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泛滥的疫情告诉世界,新的医学在中国形成

早上看到了振奋人心的消息,这消息来自于与新京报,新京报以消息灵通而闻名。其原文如下:

新京报快讯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微博消息,自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一直致力于向公众提供如何识别、预防和管理这种疾病的相关信息,并针对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世卫组织网站用六种联合国官方语言发布了这些内容。世卫组织各区域和国家办事处也将这些内容翻译成各地语言进行推广。 随着疫情相关科学证据在持续更新,公众也在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世卫组织定期在各平台——包括社交媒体和世卫组织官网的“常见问题”专栏,更新相应指南。 在“常见问题”页面上,我们为公众列举了一些应当和不应当做的事情。在“我不该做哪些事情?”这个问题下,早前的版本提出,人们不应当使用传统草本药物。 删除这一内容的决定是在3月4日世卫组织总部新闻与风险传播小组的编辑会上作做出的。此举的原因是,之前的语言过于宽泛,没有考虑到很多人都会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缓解2019冠状病毒病引发的轻症。 上述语言先后于3月6日从中文页面删除,7日从英文页面删除,8日从其余联合国官方语言的页面删除。之所以没有同步更新所有页面是因我们的团队需要时间来编辑各个页面。


全球泛滥的疫情告诉世界,新的医学在中国形成

这个是新京报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摘编的,其原因是前几天世界卫生组织发了文件,用好几国文字书写的,其中英文版中明确的提到了不能用草药进行防治,Taking traditional herbal remedies(采用传统草药疗法),这里的一句话在中文版中没有出现。实际上,这个很容易的想到了中草药,虽然传统草药和中医药不能完全对等起来,有人说中医有专有名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但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实。 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存在,不可能会绕过世卫组织这一句传统草药的圈。所以,我是有意见的,中国人民也是有意见的,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带有的偏见,是应该纠正的。

中国的医学应该得得到世界尊重

事实证明,世卫组织还是有基本的素养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对于中医药的地位在中国是不可撼动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非要在这里搞些摩擦,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的依据是相当的充分:一是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抗疾病的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属于中国文明,丢不得;二是中医很有用,治病有效,丢不得。三是中医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世界上还多人在崇尚中医药疗法,丢不得。四是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知识产权体系,离开了中医药,我们就会受制于人,这丢不得。五是中医药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体系,联系农业医药轻工业等体系,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丢不得。

对于中国来讲,中医西医并重是写进宪法的,中西医是中国健康卫生事业的双翼,一个也不能少。一个发于中国传统几千年,一个来自于西方进而中国化。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有两个医学体系保驾护航,确实是了不起的幸福生活。

全球泛滥的疫情告诉世界,新的医学在中国形成

对于中医来讲,中国独一无二,世界上有不少进行草药研究的,基本上没有形成统一行的理论,水平达到中医高度的基本上没有。包括国内的一些民族医学,统一于中医药学体系,其本身并没有十分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架构,而中医药不同,几乎容纳了所有的学科的优势、当然也包括西医药的成分在内,这也兼容并蓄的机制使中医药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在新时代也赢得了人们。因此,如果研究中医药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医学,实际上尤其很大的区别,他们是草药,植物药,但是在临床体系方面十分不足。这一点来讲,中医是独一无二,而且可以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推向世界。因此,在中国以中医药来说事不是不可以,但至少不会得逞。很显然世卫组织前后的变化,也是在国内掀起了波澜,就如前段时间世卫组织下属机构剔除了八个中医药高校一样,阵阵欢呼,实际上,这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世卫组织的威信并不高,对于任何的组织,只要有失公允,就不可能得到民心拥护,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上也是这样。

对于西方医学,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完全的世界化了,除了药品开发非要等待FDA认证存在着新药研究开发不足的卡脖子问题之外,中国的西医技术已经可以说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步。有些西方的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到中国参观,他们很惊讶,中国如今医院和医疗设备已经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不再是落后、缺少,而是现代化程度太高。但就这次抗疫的斗争中,中国一下子可以调拨那么多的呼吸机,重症监护设备,大型的救护车,这些设备已经是国际一流,甚至是超一流。

这需要感谢中国医疗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市场真的是双刃剑,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医院的竞争,发展,而赢得医院设备更新。这一块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也引起了很多反思,设备多,检查贵。但实际上想通了就是这个道理,看病总是要有投入的,投入就是要花钱,花钱检查吃药,那么个人不想花钱,国家没有钱,哪里有?这就是一个矛盾,所以市场化有效的调配了医疗资源,带来了大型医院的规模化效应。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也正是如此才是这些医院具备了与西方医院一争高下的实力。

实际上,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充分的表明,我们的医疗机构已经在超越西方,这也是客观的存在。但就每年的技术准入、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论文发表,这一块中国的医疗特别是西医院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个差距的缩小以为着中国医疗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世界,而不再是过去依托学习西方的附庸。这种架势已经越来越强烈的被西方感受得到,在近些年来西方使用一些不当手段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发展,实际上都体现在高技术上,医疗领域也是一个重点。为什么打压,因为很明显,中国已经要超越他们了。对于人的劣根性,向来如此,当有大的差距的时候,他们会以救世主的名义出现;但接近的时候,他们就是敌人和压迫者。

中国新医学正在形成

这是好事,说明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已经真正的开始寻找独立发展的道路了。而这个道路在经历这次疫情之后会发展到极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观察,会发现中国的医疗特别是所谓的西医其实已经开始走向与西方不一样的道路。

一是观念发生了变化。西方医疗的模式是什么?传统的不清楚,现代的实际上是多元化模式,但根本还是以现代生物生理病理等建立的学术体系,纯碎的西医模式,表现的是生物医学模式。对于中国来讲,这个模式已经变化了,过去讲是世界医学观念从生物社会医学模式住那边,其实那个时候中国早就开始了探索,因为对于社会医学模式是发自于传统中医、和根深蒂固的。如今这样的模式在西医学界已经基本成了共识,单纯的看病不看人的状态是少的。如今看了很多辩论,是国内中西医的辩论,觉得西医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际上已经不是那样了,在西医学工作者的意识里,也加入了大量人文的元素,与人沟通的艺术,会全面分析病情的艺术,不是一上来就做手术的艺术。

这一点,实际上辩论就会发现,很多人不懂医学。所谓出来的中医和西医的代表,很多都不是懂中医也懂西医,甚至一些就是一些非医人士,不了解彼此。我接触过不少的西医,思想包容性很强。这一点儿,渐渐的就与西方不同了。

二是预防防控体系的发展。中国的预防体系非常健全,但就这一次疫情就表明,我们国家有实力,预防到位,管控到位。而西方现在做什么呢?实际上还在打嘴官司,一边是发病很高的病例,但是政府说谎话,轻症不排查,重症才检查,还呼吁不戴口罩。一场疫情,国内全部动员,按部就班,国人和政府是真正的上下通心,这是胜利的根本,体现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而西方政府在演戏,满嘴跑火车,谎话连篇,老百姓都去抢口罩了物资了,官员还挺嘴硬不要戴口罩,这说明什么?真实的老百姓不相信官员。这个架构是不可靠的。

全球泛滥的疫情告诉世界,新的医学在中国形成

三是民心民力不同。中国人民看病并不是不愿意交钱,看病交钱天经地义,这一点没问题,但是在西方据说已经习惯了享受免费医疗,所以对于他们来讲,交钱是很难的。国家的改革如果想动这个念头,那么政府往往很尴尬被动,所以历年来看西方的医疗改革基本上都不成功,不了了之。但是当探寻究竟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建立在高税收、高保险的环境之下的,这一点与中国绝对不同。在这方面中国人就具备了很多的选择权利。西方发生疾病首先看国家报销不,看在不在范围,不再这个范围就要很贵了,需要掂量,这样很多人得了病也就不会选择看医生。这与中国不同。中国人不舒服就看病,健康意识强;有钱没钱都要看病,这也对中国的医疗卫生发展方向就不一样。

四是国家与医疗的有机融合。对于我国来讲,疫情期间是全面动员,任何的医院都在调派范围,特备是公有制医疗机构发挥了很大作用,出钱出人出车出力,而这种效率是相当的高,不折不扣。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医疗队伍的实力,紧紧的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听党指挥、听国家调遣,这就是公有制的绝对优势。而西方这样的机制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中国的医疗制度已经与西方截然不同了。

所以,从根本上讲,西医学发于西方,但是在当今中国已经不能这么简单地只回顾历史了,今天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中国已经开始以中医、西医和融合中西医的医学医疗模式在国际社会发言了。这样的状态,是什么呢?

这个状态就是中国新医学模式诞生发展的标志,也是新医学模式形成的标志,中国的医学融合中西,自成一体的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国际应该加强这个力量的整合体现中国医学的特征,国内主要是中西医力量的整合,要发挥各自优势,在大医院发展中医西医,或者彻底的把西医的名词去掉,成为新的融合体系,这是一个大的工程,但迟早是要改变的。如果中国医学有新的发展,必须改变一些传统的西医学的模式和概念限制。我的建议,是国家目前各大公立的医疗机构要先行一步,拿出中国方案;同时兼顾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国医院成为西医中医都强的医学综合体。

中国医疗模式应该学会与国际有所区别,体现中国的优势和特色,这一阶段是群芳的时代,未来的中国应该是有统一的医学模式形成。

这里有一首诗,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一位知名的中医专家张鸣钟老师写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摘录在这里:



《群芳》

迎春花开色金黄,默默无闻曲径旁。

桃花白里透红润,满树绽放颇张扬。

两花先后应时开,任凭游人论短长。

自古独花不是春,从来园林须群芳。

其实医学就是这样,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十几亿人民有自己的创造和选择,对于医疗必须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融合中西,形成新的医学体系,这就是疫情给全国医疗界提出的必须做的命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