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河北隆尧县宣务山上有一座书院叫“书坊楼”。楼前立着一个宽1.4米、高4.5米的大石碑,上刻:“会试第二名,头名不压二名,天下独二魁,以流传后世。”这“天下独二魁”就是明朝崇祯年间皇帝御封的大干言村的二状元赵渔。


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赵渔,字问源、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崇祯癸未(1643年)登科会试,居第二名殿试二甲进士,号二魁。因文章盖世,皇上封他“天下独二魁”,头名不压二名。

赵渔家境贫寒。自幼给有钱人家割草喂牛,挣点小钱,打油买盐,补贴家用。他每次到岗上割草,都路过学堂,很是羡慕上学的孩子们,走到那里总要站在窗外听讲课。时间长了,引起了教书先生的注意。


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一天,先生有意试问赵渔,我讲的诗经你听懂了吗?没想到赵渔不仅会背、会讲,还会写。先生看这小孩聪明爱学,是个好苗子,便找到他家,想让起赵渔上学。他父亲光摇头不说话,先生明白他的意思,便直截了当地说:“不要紧,学费我分文不取。”从此,赵渔就入了学堂。一入校门,赵渔如鱼得水,学习成绩总是位居第一。三年以后,先生推荐资助他到尧山书院读书。赵渔勤奋好学,爱书如命。就是过大年也舍不得回家,总是要求留守看校,不间断学习。赵渔聪明过人,五经四书无不精通,十几岁便考上了秀オ,二十多岁考中举人。


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帝开科选,赵渔背着干粮进京赶考。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江南才子。此人满腹经纶,他听说对方是北方赵渔,知道赵渔才华横溢,文章出众,就想和赵渔一比高低,试探一下赵渔肚里的墨水有多深。

江南才子说:“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赵渔一听就明白对方想和自己比学问,略加思索,开口道:“我北方天一地一圣人。”江南才子一听对仗工整,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甘心,想奚落赵渔一番。看见赵渔头戴夏帽身穿棉袄,便讥笑地说:“穿冬衣戴夏帽混乱春秋。”赵渔也不客气,回击说:“生南方来北地不识东西。”江南才子见赵渔不假思索,谈吐不凡,深感自愧不如。于是就和赵渔套近乎、交朋友,提出结拜为兄弟。


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第二天上路时,江南オ子借兄弟之情,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预料的要求,他说:“赵兄,你离京城近,我离京城远,来一趟很不容易,我知道你的文才比我高,要是你不去,本科状元就是我的了。念咱兄弟情分,你把状元让给我,等下科就是你的了,这样咱哥俩都能得中头名。”赵渔是一个忠厚义气之人,也就同意了此事,于是就返回了老家。


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一进家门,就把事情经过跟父亲说了一遍。父亲一听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着急地说:“东西能让,钱财能让,难道状元也能让?你也太傻了!赶快回去应考。”赵渔看父亲又气又急,就进京了。到了京城,已经过了考期。江南才子果然得中头名状元。赵渔误了考期,找到主考官要求补考。主考官也早已听说赵渔的美名,把事情的原委奏明皇上。崇祯皇帝很器重人才,看到赵渔是个德才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贻误考期情有可原。破例给他单独开了一个考场,并说:“朕陪你考试,跟你做一回同学。”


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赵渔奋笔疾书,一挥而就。三篇文章作好以后,呈崇祯皇帝阅卷。赵渔文章雄浑豪放、感物咏志、情景交融。皇上看罢赞叹不已,但是不能再点状元了,崇祯皇帝灵机一动,就点了他“天下独二魁”,头名不压二名。从此,赵二魁就成了赵渔的绰号。赵渔先后在兵部和陕西、湖南任职。他刚直不阿、廉洁从政。重视教育、关注民生。所到之处,皆有政声。


赵渔是我国科举历史里罕见的御封“天下独二魁”,崇祯皇帝当陪考


他著有《鼾林文集》、《秋牡丹诗》、《春海棠诗》等书。他还历尽艰辛,自己筹资在宣务山创建了资治书院,作为讲学之所。资治书院众山环绕,规模宏伟。门额“资治书院”四字为赵渔亲笔所书,笔力遒劲,气势恢弘。如今在隆尧一带,“赵二魁”这个名字的由来,仍然广为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