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要不要疊被子:混亂與秩序,哪一個更適合我們的人生?


1、

期末考試臨近,班長過來反映教室自修時間比較嘈吵,希望我能過教室“鎮住”他們,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學習。

然後有班幹部來投訴在管紀律的時候某某頂嘴,並且出言不遜。

於頂撞班幹部的行為,我向來零容忍。班幹部兢兢業業地為班級付出,冒著得罪同學影響人緣的風險,大膽與班級的不良風氣作鬥爭,能得到什麼呢?除了比較虛的管理、組織等能力的培養,不會有任何的物質利息。

我來教室講臺坐班後,果然教室都鴉雀無聲,至於是不是每個人都認真複習備考,這個就見仁見智了,畢竟裝睡的人你永遠叫不醒。

自修後,有學生開玩笑跟我說,老師,突然太靜不怎麼習慣思考問題了!

我想起那天物理老師跟我們說,我班跟隔壁班上課情況不同,兩班物理成績都不怎麼理想,我班紀律差一些,可是感覺我班的同學靈活一點,有幾個畢竟突出的同學能夠反饋教學效果,隔壁班則缺乏點反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對比呢?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不是因為管制不夠嚴格,所以氣氛會好一點?紀律太差上課效果肯定不行,那麼兩者之間的度在哪裡?我們如何把握這個度?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井井有序?僅僅是因為美觀嗎?

韓寒因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而留級,在留級後,再次掛科七門退學。退學前,在松江二中老師們面前,韓寒被問起,你退學了,以後要拿什麼養活自己。“稿費啊。”韓寒說。他的回答引來一片笑聲。

最終他用寫作養活自己,玩票賽車後他成為中國職業賽車史上唯一一位場地和拉力的雙料年度總冠軍,做導演拍了《乘風破浪》、《後會無期》等幾部電影,總票房超過了30億。

韓寒一直被視為傳統的叛逆者,從他的經歷看,他無疑是人生的贏家。

現在回頭看看,究竟是傳統的叛逆者有利於人生的成功,還是循規蹈矩的人更有利於在社會立足,取得成就呢?

韓寒曾說:“我這輩子說得最讓人無從反駁的話就是被子不用疊——本來就是要攤開睡的——然而這也是第一個被人反駁掉的。懂麼,這就是規矩。我們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有太多規矩。”

到了韓寒這裡,疊被子就和是否遵守規矩聯繫起來,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起床疊被子,是否應該遵守規矩呢?

2、

中國及古希臘哲學家對於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論,主張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漸形成現今有條不紊的世界。

起床要不要疊被子:混亂與秩序,哪一個更適合我們的人生?

蒂姆哈福德作品《混亂》

著名臥底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亂——如何成為失控時代的掌控者》一書中說:“人類很難抗拒井井有條的誘惑,因為這通常意味著情勢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可是,如果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會錯過更廣闊的天地:這個世界的雜亂無章、無法測量、不協調、即興、缺憾、不連貫、粗糙、凌亂、隨意、模稜兩可、曖味不明、麻煩、變化多端、甚至骯髒……它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科學作家萬維鋼直接說:在這個充滿機械化、標準化、規則化的現代世界,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個什麼樣的選擇,究竟是選擇整潔還是混亂,意味著你選擇循規蹈矩,還是選擇自由獨立。

2000年,好萊塢著名的動畫公司皮克斯買下了一箇舊工廠作為新的辦公地點。它的老闆史蒂夫,喬布斯便思考怎麼改造它的內部結構,來提高公司的績效。於是他為這個建築設計了一個巨大的中庭,這個中庭常大,他把這個公司的會議室、餐廳甚至衛生間都放到這個中庭裡面。

一開始他們的員工非常不滿,但是時間久了以後他們發現這個設非常好, 因為正是這個巨型中庭的存在,使得這個公司不同部門、 不職位、不同背景的人能經常打照面、經常聊天,這表面上帶來了混亂,輸上方便了思想的自由交匯和組合。

喬布斯定義什麼是創新時,把創造性地使用別人的成果也當作一種創新,把找到一種完美的體驗也當作一種創新。

他推出了iPod、iPhone、iPad、iMac等包括從移動播放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到桌面電腦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產品,均以其追求極致簡單的設計深受消費者喜愛。

從這些產品可以看出,喬布斯重點不在新技術的發明發現,而是將現有的技術、產品加以利用和重組,產生新的更美觀、更高效、更方便使用的產品。

喬布斯說:不要問消費者需要什麼,一個企業的目的就是去創造那些消費者需要但是無法形容和表達的需求。

採銅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中介紹了一個觀點:“隨機與混亂,為我們帶來靈感。”

他說,本來世界就是雜亂無章的,在某個有效的時空內我們建立了秩序,我們受益於這種秩序,但也產生了“我必須依賴於這種秩序”的幻覺。

按部就班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可能並不適合產生新想法。

你總是循規蹈矩拒絕創新的話,多數會陷入陳規陋習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混亂是秩序的另一種形式。通過混亂顛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維習慣,最終構建出新的秩序。”

3、

辦公室的佈置重要的不是樣式和設計的創新,前衛的風格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熱情,體現了獨特的審美,但是如果剝奪了人們的自主佈置權,所謂的創新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其實所謂的自主佈置權就是不需要整齊劃一,而是通過混亂的格局,使不同的部門的人能彼此互動,產生無限的創新能力。

書本里面記述了麻省理工大學的20號樓的故事:

20號樓的設計只花了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的建築師唐·惠斯頓在1943年春天一個下午的時間,它甚至沒有正式的名字,但是在這座大樓的實驗室裡走出了9位諾貝爾獎獲獎者,他們研究的雷達系統令以往的技術黯然失色,當時有一種說法是,原子彈可以結束戰爭,雷達可以贏得戰爭。

起床要不要疊被子:混亂與秩序,哪一個更適合我們的人生?

麻省理大學20號樓

這座大樓包三層建築,長而簡陋,混雜了一個軍營和一個花園棚屋似的怪東西,它的佈局令人困惑,像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標識沒什麼用,連防火牆都沒有。

但是它卻被稱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子宮,正是因為它的混亂,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才會展開合作擔當,才會孕育出如此多的科研成果。

那麼,20號樓的密碼是不是就在於它的混亂呢?

其實不然,它真正獲得成功是在於深處其中的人有充分的自主權,按照萬維鋼的解讀,“混亂”的背後其實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所以疊不疊被子問題的實質並不在於被子是否應該疊,而是我們有沒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決定自己生活方式

我們之所以要求疊被子,要求整整有條,僅僅是因為我們想要這個樣子。

電影《決戰中途島》裡面介紹了一個這樣的細節:

情報員萊頓向指揮官尼米茲報告他們破譯了日本的電報內容AF代表中途島時,尼米茲問他情報可靠嗎?

萊頓帶領尼米茲參觀了情報中心,並把破譯密碼的情報小組的頭目羅徹福特中校介紹給尼米茲,就是電影中那位身穿睡衣,腳穿毛絨拖鞋,在太平洋艦隊辦公樓地下室工作的天才科學家。

他工作的環境並不是整整有條,反而雜亂無章,自身的穿著十分隨便。

他跟尼米茲說:如果你不相信萊頓,那麼以後我們就要說日語,或者更可能會死。

這一位不修邊幅的科學家取得了尼米茲的信任。最終美國之所以能取得勝利,跟羅徹福特的準確性預測是分不開的。

4、

《混亂》一書指出,混亂之所以對現代人很重要,是因為做事不僅需要專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練習,更需要靈感和運氣。

其實選擇不疊被子或者疊被子,就是選擇 混亂或者選擇循規蹈矩,這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

生活本身是複雜多變的,不會有固定不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今天選擇斷舍離,整理收拾得整整有條;明天又會選擇隨性而為,東西亂丟一通。

問題不在於疊被子或者不疊被子,而是哪一種生活方式讓你更舒服,對你的自由度有更寬大的包容。選擇疊或者不疊,乃是在你的充分自主選擇下進行的。

社會生活中,兩個人的不同正是他們能夠互相吸引的地方,會因此注意到自己的缺陷及對方的優點,也會因此有結合各自的長處而產生優於雙方任何一個的新品格的可能。

起床要不要疊被子:混亂與秩序,哪一個更適合我們的人生?

穆勒作品:《自由》

約翰·穆勒在論自由》一書中的話依然振聾發聵:

使人民彼此完全一樣,用同樣的訓誡與規則支配全體人民的思想與行動,正是英國的仁愛之士所勤求致力於之的希望,中國人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功已然超乎於此,然而他們的結果確是如此糟糕。……他們卻從此變得靜止不前,而且一停就是幾千年;(見第三章 :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穆勒認為公民應享受的自由包括三個區域:一是意識的內在領域,包括觀點表達的自由和出版的自由;二是追求的自由,包括按自己的志趣、性格設計自己生活的自由;三是不傷害他人的聯合的自由。

回到問題:

要不要疊被子,其實是個人的自由。

其一,我們有表達要不要疊被的觀點,其二,我們有追求自己生活的自由,其三,防止社會所能合法施加於個人的權力的性質和限度(也就是嚴復翻譯這書為《群己權界論》的原因

但是,人總是有性的!創造秩序比製造混亂往往更難一些。

有時候我們在推崇混亂,不過是為自己的惰性找藉口。有時候我們推崇秩序,不過是把公權碾壓在個人自由之上。

至於你是哪一種,相信你比大家更清楚!

完成於2020年2月29日凌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