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內容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內容

孔子時代的學習內容有明確的規定,《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基本才能,即“六藝”,構成了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

學習的內容決定了將學習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除了學習“六藝”,孔子自己學習和教育弟子又有新的內容,後人總結為“孔門四科”。

關於“孔門四科”,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四科”為文、行、忠、信,根據《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另一種,更多的後世學者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視為“孔門四科”,根據是《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其實,二者並不衝突,是一致的。文就是文學,行就是德行,忠與政事有關,信其中就要求言而有信。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內容

文,主要指各種文獻知識。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叛道了。強調了學文的重要性,學文是遵紀守法的條件之一,良好的道德是守規矩的重要基礎,而個人的道德修養要有文化底蘊作支撐。禮是文的重要內容,守禮就要學禮知禮懂禮,然後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行,主要指道德實踐。孔子重視文 ,但更重視行。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學習的全部,人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通過實踐獲得和體悟知識,並且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在孔子看來,行動是第一位的,學習知識是第二位的,文化知識只有落實於道德實踐,才真正起到了作用,做到知與行的結合。“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論語·學而》)一個人做人做得很到位,就是最好的學習。曾子在自省時的內容之一就是“傳不習乎”,每天要反省一下老師教給他的做人道理是不是落實到行動上去了,是否學得到位。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內容

忠,忠誠。朱熹解釋,盡己之謂忠,就是做事時要全力以赴,盡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從政,首先要忠,為國家、為人民效力,在古代要忠於國君,這是從政的前提。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作臣子的要對國君忠心耿耿,沒有二心,能夠盡到自己的職責,做到自己該做的事,這就是忠。孔子評價令尹子文為“忠”,就是因這他“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不因起落而影響國家政事。

孔子培養的是政治人才,學習政事是不可缺少的內容,《論語》的第二篇談的就是怎樣為政的,在其它篇章中,孔子也回答了當權者為政和弟子從政的問題,有的雖然沒有直接談到為政,最終的落腳點還是為弟子從政服務的。忠與政事有聯繫,但不是政事的全部。忠是一種道德品格,政事要涉及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內容


信,誠信。它主要是對言而說的,即“言而有信”,說話信實。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通過信建立起自我與社會、與他人的積極聯繫,對於從政者尤其重要。孔子認為,信是從政者受到重用的條件。《論語.陽貨》:“信則人任焉。”一個人所學的“文”,通過“行”的實踐和“忠”的體現,表現做人的特質,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上級的賞識,從而得以重用,即“信”則“任”。

信是人立足社會、成就自我的基礎。孔子:“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君子品格的養成,有了義、禮、遜作鋪墊,最後靠信來完成。得到重用,就有展示才能的平臺,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從而實現個人價值。

從“言而有信”的角度說,言與信相關,這也就品德上來說,畢竟言不是信。語言科,更注重的是表達能力。不管推行政治主張,還是出使他國進行外交,語言在孔子時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習語言必不可缺少。

“孔門四科”看是四科,實際就是兩科,一是學知識,即學文,政事和語言也屬於知識的範圍;二是學做人,即德行,忠和信是德行的外在表現,體現了德行。相對於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學做人是第一位的,通過學聖賢的大道,覺悟人生的大道,從而不糊塗地過一生。學做人要反覆實踐,直至融入自己的行動中去,成為一種自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