發酵,分解肉食更輕而易舉。食草動物不吃肉,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到,肉雖易消化但不易獲取。它們沒有吃肉的傢伙事,身體笨拙而且缺乏發達的犬齒和爪子,抓不到獵物,又沒有專門的裂齒切割肉。
河馬在食草動物中很特殊,它的體型特別大,有大嘴長牙,能殺死一些動物。而且它在水中領域性特別強,容易誤傷前來喝水的動物。常常一隻河馬殺死野獸,一群齊擁而上,分而食之。
有隻羚羊曾被一群非洲野犬逼進水坑裡,野犬群也下水打算將羚羊吃掉,這時河馬挺身而出救了羚羊。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隨後羚羊一動彈又激怒了河馬,被河馬咬住溺死了,屍體被野犬拖上去吃了。不管是鱷魚、野犬還是羚羊,只要是在水裡活動的東西,都可能被河馬視為攻擊對象。
因此,河馬吃肉的機會比其他食草動物多,但它畢竟身軀笨重,也沒本事天天吃肉,而炭疽病的爆發給河馬提供了一個吃肉的好機會。不是河馬得了炭疽病才吃肉,而是河馬吃了屍體才得炭疽病,不要因果倒置。這樣吃了死,死了又被吃,形成惡性循環,炭疽病很容易就在河馬中大規模流行。
河馬吃同類的下場:屍橫遍野
食草動物通常避免食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吃草不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比較安全。而食肉動物的抵抗力通常特別強,經常食腐的動物如野豬、禿鷲亦然,它們都不易感染炭疽病。河馬明顯沒經歷過這個選擇,因此深受炭疽病之害。
食草動物偶爾吃肉可以補充營養,但大量吃同類的肉是沒什麼好處的,不利於整個物種的生存。河馬大量吃同類屍體是種病態的表現,後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炭疽病的大規模流行。
河馬不是炭疽桿菌最易感染的對象,野牛、鹿和羚羊這些反芻動物才是,但有很多次炭疽病流行,受害的只有河馬。例如烏干達伊麗莎白國家公園發生過五次主要針對河馬的炭疽病瘟疫,贊比亞盧安瓜河裡也發生了三次。這幾次都死了上千只河馬,佔種群總數的10%以上,而有蹄類和大象的死亡率不足1%。
每次瘟疫爆發期間或之前,研究人員都觀察到河馬吃同類屍體。屍體順流而下,成為下游河馬的食物,又導致更多河馬死亡。
河馬是食草動物還是雜食性動物
傳統觀點認為,河馬無疑是食草動物。但近幾年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河馬是雜食性動物,確實有專家這麼說過。
一方面,河馬毫無疑問會吃肉,也有一定的攻擊性,羚羊、斑馬,甚至大象、犀牛和人類,都遭到過河馬襲擊,這在東非、南非多地均有記錄,在動物園中也有報道,並非個別地理居群或個體的行為,而是整個物種共有的低頻行為。
另一方面,食草動物吃肉的不止河馬一家,羚羊、鹿和牛也被觀察到吃腐肉、鳥蛋、幼鳥和魚等小動物,而且這些動物產後都會吞掉胎盤。如果吃一點肉就算雜食性動物,那世界上就沒有食草動物了。
同樣的標準對食肉動物也是,貓科和犬科是公認的食肉動物,但實際上小型犬科也吃大量的水果。貓科雖是高度食肉動物,但在它們的糞便中也能檢出植物性成分。
另外,與食肉動物相比,河馬是缺乏捕食的主觀動機的,它的“捕食行為”實際上是出於領域行為。
因此,食草動物和雜食動物之間的界限並非不可逾越的,我們只需要知道河馬吃肉比牛、羊這些食草動物多,不如野豬和熊,更不如貓、犬等典型食肉動物就可以了,過分糾結於這些頭銜反而不利於我們瞭解動物本身。
動物博覽
首先明確一點就是炭疽不是病毒,是炭疽桿菌。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屬於需氧芽胞桿菌屬,能引起羊、牛、馬等動物及人類的炭疽病。炭疽桿菌曾被帝國主義作為致死戰劑之一。炭疽是天然存在的,可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土壤內找到。
河馬也兼職食肉
儘管河馬通常被視為專業食草動物,但實地研究表明,河馬也會兼職食肉,從其他動物的屍體中攝取肉和腸組織。河馬的食肉行為並不僅僅侷限於某些地方的特定個體,而是分佈在旱季東非和南非,河馬目前大部分地區的種群內的一種低頻率行為模式。河馬被發現吃肉,通常是在參與了很多河馬或整個河馬群體的大鍋飯時,也就是一群河馬吃一個屍體。
科學家觀察到河馬以包括同類在內的動物屍體為食的趨勢,對非洲地區炭疽和其他有蹄類動物傳染病的生態學和流行病學具有重要意義。河馬的食腐和食肉行為可以解釋為什麼河馬炭疽病死亡率的空間格局和動態,與同一棲息地內其他炭疽病易感草食動物的死亡率有顯著差異,以及為什麼河馬炭疽病死亡率遠遠高於同一地區其他炭疽易感有蹄類種群。
非洲野生動物炭疽病的爆發可能導致暴發區內的物種10-90%受影響的有蹄類動物死亡。而河馬在易受炭疽感染的食草動物中是很特別的。從食肉,食腐行為,和泡受汙染的水。炭疽感染的死亡率受暴露類型,暴露水平,感染類型(皮膚、胃腸道和呼吸系統),以及敏感性和免疫力的物種特異性變化。那死亡率是蹭蹭蹭漲上去了。河馬群體中大規模炭疽爆發傾向於與旱季後期或旱情有關,當然在雨季由於炭疽而死亡的河馬也有報道。
芽孢被從土壤深處翻出 炭疽桿菌被激活
因為炭疽桿菌可形成堅硬的芽孢(spores),可在土壤內存活多年而不打擾人類與動物。問題是如果動物不同往常覓食一樣,往土壤深處尋找食物。隨著土壤被翻開,芽孢被激活,河馬食入後,就可能感染這種致死性的細菌。
Marx(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副教授)接受採訪時說:“贊比亞河流域有很大的河馬數量,2011年恰巧非常乾旱,覓食非常最艱難,所以河馬不得不向泥土深處掘食。這就是為什麼那年有那麼多的河馬死於炭疽。”
河馬的食肉行為可能是KNP河馬炭疽死亡的促成因素
Giventhatdorward(2015)觀察並拍攝到,河馬的食肉行為可能是KNP河馬炭疽死亡的促成因素。
我們假設,觀察到的與河馬大規模炭疽爆發有關的異常現象,至少部分歸因於河馬的食肉行為和對炭疽感染動物屍體的清除,包括但不限於死河馬的屍體。
現有的數據表明,河馬的食肉行為是其基本生態位的一個固有現象,現有的數據不夠支持我們確定導致食肉行為的因素,因為這種行為在不同的情況下觀察到。
河馬的肉食性在乾旱期間和假定的營養壓力期間被觀察到,並且在資源過剩的情況下也被觀察到,例如在河馬中大規模炭疽爆發或穿越馬拉河的牛羚大量淹死期間。應進行進一步的觀察研究和實地試驗,以評估河馬在不同地點對附近動物屍體的行為反應,以及這種反應是否隨季節而變化。
為了驗證河馬中的食肉行為是否具有比炭疽感染可能性更高的營養相關性,我們假設河馬的食肉和食腐作用可能是河馬群體中炭疽大規模爆發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一假設對河馬中的食肉動物和食腐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總結
所以通過以上找到的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得炭疽的河馬並不是變成了喪屍一樣的食肉動物,而是河馬本身也吃些肉食,而且已經被科學家大量觀測到了,至於原因目前還只是猜測並沒有確認,而吃屍體也使河馬更容易染上炭疽的原因之一。
三問科學
在非洲,河馬是體型第三大的野生動物,僅次於大象和犀牛,而且在猛獸橫行的非洲大草原上,就連“草原之王”獅子都不敢輕易招惹它們。但是,有一位“殺手”每年帶大量成年河馬的生命,這位“殺手”就是炭疽病病毒。那麼,炭疽病病毒到底有多厲害,能讓體型龐大的河馬變成“喪屍”一樣的食肉動物呢?我們一來探討一下。
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種急性的傳染病,無論是人或是動物都有幾率感染這種病毒,但是這種病毒主要在食草動物之間傳播。炭疽病的病發率與環境衛生有著直接的關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環保意識的 提高,炭疽病在人類中的病發率已經很低了,但人與感染炭疽病的動物接觸還是有幾率感染的。這一點需要注意。
炭疽病主要可以分為皮膚炭疽、肺炭疽以及腸炭疽三種,一般情況下,河馬感染的就是腸炭疽病毒,主要原因是由於河馬棲息的水源水位過低,暴露出許多在地表下潛藏的植物,而河馬是雜食性動物,它們會吃這些植物,當吃到有炭疽病病毒孢子時,進入河馬體內的孢子就會生長繁殖,最終造成炭疽病。
一旦河馬感染的炭疽病幾乎同水源的河馬都不能倖免,而最終的結局就是死亡。據統計,每年非洲的奧卡萬戈河水位大幅下降時,河馬就容易感染炭疽病。
(奧卡萬戈河中感染炭疽病而死的河馬)
那麼,為什麼許多人說感染炭疽病的河馬像“喪屍”一樣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炭疽病的基本症狀,下面我們以河馬通常感染的腸炭疽為例。炭疽病毒根據宿主的體型以及身體健康程度發病的時間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炭疽病的潛伏期在3天左右,最快的甚至感染1個小時就會發病,最長的潛伏期能到兩週。
在發病時,河馬通常會有以下現象,比如驚厥、嘔吐,腹瀉等等。這種情況下,河馬確實會有不同尋常的舉動,因為疼痛,它可能會“發飆”,而且感染炭疽會有身體的痙攣,所以河馬看起來行動會非常的古怪,看起來像“喪屍”一樣。
至於河馬感染炭疽後會變成食肉動物,這一點沒有科學依據。只是感染炭疽的河馬會由於過度的痛苦從而性情大變,加之河馬本身就是雜食性動物,也就是說平時它也會攻擊其他的動物和吃肉,所以在感染炭疽後,它由於暴怒所以攻擊去河邊喝水動物的頻率會增加,所以給人一種變成食肉動物的假象。
其實,正常的河馬有著很強的領地意識,它是會攻擊其他動物的。
(正常的河馬攻擊鱷魚)
炭疽的傳染性
炭疽病毒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只要是有河馬感染了炭疽,作為群居動物的其他河馬也有很大的程度上會感染,包括在感染炭疽的河馬棲息的水域裡喝水都有感染的風險,而且吃感染了炭疽的河馬肉也會感染。
也就是說如果鱷魚和禿鷲這種食腐動物吃掉了感染炭疽的河馬屍體,它們感染炭疽的風險就會很高。
總結
在非洲大草原上,河馬沒有天敵,但是當河馬棲息河水的水位大幅度的降低時(旱季),就是河馬“天敵”炭疽的高發期。這種被人稱為“生化武器”的病毒幾乎每年都能帶走大量野生河馬的生命。
獵奇動物社
首先要說明的是,並不是因為河馬染了炭疽病毒才吃肉,而是它們因為吃肉才染上了炭疽病毒。
河馬不是食草動物嗎?怎麼會吃肉呢?
河馬的確絕大部分時間都吃草,但是偶爾也會吃肉,而且主要吃動物甚至是同類的屍體。
科學家們記錄的河馬吃肉的情況通常發生在旱季食物嚴重不足時,另一種情況則是角馬渡河大量死亡或者河馬因為感染炭疽病毒大量死亡之後。
圖注:呆在角馬屍體邊的河馬,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河馬嘴中長有恐怖的巨大牙齒,但是它們的牙齒結構顯然並不合適從被殺死的獵物身上撕開並扯下肉,所以河馬只能選擇那些已經開始腫脹腐爛的屍體。動物屍體腐爛之後,更容易滋生病菌,聚集病毒。河馬在吃同類屍體的時候樂於吃腸子,因為裡面有大量處於消化狀態的草,對於河馬來說就像是漢堡包。
炭疽病毒實際是由炭疽桿菌導致的急性傳染病,炭疽桿菌會釋放出炭疽毒素,導致血管的供血不足和血液粘稠,皮膚壞死、潰瘍、焦痂,還能夠引發肺部、腸子及腦膜的急性感染,致命。感染炭疽病毒在外觀上的典型表現為體表出血性水腫、潰瘍、壞死,進而導致皮膚變黑,形成黑痂。
如果一頭河馬感染了炭疽病毒,那麼根據患病表現,其全身就會浮腫、外皮大面積形成黑痂,的確很像喪屍,這個時候再趕上它吃死去同類的屍體,就好像是河馬喪屍食肉一樣。
圖注:人類的了炭疽之後的症狀,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因為感染炭疽死亡的河馬,圖片來自網絡
炭疽病毒是造成非洲河馬大規模死亡的主要原因,當感染炭疽病毒的河馬死後,它的屍體被其他河馬吃掉,這個時候更多的河馬被炭疽病毒感染然後死亡,於是河馬因為吃同類的屍體而感染炭疽病毒,而且病毒的擴散呈波浪狀急劇擴大。
有記錄最大的一次河馬因炭疽病毒死亡事件發生在1987年6月至11月,地點是贊比亞的盧安瓜山谷,炭疽病毒導致4000多隻河馬死亡,佔當地河馬種群的21%!
圖注:炭疽病毒導致大規模的河馬死亡,圖片來自網絡
這就是嘴賤吃肉的下場!
最後總結一下,河馬其實會吃肉,這是天生的,並非被感染炭疽病毒導致的。
古生物探索
千尋君來回答。
這句話本末倒置了,正是因為河馬吃肉才會感染炭疽桿菌,而被感染的河馬死亡率很高。炭疽病就像瘟疫一般,能夠殺死成百上千頭河馬。
在很多人看來,河馬是雜食動物,這是受了某些紀錄片的影響,片中播出幾個河馬大口吃肉的片段,就把河馬歸入雜食動物。河馬龐大的身軀,駭人的大嘴,巨大的犬齒很容易讓人誤會其為掠食動物或者雜食動物,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雜食動物和食草動物之間的界限很模糊,牛羊偶爾會吃小雞,兔子會嚼牛肉乾,還有些有蹄類動物在生育後會吃掉胎盤補充營養,自然界純食肉和純食草的動物都是很少的。因為食草動物的消化器官很複雜,消化能力很強,因此它們可以消化肉類,所有的動物都是由食肉動物演化而來,很多溫順的食草動物其祖先也是兇猛的掠食者。
河馬屬於偶蹄目,這一目中成員食性非常複雜,有純肉食的鯨類,有雜食的豬類,還有食草的牛羊鹿駱駝等。因此,河馬吃肉也不稀奇,但河馬吃肉有一個極大的隱患,那就是容易爆發炭疽病。
因為河馬通常無法吃到健康的肉,它的主食是草,沒有掠食動物那樣強大的追擊和獵殺能力,因此河馬通常只能撿食一些淹死在水中的動物屍體和鱷魚吃剩下的殘渣。這些肉食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很容易感染炭疽桿菌(炭疽桿菌大量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土壤河流中),然後河馬再把這些肉給吃了,因其免疫系統無法殺滅炭疽桿菌,就很容易爆發炭疽熱,一頭河馬被炭疽熱殺死,其它河馬嘴癢又來吃它的肉,如此下去,炭疽病就會在河馬群中擴散,嚴重時可以將某段河流中的河馬全部殺死。
河馬吃健康的肉食是沒問題的,但它不需要吃肉,吃肉對它沒有太多的好處,如果吃了感染炭疽桿菌的肉食,還會爆發炭疽病,因嘴癢而丟掉性命純屬得不償失。既然河馬的腸胃和免疫系統連炭疽桿菌都無法殺滅,那就不能將它劃為雜食動物。
百科千尋君
這個問題是本末倒置的,河馬吃肉是低頻率現象,並不是因為感染炭疽讓河馬瘋狂的吃肉,而是因為吃肉導致更容易感染上炭疽。河馬是受炭疽病影響最大的物種,這主要與它們的生存習慣有關係。炭疽病主要由炭疽桿菌引起,這是可以在人畜之間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人如果吃了感染炭疽病的肉類都可能會被傳染上炭疽病。
每次炭疽疾病爆發都會導致大量的河馬死亡,例如2004-2005年烏干達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內爆發了炭疽疾病,在這場持續時間較長的疾病中有15%的河馬因此死亡,但其它野生哺乳動物受到的影響卻很小。
非洲大草原上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每當旱季來臨對於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來說都是難熬的。河馬主要喜歡棲居在水中,當旱季來臨之後雨量減少,所有的河馬都擠在“小水坑”中,炭疽桿菌分佈範圍很廣,水量的減少導致炭疽桿菌的密度增加,河馬感染炭疽桿菌的概率增高。如果在這個時候河馬還去吃肉的話,尤其是自身難以消化的時候,更容易導致體力下降,身體虛弱炭疽桿菌爆發的可能性就越高。
大家看動物世界的時候,看到河馬都擁擠在一塊“小水坑”中,它們的排洩物都集中在河中,如果有感染炭疽桿菌的某些個體,它們的排洩物都是傳染源,這會讓河馬受到更大的威脅。
炭疽桿菌所能引起的是一種非常致命的疾病,尤其是爆發在非洲大陸上的時候,可能會導致一個地區30%的野生有蹄類動物死亡。而河馬是最特別的,它們要常年的生活在飽受汙染的水中,並且作為草食性動物有的時候還要食肉甚至是有疾病的腐肉。尤其是在乾旱的季節對於食物的需求會很大,但是食物量會減少,迫於壓力河馬就會選擇去吃肉,這裡包括過河的角馬、鱷魚捕獵後殘留的碎片等等。有的時候河馬還會去同類相食,這種行為危害性是最大的,不僅僅是炭疽桿菌的傳播,其它類的疾病因為是同類所以會照單全收的。
疾病的暴發導致河馬死亡,乾旱季節來臨河馬食肉讓炭疽病傳播的規模性更大,這就像是一個噁心循環,死亡的河馬會越來越多,最後甚至會影響其他野生的有蹄類哺乳動物。而像鱷魚一類的動物受到的影響就很小。
河馬作為草食性動物在某些情況下選擇去吃肉,這會導致炭疽疾病傳播的更加廣泛。因此說河馬吃肉是其炭疽病爆發的誘因,而不是因為得了炭疽病去瘋狂的吃肉。
科學黑洞
2017年,在非洲納米比亞的國家公園裡,有超過100多隻河馬離奇死亡,死亡時四肢直伸,肚皮朝上,有關人員表示這些河馬可能是由於感染了炭疽芽孢桿菌所致。
什麼是炭疽病
炭疽芽孢桿菌多存在於土壤中,當食草動物進食近地面的草類食物時,有很大可能會把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桿菌吸入呼吸道,進而造成感染。除了馬牛羊等牲畜外,炭疽病也會在北美野牛、非洲河馬等群體中爆發,引起大規模的死亡。
炭疽桿菌能夠釋放炭疽毒素,損傷微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一方面降低血管中的有效血容量,致使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促進凝血系統釋放過量凝血酶,致使血液粘稠,流速放緩,甚至呈高度凝固狀態。
炭疽病的發病表現
炭疽病主要通過3種途徑傳播,及皮膚直接接觸、吸入含炭疽芽孢桿菌的空氣和食用含該菌的食物。不但一些食草動物,長期接觸這些動物的牧民也會患上炭疽病。患上該病後的一些表現是:
皮膚“黑化”。被感染的動物面部、肢體、脖頸等暴露部分的皮膚,出現大面積的出血性水腫、潰瘍和壞死,顏色變暗,形成黑痂。
呼吸系統受損。感染該細菌後,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持續發熱、咳嗽、呼吸不暢、虛弱無力,繼而肺部功能退化,出現缺氧狀況,嚴重時會休克甚至死亡。
消化系統紊亂。感染病毒後,出現嘔吐、腹瀉、血便等症狀。
神經系統疾病。引發類似腦膜炎的症狀,持續性頭痛、抽搐和嘔吐。
以上病徵通常單獨顯現,有時也會併發,尤以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受損最為嚴重。
河馬在沒有患上炭疽病時也會吃肉
河馬是雜食性動物,通常給我們的感覺是它們溫順呆萌,其實它們的攻擊性一點也不差。在食物充足時,它們多以岸邊的青草、蘆葦等綠色植物為食,基本不吃水中的植物,所以動物園在餵它們時,一般都是以青菜、胡蘿蔔、新鮮牧草等。
但河馬在食物短缺時,也會吃肉,特別是對飄落在河水之中的動物屍體情有獨鍾,比如鹿類、魚類、羚羊類等,甚至同類的屍體也不放過。食物缺乏不能餓死,偶爾來點肉類,補充點蛋白質和營養也是沒有辦法。
總結一下
河馬吃肉是因為它是雜食性動物,與感不感染炭疽菌沒有必然聯繫。只不過感染了炭疽菌的河馬,外表呈現浮腫、發黑、大面積結痂等特徵,正好趕上食物短缺吃了腐屍,覺得它們比較恐怖好像喪屍而已。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先指出問題中的兩個錯誤:首先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感染導致的一種人畜共患烈性傳染病,而非病毒。其次是並非染病的河馬成了食肉的“喪屍馬”,而是因為河馬兼職吃肉,而導致了炭疽熱的爆發!
雖然炭疽熱在各大洲都有過大規模流行,可總體看來非洲的疫情顯得尤為嚴重。而在大型食草動物感染炭疽熱導致大規模死亡中,好像河馬的問題有些突出。
比如烏干達的河馬種群頻繁爆發炭疽熱疫情,僅僅伊麗莎白國家公園一處就有5次超大規模的河馬死亡現象。在2004年的一場超大規模疫情中,持續一年的疫情使得成年河馬死亡了15%,而其他動物卻影響很小。
這炭疽桿菌為啥子就盯上河馬了呢?這是和河馬有什麼仇有什麼怨呢?
其實炭疽桿菌對河馬的威脅如此之大,和河馬“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著巨大的關聯。
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河馬是完完全全的食草動物,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河馬更像一個兼職食腐的雜食性動物。1995年以來,科學家在非洲共觀測到17起河馬吃肉的現象,其中有11起是吃的同類的屍體,而且有多次是多隻河馬共同分食一具屍體。
其實吃肉才是河馬種群爆發炭疽熱的主要原因,炭疽桿菌感染中的一條路徑就是吃了被感染的肉!與吃草相比,吃肉更容易接觸到感染源。
一是河馬吃掉了被炭疽桿菌感染而死的動物屍體,導致自身也感染了炭疽熱。二是等到這隻河馬病發死在了自家群體中,屍體卻被其他河馬分食了。於是一個傳染好幾個,“吃了死,死了吃”,週而復始無窮匱,這就是為什麼河馬群更容易爆發極大規模的炭疽熱疫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